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持定元 1240 — 1303
禅师
吉安王氏子也。
名持定
久依雪岩
因陈颂。
得号铁牛
其颂曰。
铁牛无力懒耕田。
带索和犁就雪眠。
大地白银都盖覆。
德山无处下金鞭。
钦公曰。
好个铁牛儿。
故人以是称之。
初得度于肯庵勤禅师处。
常读杂华经。
以为积功累行修行旷劫始得成佛。
复自忖曰。
审如是众生。
无有成佛之期耶。
乍闻教外别传之旨。
身心踊跃。
疾走参雪岩钦公
乞居槽厂。
喜作净头
怜之曰。
禅者无太劳乎。
对曰。
欲求无上妙道。
岂敢言劳。
示以偈曰。
昭昭灵灵是甚么。
眨得眼来已蹉过。
厕边筹子放光明。
直下原来只是我。
不领旨。
一日示众曰。
兄弟做工夫。
若也七日夜。
一念无间。
目不交睫。
无个入处。
斫取老僧头去。
益愧励。
晓夜参究。
忽染疴。
自取触器。
就坐屏处。
单持正念。
目睫不交者七日。
至中夜。
顿觉山河大地。
觌露真常
良久如闻击木声。
遍体汗流。
其病亦瘳。
举似钦公
复怜之曰。
百尺竿头进步为奇。
更加精进。
经六载。
钦公垂问。
亡僧死了烧了。
向甚处去。
无酬对者。
代曰。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乃洞彻。
言下厉声曰。
和尚举扬般。
若惊得法堂前石狮子。
笑舞不休。
曰。
试哮吼看。
曰。
劫外春回万物枯。
山河大地一尘无。
法身超出山河举。
笑倒西天碧眼胡。
敲香几曰。
山河大地一尘无。
者个是甚么。
作掀禅床势。
钦公笑曰。
一彩两赛。
乃辞去。
流览名胜山水。
有以巨刹相挽。
概不欲居。
乃曰。
人劳于前。
我逸于后。
其可乎。
衡州酃县
桃源山
眷其幽邃。
刀庐于桃源。
桃源深处人迹罕。
到烟雾晦冥。
而山君水王出没无时。
以迷悟因缘示之。
授其五戒。
于是神灵呵护。
未久丛席大成。
号曰灵云寺
为人好培养衲子
四事周备。
间与谈论。
靡所不至。
然自受用处数十载。
一折脚木榻而已。
遇人无贵贱。
危坐烧香。
清茶对话竟。
日夕无倦色。
常有士夫过访。
颦叹不堪而去。
伯颜公入山问道。
联床旬日。
临行倚杖门。
送曰。
公今生失脚。
堕于尊贵。
一念不来。
即来生也。
再若失脚。
山僧无奈公何矣。
会公除政府欲疏。
朝廷赐衣号。
晓以偈曰。
大地山河一铁牛
多年忘把鼻绳收。
堪嗟槐国人如市。
旦暮笙歌闹画楼。
颜公发柬以示僚属。
其挂冠归田者数人。
而在朝办道者甚众。
大德壬寅冬
手书长语示众。
其略曰。
尘世非久。
日销月磨。
源一脉。
三十年后。
流出一枝。
无孔笛虚空吹。
起太平歌。
癸卯春
泊然坐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三十三
函全身于陶器。
瘗于寺北沙潭。
三年后启视之。
爪发俱长。
色如生。
赞曰。
余读中峰广录。
至题定公赞。
茶陵千仞灵云寺声播元朝数百州之句。
默想公之为人。
必大有可观。
中峰故归重之如此。
及简灯录。
见公投机颂。
如多宝佛塔涌起虚空。
人人得而瞻仰。
益知公悟处的当与高峰齐名宜矣。
僧文才元 1241 — 1302年9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1—1302 【介绍】: 僧。
清水人号仲华俗姓杨
少孤,事母尽孝。
慧悟,精究经史,尤精理学。
出家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初隐成纪,筑室树,称松堂和尚
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
成宗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大德中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释文才号仲华
清水杨氏子。
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
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师少孤。
事母尽孝。
性敏捷慧悟生知。
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
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
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
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
学贵宗通。
言必会意。
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
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将欲终焉。
人称曰松堂和尚
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
学者川奔海会。
声誉日驰。
宗建万圣寺五台
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
帝师迦罗斯巴荐之。
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赍旨起师。
师辞曰。
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
何德敢主祐国。
越分以居不祥。
不省而行不明。
吾坐此二烦。
为我辞。
帝师曰。
此上命也。
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
非师孰与。
此系教门事。
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
虽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
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弘教普庵幻堂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宏农人,世官垄坻。
净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才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邈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
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奔川赴海,声誉日驰。
宗建万圣寺五台,诏求开山住持。
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赉旨至,辞曰:“山僧菏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
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大宏清凉之道,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宏教普庵幻堂
释宝严元 1272 — 1322
宝严
字士威
幼堂其号也。
成纪康氏子。
少以迈往之气不乐俗。
与其弟金。
薙染从师。
求出世之道。
每逢名德启讲。
必往参听。
尝谓。
学而不思。
思而不学。
君子所忧。
虽通其说。
而不通其宗。
是学而不思也。
岂称达者哉。
况文字之学。
守株象迹。
惑于多岐。
焉能涉同归之海□圆顿之奥乎。
听其说固辩矣。
观其所得则未也。
于是。
既问而学之。
以博其趣。
而益致其思焉。
是其所以造诣。
盖得之系表。
故其讲说。
深有宗通理味。
后嗣真觉国师
传贤首宗教。
以师承既高。
见解益明。
其方寸之地。
湛如止水。
莹如明镜。
虽以天资之高。
而听器之美。
抑亦师友玉琢兰薰。
而致及真觉。
以诏居大白马。
师与金从焉。
又从至台山
真觉殁。
诏以师继其位。
后以太后诏。
大普安寺
至治二年七月圆寂。
年五十有一。
葬东封谷。
金亦有高行。
前居佑国。
后迁普安
皆补师处也。
事师犹父。
始终无间然。
难矣。
僧了性元 ? — 1321
释讳了性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
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俛仰媚悦于人。
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拟若王公。
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
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
谓之摄受。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
吾自为道。
于彼何求。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
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
登具戒。
历诸讲席。
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
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
柏林潭。
关辅怀南阳慈。
诸公皆以贤首之学。
著称一时。
悉造门领旨。
及归。
复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土。
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
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藏仓毁沮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
因尊宠西僧
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
拟若王公。
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厥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
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
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
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
”识者高之。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