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熊文举明末清初 1595 — 1669
维基
熊文举(1595年—1668年)字公远号雪堂
江西新建县人,明末清初学者,政治人物。
曾受业于涂绍煃
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举人四年(1631年)辛未科,熊文举考中三甲进士工部观政五年合肥县知县
因抵抗农民军有功,九年吏部验封司主事十一年升迁稽勋司郎中十二年陕西乡试正主考
明亡时,熊文举曾两度自缢,都被解救。
后降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当时汉人尚不能担任尚书,故侍郎已位极人臣。
一度辞归。
后起补吏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卒于任上。
工书法。
著有《守城记》、《剩》、《使秦杂吟》、《墨盾草》、《耻庐集》等。
有《雪堂全集》。
刘子壮明末清初 1609 — 1652
刘子壮(1609—1652) 明末清初学者
字克猷号稚川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人。
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殿试状元及第
授国史馆修撰,曾任会试同考官
博综群籍,精制举文,与同榜榜眼汉阳熊伯龙齐名,世称“熊刘”。
诗古文亦以气胜,康熙初年湖广提学道蒋永修称:“国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刘太史
”著有《屺思堂集》等。
所作五律《黄鹤楼》意境开阔,特色鲜明。
方以智明末清初 1611 — 1671
维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科学家。
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
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
方以智幼禀异慧,六岁知文史,博览群书。
早年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直隶燕京等地,见名山大川,与西洋传教士毕方济汤若望交往,并阅西洋之书。
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
崇祯七年(1634)桐城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
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自成北京后,受到了严刑拷打。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趁乱逃往南方。
南明永历朝,除经筵讲官,因伪书案被免职。
自行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出家为僧,改名换姓,人称“药地和尚”。
因“粤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狱,又押往广东对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国。
一说坐化。
据说,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时,在社会底层,推动了秘密结社天地会的发展。
丁珝明末清初 1623 — 1683
维基
丁珝(1623年—1683年)字羽玉号觉民浙江长兴县人
清朝学者、政治人物,康熙进士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式顺天乡试举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年进士
少好韬略,晚年弃官,致力理学。
严绳孙清 1623 — 1702
维基
严绳孙(1623年—1702年)字荪友又字冬荪号秋水自号藕荡渔人
江南无锡县(今江苏无锡市)人。
清初学者
严绳孙六岁就能写径尺大字,其后以诗词书画闻名。
他读书不重强记,但所学终身不忘。
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安璿等十人创立云门社,时人称之为“云门十子”。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编纂工作。
其后,历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右中允翰林院编修,授承德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辞官隐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卒,享年八十。
蒋超明末清初 1624 — 1673
维基
蒋超(1624年—1673年)字虎臣号绥庵自号华阳山人,江南镇江府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
清初学者、官员、书法家,佛教居士
蒋超自幼好学,顺治二年(1656年)举乡试。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得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内弘文院编修
顺治八年(1651年),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
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直隶学政
后擢为修撰。
康熙初年托病告退,过家乡而不返,遍游名山大川,隐居于四川峨嵋山伏虎寺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在寺中去世。
当地官员为其出资,扶柩归乡下葬。
文人施润章为其撰写墓志铭。
蒋超善诗文,工书法,但墨迹留传下来的不多。
车万育清 1632 — 1700
维基
车万育(1632年—1705年)字鹤田湖广邵阳县(今属湖南省)人,清初学者、官员。
官至兵科给事中,在谏垣数载,以直声震天下。
著述甚多,尤以《声律启蒙》流传最广。
车万育少年家贫,与兄长万备、万有一起燃松读书。
康熙二年(1664年),万备、万育同中癸卯举人次年(1665年)万育联捷甲辰科三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户科给事中
三藩之乱爆发,其父所在家乡为叛军占据,请假回乡,父已先卒,于是迁居江宁
守丧结束,补兵科。
万育为官清廉,多有谏言,后告归。
其子车鼎晋曾对策称旨,康熙帝犹念及万育之名。
三年后,康熙帝南巡,召见万育询问治河方略
万育病卒,康熙帝谕令葬之于江宁
有子车鼎晋、车鼎丰、车鼎贲。
徐元文清 1634 — 1691
维基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江南昆山县人
清初学者、政治人物,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徐乾学之弟。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顺治帝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
