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普就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普就字古岩姓刘氏真定人
幼不茹荤,年十有五,即厌俗境,独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礼赞公落发,亲灾道范,博通经律,登坛受具。
历谒林棠、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元,南询之典,日益加矣。
又于鹊里、祟孝、清安老宿,一叩大事因绿,为汝槌拂之下,发明此事。
后依灵岩足庵肃,栖止八载。
主万寿,亦不惮驰驱,远道追随,锻炼日精,了无窒碍,遂付衣颂,且谓之曰:“质性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振吾宗。
”因还宝积,闭关十载。
出诣灵岩,便充首座
大德六年,月庵海告退,寺众即请继席。
大德丁未,受旨护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总统褒赐,号曰“妙严宏法大禅师”。
匡扶七载,退隐灵栖庵。
复归封龙山禅房,再易春秋。
皇庆元年仲冬,更还灵栖。
时祖庭少林阙席,寺中僧侣不远千里持疏而来,请接主座,续佛慧命
盖自达摩西来,密付单传,青州之下,四传万松,为雪庭足庵嫡派。
正令全提,付托得人。
末后一著,心月孤圆。
延祐元年觉达为之铭云。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中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中。
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善学
自号古庭
生儒家马氏。
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
凡清凉大疏钞。
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
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
遐迩嗜学之子。
敛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获一见为快。
虽老师宿学。
亦推之为人望。
别传教公。
无言宣公
后主报恩之席。
皆欲摄受师为弟子。
师笑曰。
吾得法于宝觉
忍背之乎。
力拒不听。
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寻还东林隐居。
掌教者尊师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强主阳山之大慈。
师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专家。
以殊户异轨。
为高理之所在。
辄翻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
吾宗法界还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
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华。
虽累入法华三昧。
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
又从灵光敏。
传贤首教。
露光天台之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
吾徒可专守一门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
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龙兴
师将大弘贤首之教。
以续物慧命
虽当俭岁。
躬分卫以食众。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赋违期。
当徙虔州
有司知师专任讲道。
欲与辩析之。
师曰。
吾为主僧。
法当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请行。
或让师为迂。
师曰。
宿业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师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胜衣。
戒检精严。
护持三业。
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
法衣不离体。
三藏诸文。
未尝释手。
虽盎无斗储。
处之裕如。
谦恭自牧。
竖子来见。
亦无墯容。
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数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罢云。
见诸著述者。
咸有可观。
法华问答若干篇。
法华随品赞三十篇。
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
及诗文。
并行于世。
宋文宪公曰。
于诸宗之文。
颇尝习读。
每病台衡贤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会而融贯之。
恨鲜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
于是。
发不及见之叹。
其为贤者追慕。
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