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僧行端元 1254 — 1341
禅师名行端
号元叟
生台之临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显。
母王氏。
博释五经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
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
端生不茹荤。
襁褓中见沙门遂喜。
甫六岁。
母王氏授以论孟。
咿唔成诵。
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
每遇纷华杂遝。
则庄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
然恐不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岁为僧。
馀杭化城院。
适归省故里。
竟从之剃染。
遍游丛林。
径山藏叟
临机悟旨。
藏叟悦之。
一日藏叟问端曰。
汝是台州人那。
对曰。
台州
叟便喝。
拜。
叟又喝。
起叉手。
曰。
放汝三十棒。
喏。
藏叟又曰。
还知我泉南无僧否。
曰。
和尚聻。
叟便棒。
按住曰。
莫道无僧好。
叟大笑而起。
既罢参。
乃徜徉西湖山水间
自称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轮正卓午。
寥寥天地间。
只有寒山子
不答。
乃典净慈书记
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
吴山石田林处士
久隐不与世接。
乍见篇翰。
独以诗柬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
又远访雪岩钦仰山
曰。
驾发何处。
曰。
两浙
曰。
因甚语音不同。
曰。
合取口。
曰。
獭径桥高。
集云峰峻。
未识阇黎在。
拍手曰。
鸭吞螺蛳。
眼睛突出。
顾侍者点好茶来。
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礼宾之。
元成宗大德初
虎岩伏
分座于径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凤。
乃曰。
大慧祖师道。
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
受地狱苦。
终不将佛法作人情。
径山先师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
也须退身有分。
僧在侍者寮两年。
弄尽机关。
做尽伎俩。
直是没凑泊它处。
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
今有炷香供养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诏主中天竺。
并赐慧日正辨师号。
皇庆壬子
灵隐
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
證之。
又加号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间。
起端居径山
径山
人才之盛。
不减妙喜
楚石琦辈。
时称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
兼游诸禅宿之门。
自称微笑居士
每方杨大年之为人。
多剥啄诸家语录。
而读提唱。
乃谓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谛理恢拓。
广说略说。
莫不弘伟。
然关要隐而不发。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风馀韵。
犹有如此者。
不谓老夫复相识耳。
其提唱曰。
寂静中做工夫者。
以寂静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
愦闹中做主宰者。
以愦闹为得意。
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
经教中领览者。
以经教为根本。
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
师友中讲者。
以师友为渊源。
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得底物。
此无形段金刚大士
从尘点劫来。
直至而今。
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
你拟向东边讨它。
它向西边立地。
你向南边讨它。
它向北边立地。
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处一切时。
与你万象为主。
万法为师。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
将第八识断一刀。
岂有成办时节。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积生累劫。
多诸恶习。
若也照烛不破。
剔脱不行。
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碍杀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爱水。
即淹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烧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
即飘杀了你。
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罗万象。
到处粘作一团。
如黐胶相似。
驱你入驴胎。
使你入马腹。
总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无如之何矣。
开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赐金帛悉赈贫乏。
复多怒。
老益甚。
每据坐。
竟日传餐诃骂。
及入寝室。
或窃问其故。
乃左右顾视。
欲举已忘。
故道俗于怒骂中。
得旨者甚多。
顺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问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诸苦源。
来者不来者。
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僧无语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无生灭。
焉有去来。
冰河发𦦨。
铁树花开。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腊七十六。
所剪爪发。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鹏抟峰北。
谥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锡来徵般若枢要。
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惊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羡也。
赞曰。
大慧四传至端禅师
二百载矣。
几如劲弓之末。
其势不能穿鲁缟。
师崛出珍公之门。
而道被三朝。
德迈九洲。
源厚流长。
不亦宜乎。
或谓。
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
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
曰否。
不离菩提树下。
而据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坚不往。
凡遇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刘基元末明初 1311 — 1375
字伯温青田人
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黄哲元末明初 ?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5 【介绍】: 元末明初广东番禺人字庸之
元末,何真岭南开府辟士,孙蕡王佐赵介李德并受礼遇,称五先生
朱元璋吴国,招徕名儒,拜翰林待制
明洪武初出知东阿县,剖决如流,案牍无滞。
后判东平,以诖误得罪,得释归。
后仍追治,被杀。
尝构轩名听雪蓬,学者称雪蓬先生
工诗,有《雪蓬集》。
全粤诗·卷六六
黄哲(?
——一三七五),字庸之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明初太祖驻师金陵,招徕名儒。
李善长汪广洋之荐,拜翰林待制
寻出知山东东阿县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升东平府通判
寻上疏陈时务数十事,太祖怒其狂诽,欲治其罪。
山东分省奏有政绩,始释不问。
南归后,于洪武八年复徵还东平,治在郡诖误,竟置于法。
著《雪篷集》。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亦有传。
黄哲诗主要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辑录整理而成。
字庸之番禺人
明初以荐翰林待制,入书阁侍太子读书。
寻兼翰林典签,出为东阿知县,迁东平通判,罢归,寻坐法死。
有雪篷集。
黄佐广州人物传》:庸之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文选》手抄之,遂能作诗。
性好山水,结庐蒲涧,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以为未足,辞家度庾岭,游吴、楚、、燕,一时湖海英豪皆与游焉。
当风雪时,泊舟秦淮,遇朱文昭涂颖辈,相与握手吟咏,沽酒大噱,二人唶曰:「君才如《白雪》,吾虽知音,如寡和何?
