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全台诗
谢汝铨(1871~1953),字雪渔,号奎府楼主,晚署奎府楼老人。台湾县东安坊(今台南市)人,日治后,迁居台北。年十五从台南举人蔡国琳学,光绪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乙未之际,曾协助许南英办理团练。改隶后,力习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者。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国语学校国语部毕业,任职台湾总督府学务课,参与编辑《日台会话辞典》。不久,转任警察官吏练习所台语教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台湾日日新报》担任汉文记者,并任马尼拉《公理报》,与《昭和新报》、《风月报》等主编。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洪以南等倡设台北「瀛社」,为北台第一大诗社,并于洪氏去世后继任第二任社长。战后曾担任台湾省通志馆顾问。平生所作诗文有《奎府楼吟草》三卷、《诗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说》等,多发表于报章杂志。〖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岛政」栏,国语卒业,1901年4月5日,第三版;刘篁村〈稻江见闻录〉,《台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郑明珠〈谢雪渔小说《樱花梦》研究〉,东海大学中文所硕论,2009年6月。〗王国璠认为谢氏诗:「词尚浅白,且多写实;尤以感旧、寄怀之作,更存台湾近代关系人物之事迹,以人存史,颇具文献价值。」《奎府楼诗草》及《蓬莱角楼诗存》两诗集曾于日治时期刊行,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将二者合印,总名为《雪渔诗集》。另有〈蓬莱角楼诗话〉、〈奎府楼诗话〉不定期刊载于《风月报》,未见刊行本。今谢氏诗作辑录自龙文版《雪渔诗集》、《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时报》、《诗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风月报》、《崇圣道德报》等诗集报刊,依时间先后排序编校。(黄美娥撰)
全台诗
简朗山(1872~?),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桃仔园街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桃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州协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藤利吉总督协助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遭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桃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桃崁一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全台诗
连城璧(1873~1958),幼名德裕,谱名重裕,字应榴,又字荆玉,台湾县宁南坊(今台南市)人。邑庠生,为史家连横胞兄。始祖连兴位,于康熙间来台,传至乃父连得政,创业芳兰号,善贾多财,为郡治郊商之一。乙未割台之际,连得政曾助刘永福抗日,任「护台会」执事(即会长)、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即财务长),当时派遣连城璧出任「护台会」副从(即秘书)、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副从。割台后,因不满位于大南门的马兵营住家(今台南市府前路一段)被日人徵用为地方法院厅舍,拒绝日方编辑地方文献之聘。设帐授徒,鼓吹汉学,曾协助连横搜集资料撰写《台湾通史》〖参考黄典权等主编《台南市志。人物志。连城璧传》,台南:台南市政府,1959年;郑喜夫《连雅堂先生年谱》,收于《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为「南社」社员,亦为台南「酉山诗社」七秀之一。战后,加入「延平诗社」。生平作品目前仅见其孙连平原提供的手稿本一种,题名「连城璧诗集」。今据此诗稿,参以其他报刊及选集,予以校录。(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