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成克巩(1608年—1691年),字子固,号青坛,直隶大名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末科进士,改庶吉士。不久仕清,官至内秘书院大学士。克巩为明崇祯十六年(l643年)三甲进士,改庶吉士。明末回乡避乱。清兵入关,顺治二年(1645年),经过左庶子李若琳推荐,成克巩开始仕清,被授予国史院检讨。顺治五年(1648年),迁秘书院侍读学士。不久,擢升弘文院学士。顺治九年(1652年),迁吏部侍郎。次年升任吏部尚书。不久,擢升秘书院大学士。因推荐御史郝浴,以“失人”之过降二级。顺治十二年(1655年),还所降级。同年加太子太保,短期暂摄左都御史职缺。顺治十五年(1658年),加少保,改保和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次年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圣祖即位,成克巩复改为国史院大学士。康熙元年(1662年),调任秘书院大学士。次年乞休回籍。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年八十四岁。克巩数次主持乡试、会试,堪称“得士”,汤斌、马世俊、张玉书、严我斯、梁化凤等,皆出于其门下。还曾充任太宗实录及太祖、太宗圣训总裁。
田间全集·序(徐乾学)
三十年前,桐城姚经三尝手一编示余,为其同里钱饮光先生所撰《田间诗集》。余日夕讽诵,心仪其为人,已得读其文,则益慕之,恨不即造席奉教也。岁壬子,冬,忽来都下,馆余座师龚端毅公家,因与订交欢甚。明年,余将出京,与叶讱庵、张素存诸公邀之共游西山,萧寺清宵,剧谈夜半,益悉其生平本末。暨余家居二年,再入都,以丁太夫人艰归,先生时访余庐居,或不至,亦因风便通殷勤焉。丁卯春,余在礼部,方有文史之役,即安得饮光先生北来一切与就正乎?分两月光禄馔金,寄枞阳为治装,惟虑其老,不堪远涉耳。乃健甚,慨然脂车既至,尽出所著书,所谓《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及诸诗文,读之皆根极理要,禀经酌雅,陈言勿去,一归自然,而真定、宛平两相国及余季弟立斋皆笃好之,因谋为授梓以传。
吾观古今著书,其人未有不穷愁者。先生自甲申变后,南都拥立新主,奸邪柄国,群小附之,浊乱朝政,而为之魁者,其乡人也。以夙负盛名之士,慷慨好持正论,与乡人迕,及其得志,脩报复,固欲得之而甘心焉,刊章捕治,将兴大狱。于是亡命走浙、闽,又自闽入粤,崎岖绝徼,数从锋镝间支持名义所至,辄有可纪。既岭外削平,穷年归隐,乃肆力著书,今且四十年矣。今夫《易》,圣人所谓忧患之书也,泰否剥复诸卦,为君子小人消息倚伏之机;而《诗》之作也,则又多出于贞臣志士感激激扬之怀,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皆有不容自已者。先生既穷而著书,乃尤致意于二经,又有取于蒙庄之旷达,悲正则之幽忧,手辑其书,为之诂释,其志足悯矣。其他游览、纪载、投赠之作,无非原本此志,未尝苟作也。
顷以校书至吴,寓余花溪草堂且一年所,今年余乞归,迎余于惠山,年七十有九,登山渡涧,上下相羊,不异强壮少年,饮酒剧谈,与十五六年前无异。庄生曰:「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然则先生固人中之松柏,而其所为文,亦犹夫凌霜犯雪之菁葱挺秀,非凡卉之可比也。
余幸得官侍从,历卿尹,兄弟受国恩至重,顾于《青蝇》《贝锦》之诗,恒兢兢焉,忧愁偪侧,不能终日。惟先生知余深,余特服先生能信心独行,卒自免于小人之机械,而余不能随时韬晦,以终脱于忧患,序其集有深感焉。时康熙二十有九年夏五月。
徐诗·跋
家兄司徒在京师刻东痴先生诗成,余受而读之,不知其涕之无从也。先生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孙,与先君生同年,少与文玉、嫏嬛两世父唱和齐名。晚节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风,隐居东皋,不践城市。贤令君如泾阳李屺瞻、井研雷笏山、凤山昆弟,皆修式庐之敬。先生虽不为崖异,亦未尝辄通铃下三公,顾益重之。先君昔游吴越,强先生与俱,今卷中吊严子陵、林和靖、谢皋羽诸诗皆是时作也。先生诗不啻千篇,秘不示人。司徒昔官祭酒,日屡索之,卒不肯出。后往江西,渡浔阳,其稿尽没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读先生诗,感怀今昔所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辄附数语于卷末。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骊书。(录入:顾青翎)
叶星期西南行草·序
