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智通唐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
生卒年不详。
唐初禅僧
初诵《楞伽经》千余遍不解,后谒六祖慧能而始得解悟。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
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
七岁出家。
初住黄梅双峰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为佛教禅宗五祖。
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卒谥大满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东山有苦行僧。
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甚然之。
法融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僧神秀初唐 606 — 70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末出家。
高祖武德间洛阳受戒。
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
6年,升为上座僧。
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
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
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
卒谥大通禅师
旧唐书》有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能公禅师承嗣之嫡。
韶阳
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卒。
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报恩寺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赴都。
恳而固辞。
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
终不起。
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宗为北。
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法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
7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后至韶州曹溪,从六祖慧能学禅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法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韶州曲江人
六祖慧能门人。
今在敦煌石窟发现其所写《六祖法宝坛经》,错字较多。
与原流传其他三种《坛经》内容稍异。
一说法海所写《坛经》最早,其他三种在法海本基础上修改而成。
一说四本均为慧能门人所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禅宗六祖慧能之门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掘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印土人也。
自至神州。
乃得心法于曹溪能大师所。
尝游五台
路由定襄
见一禅者。
结庵独坐。
问之则曰。
吾以观静。
曰观者何人。
静是何物。
禅者茫然。
因起作礼请益。
曰子从谁出。
神秀大师
曰。
西域虽外道最下劣者。
亦不堕此见。
子何不往韶阳
而徒尔劳苦。
无益也。
其僧依教见能祖。
理前语。
祖曰。
子亦自观自静而已。
不观相不观如。
则日用之间。
自然安乐。
其指与无小异。
后莫知所终。
僧印宗初唐 627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印
通经典,精《涅槃经》。
高宗咸亨间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慧能禅师,后还乡里。
有《心要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吴郡印氏。
母镏始娠。
其邻人咸梦。
一端雅沙门
徐步入其舍。
镏亦自梦。
或求为其子。
陈让再三不止。
他夕父又梦。
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
食遇荤。
膻辄厌弃。
逮生即使事佛。
无靳惜意。
稍长依宿德习经论。
尤精涅槃。
咸亨元年
阐导京辇盛甚。
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
辞不赴。
乃就蕲之东山
咨受忍大师禅法。
复尝于番禺
慧能禅师问答。
深明心要。
久之还乡里。
刺史王胄
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
因诏江东诸寺院。
置坛度人如之。
后诏入内。
造慈氏大像。
著心要集。
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
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
年八十七。
释印宗
姓印氏
吴郡人也。
母刘氏始娠。
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
白刘曰愿为子焉。
母梦同此。
再三陈让不克。
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
跪授付刘。
刘顿厌荤膻。
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
及生而长。
从师诵通经典。
末最精讲者涅槃经。
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
辞不赴请。
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
复于番禺慧能禅师
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
刺史王胄礼重殊伦。
请置戒坛
命宗度人。
可数千百。
续敕召入内。
乃造慈氏大像。
所著心要集。
起梁至唐。
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
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
重结集之。
手笔逾高著述流布。
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
嘱循轮王法葬之。
年八十七。
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释慧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僧义福初唐 ? — 704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韶阳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僧玄觉初唐 66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本净唐 667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61 俗姓张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一作东平(今山东郓城)人。
年幼出家,后嗣六祖慧能
玄宗开元初南岳司空山无相寺世称司空山禅师
天宝三载(744)应召入长安
次年两街名僧辩说禅理,应对从容,大阐南宗禅法。
卒谥大晓禅师
祖堂集》卷三、《宋高僧》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后二书存其诗偈7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怀让唐 677 — 7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44 【介绍】: 唐僧。
金州安康人
俗姓杜
年二十许出家。
慧能受顿悟法。
玄宗先天二年,住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
弟子有马祖道一等。
卒谥大慧禅师
僧行思盛唐 ?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唐僧。
吉州庐陵人俗姓刘
初见禅宗六祖慧能,深器异之。
后居青原山静居寺,阐扬禅法,开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
后传法于希迁
开元中圆寂敕谥洪济大师,门徒尊为七祖。
僧神会盛唐 686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
襄阳人
俗姓高
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慧能,受“顿悟”说。
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
后于洛阳慧能学说。
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
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
肃宗为造荷泽寺洛京,故又名“泽大师”。
卒谥真宗大师
有《显宗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
襄阳人
资性惇明。
年方幼学。
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
受经具戒特异群类。
能禅师
弘唱心法于岭表。
闻而乐之。
竟往无复沮。
及见。
曰。
从何所来。
曰无所从来。
曰如是则汝且归去。
曰亦无所归。
曰太茫茫生。
曰身现在路。
曰犹未到在。
曰曾不滞留。
于是居曹溪者数载。
开元八年
诏配南阳龙兴寺
后复开导洛阳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两京之间。
皆神秀化地也。
普寂又秀之嗣。
世谓之北宗。
普寂之门绝人迹。
则南北之宗。
各树党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毁誉交起。
天宝初
御史卢奕奏。
聚众图不轨。
诏辨对。
卒无他。
均州
二年
又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举兵内向。
陷两京。
车驾幸蜀。
郭子仪
以天下副帅禄山
大农空乏。
军兴绝资费。
右仆射裴冕策以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坛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给国用。
会由是获主洛阳事。
其所输入尤多。
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
将作大匠
造禅宇于荷泽。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与门人嘱别。
俄避席望空顶礼。
归方丈。
是夕卒。
寿九十三。
建塔葬洛阳宝应寺
谥真宗
塔号般若。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
诬奏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
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僧希迁唐 700 — 79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就结庵。
以居其上。
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僧智常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生卒年不详。
初唐时禅僧
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