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如珙南宋 1222 — 1289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
事见《语录》及《牧潜》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释混丘元 1251 — 1323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僧统
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僧大䜣元 1284 — 1344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
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
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
文宗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
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
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
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
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
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
赵孟頫袁桷先辈,委心而纳交焉。
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
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诸师无愧也。
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
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
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僧本诚
本诚初名文诚字道元,(一作原)后名道元字觉隐嘉禾语溪人。
兴圣禅寺,嗣法虚谷陵禅师
又主本觉寺,寓吴下佳山水间
居无常处,以诗自豪。
天隐至公笑隐䜣公诗声相埒,呼为诗禅三隐
天隐先化去,师与笑隐洪武初尚在,有文集行世。
道元喜诙谐,常与程渠南同食蕈,道元嘱赋,渠南应声云:「头子光光脚似丁,祗宜豆腐与波棱。
释迦见了呵呵笑,煮煞许多行脚僧。
」闻者绝倒。
又善书,山水学巨然,翎毛竹石俱有洒脱之韵。
自云吾尝以喜气写,以怒气写
每画毕,辄喜题跋其上。
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或诡言「蜀畤坾公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