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史局
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
康熙称赞他:“徐元文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
后人不能及也。
”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隔年,清廷为建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于碑上。
刻碑汉文由徐元文根据《实录本》润饰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
清朝通志》、《清朝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一共有六条。
徐元文与其兄徐乾学徐秉义都是进士出身,号称“昆山三徐”。
顾炎武曾勖勉徐元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
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
黄梦麟
维基
黄梦麟(?—?),字砚芝号匏斋
江苏溧阳县社渚镇人
清朝学者、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乡试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陆肯堂进士第三人,授编修
康熙二十七年,以编修出任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称为得士”,纂修《三朝国史》、《大清一统志》。
詹事左春坊左中允
充日讲起居注官
后以假归,遂不复出。
梦麟于书无所不读。
尤好六经、四史。
著有《尚书故考》、《诗序得失论》、《春秋四传考》、《历代乐律同异考》、《道学源流考》、《太极图说》、《皇极经世说》、《十七史得失论》、《唐诗笺》、《匏斋集》等。
陈梦雷清 1651 — 1723
维基
陈梦雷(1650年—1741年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赐联「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
」故晚号松鹤老人
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
清朝学者康熙九年进士,「读书五十载」、「涉猎万馀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庚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回乡省亲,恰逢三藩之乱爆发,陷于耿精忠叛军之中。
陈梦雷原与李光地为同省籍同榜的好友,陈遂李光地合署一道上疏,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向朝廷说明情况,表示忠心,不料李光地删去陈之名,单独以蜡丸上疏求功。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兵由仙霞关福建耿精忠投降。
李光地青云直上康熙十七年(1678年)陈梦雷受耿党徐鸿弼的诬告,误会为「行贼伪命」的陈昉,被控「附逆」罪逮捕入狱论斩。
陈梦雷入狱后,曾一再要求李光地为他作證辨诬,但李光地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为陈梦雷「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福州密图内应及同谋请兵之事,一语不及。
陈梦雷自是憎恨李光地七月写《告都城隍文》,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称《与李光地绝交书》):“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
……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
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不幸,宁有是哉?”。
后经刑部尚书徐乾学的援助,改流放奉天府尚阳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皇三子诚亲王读书。
陈梦雷把书斋改为「鹤山房」,自称「松鹤老人」。
后陈虽屡次弹劾李光地,但因李权势显赫,终不了了之。
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开始编纂《图书汇编》一书,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自己家藏典籍一万五千馀卷,进行分类编辑,经过五年(1701年-1705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编成《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一亿六千万字。
全书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六典,每典又分若干部,总计6109部。
内容繁多,分类明晰,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康熙御览后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但一直搁置,直到雍正帝即位,命蒋廷锡重修,并删去陈梦雷的名字。
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才将陈梦雷名字署上
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
陈梦雷在《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逝世,诚亲王失势,陈因曾侍读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和两个儿子再次被雍正帝发配黑龙江,这时他已是高龄七十四的老人了,又顽强地度过十八年的岁月。
乾隆六年(1741年),病逝于戍所,终年九十二岁。
徐元梦清 1655 — 1741
维基
徐元梦(1655年—1741年),舒穆禄氏,字善长号蝶园谥文定
满洲正黄旗人
清朝学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户部主事
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
以讲学负声誉,大学士明珠欲网罗之,其迁词曹直讲筵,明珠尝荐于皇上。
徐元梦明珠方擅政,亦不附明珠
后因德格勒私抹起居注案,夺官逮下狱,几处绞刑,后皇帝饶其不死,被鞭打一百。
康熙三十二年,供职上书房,教诸皇子读书。
康熙四十一年,充顺天乡试考官
康熙五十三年,授浙江巡抚,临行前赐御制诗文集及鞍马,康熙五十四年,上疏:“杭州绍兴等七府旱潦成灾,已蒙蠲赈,并截漕平粜。
未完额赋,尚有十三万馀两,请秋成后徵半,馀俟来岁
”皇帝批准。
康熙六十年,上赐以诗,曰:“徐元梦乃同学旧翰林康熙十六年前进士祗此一人。
雍正元年,署大学士,充《明史总裁
高宗即位,命直南书房,充《世宗实录》副总裁
乾隆六年秋,有疾,十一月,疾剧。
乾隆命皇长子视疾。
又遣大使来问候,徐元梦伏枕流涕曰:“臣受恩重,心所欲言,口不能尽!
