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元熙元 1238 — 1319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临江通判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嗣法弟子也。
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尝与一山万行脚。
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上谒观公
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曰。
此老为谁。
对曰。
元熙同行某甲也。
素闻名。
故深爱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东叟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每示之。
诉不领。
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聱头否。
诉不语。
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悚然莫知所以。
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移绳床。
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释霞壁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霞璧,字师瑄荆州人
弱冠落发,隶玉泉
元成宗时僧正,珍既告退,乃继其席。
以院中治饰完善,唯旧钟无声,命宝镜叩募,远至湘州醴陵,造就,舟运而至。
其音清圆弘亮,发人深省。
江西仰山寺常陵为之铭,具详别集。
远近缁素,闻风兴起,联翩而至,酬唱宗乘,激扬向上,不遗馀力。
宗敬仰,赐以“广智静慧”之号,兼赐紫衣。
至大中,谢院事,老于寺之山月堂。
僧大䜣元 1284 — 1344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以为类己。
大然之。
迁杭之净慈。
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篦子付之觉原昙
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台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生平甚详。
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若干卷。
名蒲室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释慧昙元末明初 ? — 1371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广智为开山住持,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主之。
每设法会,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其章
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严驭之。
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