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金鋐”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清朝
樊增祥清末民国初 1846 — 1931
五十麝斋词赓·跋
世传侯朝宗刻集,凡属稿未竟者,一夕皆成之。
余刻《词赓》第三卷,仅数十阕,幕僚王君少之,乃议日课一词。
时余方还柏台,十二时中,常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理咏,三时燕息。
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
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一岁竟耳。
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
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
嗟乎,文章之无用者,莫若诗词,世皆待余以有用之才而专为无益之事,知余之悲者鲜矣。
昔王蓝田颇好营造,语人曰:“足当自止。
”吾词已盈卷,当敛手如渭南时。
其实虽多作文,亦不废事。
世之陋人,作五个字几穷日夕之力,以己度人,谓吟啸必误公事,又一味掷金虚牝,皆瞽谈耳。
使有掐擢肝肾之苦,而无盘辟如志之乐,且受怠于政事之谤,吾岂为之哉。
今世学堂课程,率用积分之法,第其勤惰高下,不知资才相越,有人十而己百者,有人千而我一者。
计分则进千百而退十一,胥明强愚柔而齐一之,诚足以利惛惰,恐无以服高明也。
驽𩦺十驾,汗血千里,绳尺之间,乌足尽天下士哉。
吾作吏亦如作文,不为高奇刻深,但取行吾之意,亦能如乎人人之意而止。
其大要不过一熟字。
小子识之。
壬寅观莲节,身云居士书示家塾。
张凤台清末民国初 1857 — 1925
维基
张凤台(1857年—1925年)字鸣岐河南安阳崇义村人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张凤台生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
历任直隶省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吴桥县束鹿县知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长春府知府候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巡抚唐绍仪举授为长白府设治委员。
长白治公所设立以后,张凤台担任第一任知府衔设治委员,任职一年零七个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定长白山的塔甸为治所,宣统元年一月(1909年)署理公务。
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年)张凤台自设治委员职位上离任。
任内他向徐世昌提出了《善后十策》(又称《筹边十策》),即:此后他担任奉天省兴京府(今新宾县)知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省内务司长、民政长、参政参政
民国九年(1920年)担任河南省省长,任内撰写了《鹿岩乡土志》,创办了河南通志局并自任总裁,还督修了《林县志》。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张凤台河南安阳病逝,享年69岁。
黄浚清末至民国 1891 — 1937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
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
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
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
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
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
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