」自是益有名。
田按:孙西庵应制《赋醉学士歌》赠宋景濂景濂集后附录独不载此歌。
西庵本集亦不录,殊为缺典。
西庵集中应制游钟山诸诗,亦不见好。
庸之翰林典签时,左丞相徐达北伐捷闻,太祖命赋诗称旨。
末几祈雨钟山犹应,御制七言诗志喜,庸之复应命奉和云:「雨阳时若民乃康,孰令熯旱忧吾王。
九土如焚嗟亢阳,天津欲竭阴虹藏。
斋宫对越腾馨香,真宰默应徵休祥。
灵祗率职妖魃禳,甘霖信宿乃汪洋。
白龙后土占岁穰,黍稷报功王道昌
小臣颂述歌虞唐,巍巍端拱垂衣裳。
」音节殊自高朗。
庸之非徒擅长风雅,吏治亦复可观。
东阿时值旱,麦苗尽雕,乃斋戒徒跣烈日中,诣洪范祠龙池祷雨,词旨哀恻,甘澍应时优渥,民呼曰:「此黄公雨也。
庸之有诗纪事云:「斋沐戒徒禦,星言趋绛坛。
属兹愆阳序,雩祀罄衷丹。
龙湫窅深,神物时蜿蟠。
馨洁始云荐,灵祈纷可干。
沛然感敷施,霢霂济多艰。
淅淅在林畹,冥冥被冈峦。
焦原幸沾濡,庶类同忻欢。
鸣鹳集穹窒,翔鳞跃纹澜。
郊垌悦童耄,庠塾庆衣冠。
所协咏归趣,方希民俗安。
赓歌《诵云汉》,元化奚能殚。
」诵此诗,如见元鲁山一辈人也。)
贝琼元末明初 ?年2月13日 — 1379
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人
洪武三年徽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
九年,改中都助教
有《清江》四十卷。
(《四库总目》:学诗于杨维桢,然其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峭,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
盖虽出于维桢之门,而学其所长,不学其所短,宗旨颇不相袭。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诗爽豁类汪广洋,整丽似刘基,圆秀胜林鸿,清空近袁凯,风华亚高启,朗净遇张羽,繁缛愈孙蕡,足以领袖一时。
乡曲之言,未免过实。
然其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虽不能兼有诸人之胜,而驰骤诸人之间,实固无所多让。)
刘崧元末明初 1321 — 1381
臣等谨案,《槎翁诗集》八卷,明刘崧撰。
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材荐,授职方郎中
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
十三年,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致仕。
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未旬日,卒。
,七岁能赋诗。
及长,日课一篇,读书天寒,皲裂不少辍。
其在官舍,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诗亦愈工。
清江刘永之金华宋濂辈,皆极称之。
当明之初,雄才角立,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
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而骨力不坚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
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
王佐元末明初 1337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广东南海人字彦举
孙蕡齐名,结诗社于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时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著,孙不如王。
元末为何真掌书记,劝降明。
洪武六年征为给事中,以不乐枢要,乞归。
有《听雨轩集》、《瀛洲集》。
全粤诗·卷六五
王佐(一三三七——?
),字彦举
南园五先生之一。
家世本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元末侍父宦南雄,后遂占籍南海
何真开署求士,与孙蕡首被礼聘。
洪武六年(一三七三)部使者荐于朝,征至京师,拜给事中
论思补阙,恒称上意。
宋濂学士承旨,上赐黄马为歌,令词臣和之。
有“臣骑黄马当赤心”之句,上极赏之。
上游幸,或遇会心处,多命之赋诗。
性不乐枢要,居官二载,即乞骸骨归,得其善终。
著有《听雨集》、《瀛洲集》,均已佚。
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一二有传。
字彦举河东人,移居南海
洪武初用荐拜给事中
有听雨轩,瀛洲二集。
田按:彦举仲衍踪迹最密,何左丞开府广州,两人同为书记,后复同游琪琳联句。
彦举仲衍诗云:「春风草檄将军幕,夜月联诗羽客坛。
」纪其事也。
彦举绐事黄门二年即乞骸骨归。
时臣僚自陈者多被谴斥,彦举以恭慎得归,当时以为难。
彦举舟次匡卢,寄同朝诸公诗云:「天上鹓鸾还接武,江边鸥鹭已忘机。
他年行部如相问,秋水芦花是钓矶。
」以高季迪诸人视之,有幸有不幸矣。
赵介元末明初 1343 — 13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9 绍】: 元明间广东番禺人字伯贞
博通诸经及释、老书。
元末,与孙蕡等俱受何真礼遇,号广中五先生
入明,闭户读书,不求仕进,屡荐皆辞。
坐累逮赴京师,途中卒于南昌
有《临清集》,另有《广中五先生诗》。
全粤诗·卷六五
赵介(一三四三——一三八九)字伯贞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洪武初,屡荐不起,发愤读书。
历官医卜之说,浮屠老子之书,靡所不究。
气宇豪迈,与物无芥蒂,兴至即挥毫赋诗,人莫测其涯涘。
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因事被诬,逮赴京师
后事白南还,卒于南昌舟中。
著有《临清集》。
明史》卷二八五、明黄佐广州人物传》亦有传。
赵介诗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诸集中辑得九首。
袁德裕元末明初
全粤诗·卷五六
袁德裕号南滨
东莞人
玧曾孙。
生当元季,韬晦隐居。
东莞伯何真善。
真常欲延置幕下,与孙蕡、王佐等并赞戎务。
事见民国张其淦编《东莞诗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