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全台诗
吴曾?(?~?),字翼庭。生平不详。(杨永智撰)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个人简介
蔡晋镛,字云笙,一字巽堪,寓居苏州。晚清举人。曾任苏州草桥中学首任校长。与吴曾员、吴兴让、张茂烔等友善。善书法,工诗词,富收藏。
维基
张亨嘉(1847年—1911年1月21日),字燮钧,号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晚清进士,政治人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同治四年(1865年)举于乡。光绪二年(1876年)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随丁渡海驻台湾道,巡视南北,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艋舺学海书院重新竣工,受陈维英推荐,任山长(监督、校长)。历时数年,淡北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之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六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湖南学政,识拔熊希龄出其门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遍搜遗卷,选拔出十数人。二十三年(1897年)入直南书房,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升太常寺少卿,一年间五次升迁,为当时罕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张亨嘉与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事。八月政变发生,林旭等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掌记注纂修之事;继任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之事;又迁翰林院侍讲,太常少卿,掌坛庙祭祀礼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亲贵大臣相信义和团民有神术,可以抵御外敌,光绪帝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认为拳民不能依赖,并谏西太后勿用义和团,勿围攻外国使馆,险被构陷杀害。待两宫西狩,又上「奏请回銮摺」。
余向与新竹郑君毓丞友善。毓丞寓省垣,数过余;谈次时及海外人物。毓丞君言同乡王子友竹先生,今之隐君子也;且盛言其能诗。余心识之,而以未得一睹钜制为憾。
今岁夏间,友竹裒其所作寄余寓斋。余受而读之,其清词丽句时露行间,极似唐人风格,回非俗手所能为之;钦佩久之。固念士君子处衰乱之世,其牢笼抑郁之意无所发舒,因托于歌咏以自见,如变雅之作、骚人之旨皆是。三代以下,陶靖节外,如郑所南、谢皋羽之流,均有集行世。友竹负经济才,值沧桑之变,杜门不出,而其忧时愤俗之意,要不能一日去怀;读其诗而哀其遇、悲其志,固亦有识者之所同也。
友竹书来,言方在病中,欲得序以存其诗。余不能诗,何足以存友竹之诗;而身世之感彼此共之,斯固不能嘿然已也。谨书数语归之。友竹其善自调护以养天年,傥神明不衰,意兴尚在,当可更得数十篇以续此集之后;余老矣!犹将乘暇取而读之,幸甚。
辛酉(民国十年)腊月,愚弟吴曾祺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