大使出去后,呼曾孙取《论语》检视良久。
翌日遂卒。
太傅,赐祭葬,谥文定
王奕清清 1664 — 1737
维基
王奕清(1664年—1737年)字幼芬号拙园江南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市)人,清朝学者、政治人物。
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奕清中式辛未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累官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曾代父王掞赴军,历驻忒斯,雍正四年(1726年),命赴阿勒泰坐台,十年后的乾隆元年(1736年),召还,乞假葬父,翌年卒,时年七十三岁。
车鼎晋清 1668 — 1733
维基
车鼎晋(1668年—1733年)湖广邵阳人(今湖南邵阳)
清朝学者、诗人。
车鼎晋车万育之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中式丁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提督福建学政
雍正十年(1732年),其弟车鼎丰、车鼎贲因刊刻吕留良之书被斩杀。
车鼎晋惊惧终日,次年以忧悲离世。
蒋拭之清 1670 — 1740
维基
蒋拭之(1670年—1740年)清朝学者字季眉号蓼厘浙江鄞县人
幼时家贫,四岁父母皆去世。
1688年,补诸生
熟读经史,擅长作八股文,海内闻名。
教书为业,门下弟子多登进士第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考中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与好友邵铎同登进士第
京城名重一时,散馆归班。
史学家全祖望的舅父(另说娘舅),在全幼时悉心教导其读书方法。
提出“遍阅各家注疏,参以史传,以辨古今异同”的研习方法,全氏治史受其影响颇深。
工书法。
何焯查慎行等为密友。
1742年,与全祖望结成“真率社”,写诗相互唱和。
沈德潜清 1673 — 1769
沈德潜(1673~1769) 清代学者、诗人。
字确士号归愚
长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
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赠太子太师卒谥文悫
工诗,主张格调,提倡诗教,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著述多种,影响颇广。
于《唐诗别裁》中高度评价崔颢黄鹤楼》:“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有七律《黄鹤楼》。
杭世骏清 1696 — 1772
维基
杭世骏(1696年—1773年)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人。
清朝学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生。
勤奋好学,藏书数万卷,与同乡梁诗正孙灏、严在昌等人有往来。
雍正二年(1724年)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纂修
后入三礼馆,纂修《三礼义疏》,用功颇多,主要负责《礼记》中〈学记〉、〈乐记〉、〈丧大记〉与〈 玉藻〉诸篇。
乾隆八年因《时务策》主张“意见不可先设,轸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号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
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
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
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意见轸域?
乾隆帝闻知大怒,几欲处以极刑,因刑部尚书徐本极力求情,称“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免死罢归。
杭世骏在馆期间于《礼记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在离开“三礼馆”后更倾心于《礼记》一经的搜讨和编纂,晚年撰成《续礼记集说》一百卷。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杭世骏前往接驾。
乾隆帝问他:性情改了没?
杭世骏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去世,另一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再度南巡,惊讶杭世骏竟没死,当晚杭世骏去世。
刘大櫆清 1698 — 1779
刘大櫆(1698—1780) 清代学者、散文家。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安徽桐城人
才华横溢却科举仕途不顺,仅两登乡试副榜,60岁后为黟县教谕
师事方苞,又为姚鼐之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
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编选《八家文钞》《古文约选》《历朝诗约选》等。
乾隆十九年(1754)刘大櫆湖北学政陈浩幕,居武昌经年,有诗作五律《登黄鹤楼》《武昌杂诗》等。
罗典清 1719 — 1808
维基
罗典(1719年—1808年)字微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
清朝学者乾隆丁卯乡试解元,辛未进士
曾任岳麓书院山长。
李惇清 1734 — 1784
维基
李惇(1734年—1784年)字成裕又字孝臣江苏高邮人清代学者
祖先由苏州迁居扬州
七岁能解经,人称神童,精深《诗经》及春秋三传。
与同郡王念孙汪中刘台拱顾九苞等友好。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晚好历算
钱塘齐名,乾隆五十年以疾卒。
著有《卜筮论》、《尚书古文说》、《金縢大诰康诰三篇辨》、《大功章烂简文》、《明堂考辨》、《考工车制考》、《历代车制考》、《左传通释》、《说文引书字异考》、《读史碎金》、《社氏七历补》、《浑天图说》等。
汪中清 1744 — 1794
汪中(1745—1794) 清代学者
字容甫号颂父
江苏江都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曾为毕沅幕宾。
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
著述丰富,有《述学》等。
曾代湖广总督毕沅作《黄鹤楼铭并序》,序中介黄鹤楼“更制”的年代和大致的造型。
后由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书石,嘉定州钱坫篆额刻制成碑。
该碑被时人称为文章、书法、刻石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