星期与余别,十二年矣。性不耐为吏,经岁而拂衣。俯仰侘傺,无以申写其孤愤,郁邑之气而一寓之于诗。顷归自岭南,顾余于垩庐,留连信宿,出示《西南行草》。屐齿所历,既极登临览观之胜,其所与酬倡往还又多海内倜傥磊落不羁之士,而诗之奇皆足以发之。余读既竟,顾谓星期曰:「近人称诗者多矣,而倾吐怀抱、大放厥辞、排突奡兀、不名一家,未有与子颉颃者也。请子述所以工诗之旨,起余懵瞀,可乎?」于是星期扺掌语余曰:「放废十载,屏除俗虑,尽发箧衍所藏唐、宋、元、明人诗,探索其源流,考镜其正变。盖诗为心声,不胶一辙。揆其旨趣,约以三语蔽之,曰情、曰事、曰理。自《雅》《颂》诗人以来,莫之或易也。三者具备,而纵其气之所如,上摩青旻,下穷物象,或笑或啼,或歌或罢,如泉流风激,如霆迅电掣,触类赋形,骋态极变,以才御气,而法行乎其间,诗之能事毕矣。世之缚律为法者,才荏而气苶,徒为古人佣隶而已,乌足以语此!」余闻之,抚几而叹。旨哉斯言,足以砭俗学之膏肓、破拘挛之痼疾矣!遂与促席品次古人之诗。星期持论卓荦,多否而少可,谓千馀年间,惟少陵、昌黎、眉山三家,高山乔岳、拔地耸峙,所谓豪杰特立之士,馀子不足儗也。余因三复星期诸作而求其囊括众有者,则铺陈排比、顿挫激昂类少陵,诘屈离奇、陈言刊落类昌黎,吐纳动荡、浑涵光芒类眉山。缘情绘事,妙入至理而自娴古法。其才气之纵轶,宁或涉于颓放险怪、为世所诟姗,而必不肯为局缩依傍之态。甚矣星期之学,能不愧于其言而卓然自成为一家之诗者也!兹将游语溪,偕孟举吴子为唐、宋、元诗选,且谓选诗告竣,即专肆力于古文辞,以蕲合于先正作者。夫诗与文,道一而已。以星期之才,日进而不止,更数年后,东南称文章钜手、为后起领袖者,舍星期其谁与归!余虽学殖荒落,愿俟星期集成,援笔而序之。京口棘人张玉书撰,时康熙丙寅上巳后十日。
维基
叶方蔼(1629年—1682年),字子吉,号讱庵,江南昆山县(今昆山市)人,清朝官员。与徐元文同乡,顺治十六年(1659年)同榜进士,元文中状元,方霭为探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藉口“抗粮”,发生“江南奏销案”,叶方蔼被奸人徐宁宇告发,少缴了白银一釐,即一枚铜钱,即被降官,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不久授上林苑蕃育署丞。康熙十四年(1674年)迁国子监司业,再迁侍讲。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议撰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叶方霭、张玉书任总裁。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刑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卒。
维基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山西泽州直隶州(今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主编。卒谥文贞。陈廷敬原名陈敬,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生于山西泽州直隶州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戊戌科进士,选庶吉士,因与庶常馆翰林院通州陈敬(顺治官员)重名,故顺治帝赐“廷”字,改名廷敬。康熙帝即位,陈廷敬深得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七月丙寅,与叶方蔼一起入直南书房。累迁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管户部钱法,将制钱含铜量减低,以免制钱被大量镕铸取铜,九月,晋升左都御史,仍兼管户部钱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迁工部尚书,与徐乾学奏进《鉴古集览》,奉诏任纂修《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任总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前湖广巡抚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获罪。陈廷敬为其儿女亲家,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谢罪原官解任,但每四日仍须进内廷侍候康熙读书,可见康熙非常喜欢陈廷敬侍读。两年后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1691年,任会试正考官、刑部尚书。1692年,父卒,回乡守制两年后,授户部尚书。1699年,转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值经筵。1705年,扈从康熙南巡。1707年,再扈从康熙南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以耳病乞休,获允。次年五月,大学士张玉书卒,李光地患病未愈,陈廷敬又应诏入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剧,四月去世。康熙帝亲作挽诗哀悼,谥文贞。《清史稿》有传。
