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孙存吾
简介
孙存吾,生活于元代中期庐陵人号如山,“以字行”,官至儒学学正,有家塾益友书堂,刻印除《皇元风雅》前集六卷后集六卷之外,还刻印《范德机诗集》七卷和虞集《新编翰林珠玉》六卷,《皇元风雅》前五卷录入了孙存吾的三首诗歌。
(石屹平《傅习、孙存吾〈皇元风雅〉研究》)
杨载元 1271 — 1323
字仲弘,建之浦城人
后徙家于杭。
博涉群书,年四十不仕。
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海船万户府照磨
延祐初,以科目取士,首应诏,登进士第
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卒。
初,吴兴赵魏公孟頫翰林,得所为文,极推重之。
由是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
史称其文章一以气为主,而于诗尤有法度,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云。
临江范亨父序其诗曰:仲弘天禀旷达,气象宏朗。
开口论议,直视千古。
每大众广集,占纸命辞,敖睨横放,尽意所止。
众方拘拘,己独坦坦。
众方纡馀,己独驰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要一代之杰作也。
又曰:皇庆初仲弘与余偕为史官,每同舍下直,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相语刻苦澹泊,寒暑不易者,惟余一二人耳。
虞文靖公仲弘同在京师,每酒诣仲弘,问作诗之法焉。
仲弘酒既酣,尽为倾倒,他日见文靖诗,叹曰:此非伯生不能作也。
仲弘与虞、范齐名,其相与切磋如此。
尝谓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又言用功二十馀年,始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
故当时之论诗法者,以仲弘称首。
维基
杨载(1271年—1323年)字仲弘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元朝进士、著名诗人。
虞集揭傒斯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
虞集元 1272 — 1348
字伯生蜀郡人
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
父汲,侨寓临川崇仁
以契家子从草庐吴先生澄游。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拜奎章阁侍书学士
命修经世大典,进侍讲学士
文宗晏驾,谢病归。
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寿郡谥文靖
欧阳元功曰:皇元统一之初,、宋旧儒,布列馆阁,然其文气,高者崛强,下者委靡,时见馀习。
承平日久,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
于时虞公方回冑监容台间,有识之士,早以斯文之任归之。
至治天历,公仕显融,文亦优裕。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
家素贫,束修羔雁之入,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
早岁与弟槃辟书舍为二室,书陶渊明邵尧夫诗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
先生为文万篇,存者十二三。
门人订其在朝、应制、归田、方外诸稿,釐为五十卷,曰《道园学古录》。
(诗稿亦曰《芝亭永言》。
先生诗与浦城杨仲弘、清江范德机富州揭曼硕先后齐名。
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先生尝谓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美女簪花,人或问曰:「公诗如何?
先生曰:「虞集乃汉廷老吏也。
」盖先生未免自负,而公论皆以为然。
揭傒斯元 1274 — 1344
傒斯字曼硕
龙兴富州人
幼贫,读书刻苦。
大德间,稍出游湘汉
湖南赵淇素号知人,谓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
程钜夫卢挚先后为宪长,亦皆器重之。
钜夫因妻以从妹焉。
延祐初,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
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授经郎,与修经世大典。
累进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
至正初,诏修宋、辽、金三史,与为总裁官
卒年七十一,追封豫章郡公谥曰文安
曼硕初入史馆,平章李文忠公孟读其所撰《功臣传》,叹曰:「是方可名史笔。
若他人,直誊吏牍耳。
」既复受知于王枢密约、赵承旨孟頫元学士明善
东南文望如四明袁桷巴西邓文原蜀郡虞集,有盛名公卿间。
曼硕与清江范梈浦城杨载继至,翰墨往复,更相酬唱。
曼硕在诸贤中,叙事严整,语简而当。
一时朝廷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
殊方绝域,共慕其名。
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
善楷法,尤工行草。
诗长于古乐府选体,而律诗长句伟然有唐人风。
所著曰《秋宜》。
虞学士评其诗,谓「如三日新妇」,又谓「如美女簪花」,殆即史所称清婉丽密者欤!
