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妙智”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端甫中唐 770 — 8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
天水
世为秦著姓。
母张梦。
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舍利囊中。
使吞之。
及娩。
见所梦僧。
白昼入室。
摩其顶曰。
教法必赖以大兴。
言讫讫失所在。
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身六尺五寸。
音吐如钟。
始十岁。
沙弥
崇福寺道悟禅师
十七岁。
受具戒为比丘
安国寺
学毗尼于崇福寺律师
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
究涅槃经于福林寺法师
既而梦。
梵僧以琉璃器。
满盛舍利。
使吞之曰。
三藏大教。
尽纳汝腹矣。
自是妙智宏辨。
囊括川注。
而谒文殊于清凉。
阐华严于太原
其声闻之美。
达于帝聪。
德宗朝。
出入宫禁。
抗论儒道。
赐紫方袍。
岁时锡子异等夷。
顺宗春坊
相与卧起。
视若兄弟。
恩礼特隆厚。
宪宗御极。
数幸其寺。
常承顾问。
待之不啻宾友。
仪范超迈。
辞辩华赡。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推致佛乘。
而扬搉玄理。
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
乃迎真骨以祈灵。
开秘殿以请福。
左街僧事。
凡十年。
其阐扬涅槃唯识。
课持瑜伽悉地。
转上所施。
以崇饰塔庙。
务极雕绘。
而丈室单床。
惟日诵金刚经。
默观净二而已。
王公舆台。
壹以诚接。
然豪门贵族。
莫不瞻向。
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
其年七月六日
茶毗于长乐之南原。
获舍利圆莹。
谥大达
塔号玄秘。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三。
弟子僧尼千馀辈。
会昌中
相国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僧智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李渤虔州
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曰。
人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曰。
忝得此名。
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打趁。
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乃翻却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入园取菜次。
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曰。
座主归吃茶去。
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