维基
王鸿绪(1645年—1723年),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清朝史学家,康熙帝亲信。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写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服父丧期满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弹劾其与高士奇“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蒙蔽视听,扰乱朝政”,又收受嘉定知县贿赂银五百两。康熙令其休致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的推荐,康熙帝以《明史》「自开局纂修以来,岁久未告竣,事预期速,蒇宜专责成」,责成王鸿绪开始编修《明史》。康熙四十一年,《明史》列传刚脱稿,尚未订正,万斯同即逝于王鸿绪寓所,《明史》的编纂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参与纂修《佩文韵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鸿绪被免职,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带走史稿,经五年的删改润笔,于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笔初成,次年进呈。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鸿绪进呈明史稿310卷,体例均备,七月十八日内阁将之交明史馆收藏。不久王鸿绪将明史稿刻为己作,此即《横云山人明史稿》,不具万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即卒于张堰镇家。明史的第二次修稿至此终点。王鸿绪工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弆”。兼通医学,有医著《王鸿绪外科》。著有《横云山人集》27卷。《清史稿》有传。
维基
黄叔琳(1672年—1756年),字昆圃,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学者。康熙三十年(1691年),年仅二十岁的黄叔琳考中辛未科进士。清初,南方文风鼎盛,殿试第一甲多为南方人,本次考官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王士禛等人,又初评全椒县吴炳第一,金山县戴有祺第二,海宁县杨中讷第三。康熙帝以为第一甲长期没有北方人,特地升黄叔琳为第三名(探花),以杨中讷为第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父丧丁忧去职。守丧结束后复官,升侍读、山东学政、鸿胪寺少卿。此后历任通政司参议、奉天府丞兼学政、左佥都御史、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升任刑部右侍郎。雍正改元,调吏部,偕同两淮盐政谢赐履前往湖广,与总督杨宗仁评议盐价,革除陋规。雍正二年(1724年),任浙江巡抚,兴修水利。不久,陈世侃家人和肉铺商人贺懋芳发生口角,陈世倌指使黄叔琳在公堂之上直接杖毙贺懋芳,导致杭州民愤。被弹劾受贿撤职,赴海塘效力。乾隆元年(1736年)复官,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乾隆四年(1739年)母丧丁忧去官,守丧期满后,复官,任詹事府詹事。不久后,又因被人弹劾在山东任内多有失职,遭到夺官。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已六十年,重赴恩荣宴,加侍郎衔。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
维基
张锡庚(?—1861年),字秋航,号星白。江苏丹徒人。张锡庚是大学士张玉书裔孙。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科中二甲第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擢顺天府丞。历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咸丰八年,督浙江学政。官至刑部右侍郎。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陷杭州,锡庚曰:“吾大臣也,不可辱国!”遂自缢。朝廷追谥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