丁复
字仲容天台人
负诗名。
延祐初,游京师,公卿奇其才,与浦城杨载、清江范梈同荐入馆阁度当国者不能用,不俟报可,翩然去之。
乃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遂家金陵
买宅于城北,南户故有两桧树,醉则倚树而咿唔,因自名其什曰《双桧亭诗》。
殁后,其婿饶介之、门人李谨之先后编辑,共得若干首。
永嘉李孝光曰:国初以来,临海为诗数十家,其什曰《阆风》、《樗园》、《山南》、《天逸》、《素心》、《圣泉》。
其后又有张子先陈刚中杨景羲,皆自树一家,足以名世。
复读仲容诗,人欲飞,皆已绝去生狞,操蹙精悍,犹之宛马,不踶不齧不覂而日行千里,众马虽十驾,不能超也。
中山李桓曰:仲容学博才敏,为诗精丽奇伟,格超而趣远,深入古人阃奥。
杨翮曰:仲容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
仲容胸次夷旷,生平有隐君子之趣,而以酒自托。
故当时论诗者,亦以太白方之。
张雨元 1283 — 1350
字伯雨一名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人
宋崇国公九成之后也。
年二十,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
弃家为道士,登茅山,授《大洞经箓》。
开元宫王真人偕之入,玺书赐驿传,欲官之,自誓不更出,往来华阳云石间。
作黄篾楼,储古图史甚富,世称「句曲外史」。
至正间,卒于开元宫斋舍。
外史风裁凝峻,赵文敏公一见而异之,授以李北海书法。
范德机以能诗名,外史造焉。
范适他出,有诗集在几上,外史取笔书其后,为四韵诗,守者大怒,走白范。
范惊曰:我闻若人不得见,今来,天畀我友也。
即日诣外史,结交而去,由是外史名震京师
一时袁伯长马伯庸杨仲弘揭曼硕黄晋卿诸人,皆争与为友。
他日谒虞伯生,虞问能作几家符篆乎?
答曰未也,虞连书七十二家示之。
外史下拜曰:真吾师也。
自后与虞手札,必执弟子礼。
晚年尤为杨廉夫所推重。
吴郡徐良夫序其诗曰:虞范诸君子,以英伟之才,谐鸣于馆阁
而流风馀韵,播诸丘壑之间。
外史以豪迈之气,孤鸣于丘壑,而清声雅调,闻诸馆阁之上。
虽出处不同,其为词章之宗匠一也。
夫以方外诗人,而与馆阁词臣相颉颃,宁非一代之盛欤。
查居广元 1284 — 1329
居广字广居临川人
少入金溪望仙观受度为道士,复之上饶龙虎山,从庐阜黄尊师石翁学为诗。
尝东游至鄞海上,还憩虎林山,得杨推官仲弘诗七言今体,服其雄浩。
又得范太史德机诗五七言古今体,服其清峻。
皆手钞口诵,心领神解,期与之俱化。
因橐其诗西之清江百丈山,求德机之庐而卒业焉。
德机定其可传者五十馀篇,序为《学诗初稿》。
天历己巳,卒于仁寿观,年四十六。
广居杜原父孙履常揭曼硕友善,所交多畸人静士,雅嗜佳山水,杖屦所历,揽结奇秀,资之赋咏。
柳道传为作墓表,谓当时诗名与广居上下颉颃而余最善者,危素太朴、王渐玄翰、揭车子舟四人,为江右后来之秀云。
张翥元 1287 — 1368
(臣)等谨案:蜕庵集五卷,元张翥撰。
字仲举晋宁人
至元初,用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
寻退居淮东
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给俸终身。
事迹具元史本传。
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曰仲阳
刘祁归潜志记其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
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诸句,称其浮艳。
诸书援引,或误为一人,非也。
尝从学于李存,传陆九渊之说。
诗法则受于仇远,得其音律之奥。
其诗清圆稳贴,格调颇高。
近体长短句,极为当时所推。
然其古体亦伉爽可诵,词多讽谕,往往得张王之遗,亦非苟作。
王士祯居易录曰:蜕庵,元末大家,古今诗皆有法度,无论子昂伯庸辈,即范德机揭曼硕,未知伯仲何如。
其论当矣。
史称遗稿不傅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
王士祯则称蜕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锡山郎成抄本。
朱彝尊所藏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
杼与为方外交,元末没无嗣,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而录存之。
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亦非全本也。
呜呼!
诗岂易言也哉!
大雅希声,宫徵相应,与三光五岳之气并行天地间。
一歌一咏,陶冶性灵,而感召休徵,其有关于治教,功亦大矣。
然自删后至于两汉,正音犹完。
建安以来,寖尚绮丽,而诗道微矣。
魏晋作者虽优,不能兼备诸体,其铿鍧轩昂,上追风雅,所谓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无足采焉。
逮及于元。
静脩刘公复倡古作,一变浮靡之习,子昂赵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视唐无愧。
至若德机范公之清淳,仲弘杨公之雅赡,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严,更唱迭和于延祐天历间,足以鼓舞学者,而风厉天下,其亦盛矣哉。
河东仲举张公,生于数君子之后,以诗自任五十馀年,造语命意,一字未尝苟作。
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庐陵北山禅师以公手藁选次而刋行之,来徵言为序。
余犹记公之曰:王者迹熄而诗亡,诗未尝亡也,而所以为诗者亡矣。
善赋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
盖性情所发,出于自然,不假雕绘。
观公之诗,知公之所蓄厚矣。
春空游云,舒歛无迹,此其冲淡也。
昆崙雪霁,河流沃天,此其浑涵也。
灏气横秋,华峰玉立,此其清峭也。
平沙广漠,万马骤驰,此其俊迈也。
风日和煦,百卉竞妍,此其流丽也。
写情赋景,兼得其妙,读之使人兴起,诚为一代诗豪矣。
顾余谫材,何足以铺张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谊,不得辞,始僭叙之,以冠篇首云。
豫章沙门释蒲庵来复序。
周霆震元末明初 1292 — 1379
霆震字亨远吉州安成人
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
初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宋之先辈遗老尚在,执经考业,遍于诸公之庐。
王梅边彭鲁斋龙麟洲赵青山诸公皆器重之。
科举行,再试不利,乃杜门授经,专意古文辞,尤为申斋桂隐二刘所识赏。
晚遭至正之乱,东西奔走,作为诗歌,多哀怨之音。
明洪武十二年卒,时年八十有八矣,门人私谥曰清节先生
庐陵晏壁葺其遗稿曰《石初集》。
老友梅间张莹称其沈著痛快,慷慨抑扬,非勉强步骤者所能及。
近时诗文一变,蹈袭梁、隋,以夸淫靡丽为工,纤弱妍媚为巧,是皆先生之罪人。
石初之序梅间也,亦曰近时谈者,糠秕前闻,或冠以虞邵庵之序而名唐音,有所谓「始音」、「正始」、「遗响」者。
孟郊贾岛姚合李贺诸家,悉在所黜。
或托范德机之名选少陵,止取三百十一篇,以求合于夫子删诗之数。
承讹踵谬,转相迷惑而不自知。
盖石初天性介特,其持论之严,固非时好之所能易也。
傅若金元 1303 — 1342
若金字与砺新喻人
家贫力学,为同郡范梈所知,得其诗法。
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名胜之士莫不倒屣而迎,以为上客。
蜀郡虞集广阳宋褧以异材荐之,佐使安南,归除广州文学教授
至正三年卒,年四十。
若金初字汝砺揭文安公以同姓氏者众,与汝声相近,易之曰「与砺」。
且云:余每读与砺诗,风格不殊,神情俱诣,如复见范德机也。
德机七言歌行胜,与砺五言古律胜,馀亦在伯仲之间
虞文靖公序其诗曰:国初中州袭赵礼部元裕之之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涿州卢公稍变其法,始以诗名东南,宋季衰陋之气亦已销尽。
大德中,文章辈出,赫然鸣其治平者,则浦城杨仲弘、江右范德机其人也。
其后马伯庸中丞用意深刻,思致高远,亦自成一家。
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
今诸公先后沦逝,而德机里人傅君与砺出,以诗鸣,台省馆阁称之无异辞,非其风韵足以及于余所道诸君也哉!
与砺诗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
殁后,其弟若川次舟重为编次锓梓,总名曰《清江
危素元末明初 1303 — 1372
临川危太朴释书山房,将有观乎江海之上。
虞集酌酒送之,而为之言曰:夫士者,有一乡之士,有一国之士,有天下之士。
一乡之士,一乡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一国之士乎?
一国之士,一国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天下之士乎?
环百井之里以为乡,乡之人多矣。
列千里之封以为国,一国之境广矣。
合万邦之土以为天下,天下之体大矣。
而士也,以一乡、以一国、以天下名,其何以知之乎?
邵子曰: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非其等乎。
噫!
何其不常见也。
彼所谓天下之士,必有所居之国矣。
一国之士,必有所居之乡矣。
以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焉,吾不待去亲戚远坟墓而得见之,不亦幸乎。
临川五百里而近,有一人焉,清文厉行,立志自信,曰范君德机者,太朴既得而从之。
临川二百里而远,又有一人焉,经明道立,为人师表,而曰子吴子者,太朴又得而师之矣。
是岂非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者乎?
而二子者殁世矣,宜乎吾子之徬徨适远而有所求也。
吾闻诸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吾子其行矣,登东山则见鲁矣,登太山则见天下矣。
吾子得一乡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乡之善士矣。
得一国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国之善士矣。
得天下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天下之善士矣。
苟得天下之善士,吾请从太朴而为之执御焉。
虽然,子亦欲子之善与孟子之言又有之矣。
盖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固求至善之道也。
集老且病,不足以有所适徒,将颂诗读书思古人之微以迟子之还,可乎?
至元三年十月虞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