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安轴
简介
安轴高丽王朝末期学者。
字当之号谨斋,雅号文贞
原籍顺兴。
科举文科及第。
在监春秋馆事任职期间,和齐贤等人一起改纂了闵清编的《编年纲目》。
参与编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三个朝代的实录。
此外著有景几体歌《关东别曲》、《竹溪别曲》。
留有文集《谨斋》4卷2册。
李齐贤
齐贤字仲思号益斋高丽人
官至鸡林府院君谥文忠
益斋乱稿:李穑序:年未冠,已有名当世,大为忠宣王器重。
从居辇毂下,朝之大儒缙绅先生姚公牧庵阎公子静赵公子昂、元公复初张公养浩,咸游王门,先生皆得与之交际。
李穑撰墓志:奉使西蜀,所至题咏,脍炙人口。
从王降香江南,楼台风物,遇兴遣怀,每从容曰:「此间不可无李后主也【李后主 益斋集(粤雅堂丛书本)附录李穑墓志作「李生」。】。
权汉功元 ? — 1349
简介
权汉功(권한공),朝鲜人高丽王朝官员。
本贯安东权氏。
权汉功忠烈王在位期间等第直史馆
忠烈王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时候,王惟绍等人离间王父子,权汉功忠宣王的从臣,出仕忠宣王府邸,与崔诚之主选法。
忠烈王薨,忠宣王归国后,赐冠带,常常出入宫禁,时不时召见,拜密直副使骤升佥议评理。
当时忠宣王经常滞留元朝不归国,从臣们都想要回国。
汉功诚之同掌铨注,贪其贿赂,无意东还。
思温、金深弹劾于徽政院,将权汉功逮捕下狱。
忠宣王怒,将此事告诉皇太后
于是权汉功被释放,李思温、金深遭到流放。
忠肃王即位后,表彰权汉功崔诚之、朴景亮跟随父亲忠宣王之功。
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权汉功李齐贤跟随。
权汉功崔诚之、李光逢等人跟随忠宣王在大都之时大肆收受贿赂,滥封亲戚故旧为官,使得忠肃王非常不满。
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权汉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
权汉功欲自厕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没家产流放远岛,金廷美则被释放。
权汉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没有进入海岛,而是在州界聚众扰民。
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
权汉功怨恨忠肃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
权汉功纠集沈王的党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废黜忠肃王、改立王皓的请愿书上签字。
当时忽降大雨冰雹,监察执义尹宣佐便说此是猪狗不如的事,聚集签字,百官纷纷效仿,于是失败了。
权汉功多年跟随忠宣王,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时候还向权汉功寄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忠惠王继位后,得知权汉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护军朴伊刺赤纳之宫中。
伊刺赤先将其强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扑杀之。
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议上书其鸣冤。
权汉功说:「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复于君位。
又有一国,介于要冲之地,杀其朝觐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诛之。
又有一国之臣使于他国,及其还,天子之使斩其君首而去,其臣诣尸所陈祭而哭,亦令斩之。
今王无道,天子诛之,何得而救乎?
」后来权汉功官至都佥议政丞醴泉府院君
奉元朝之命,为太子左赞善
忠定王元年卒,谥文坦
著有文集《一斋逸稿》。
权汉功有二子:权仲达权仲和。
其中权仲和在朝鲜太宗在位期间担任过领议政之职。
高丽史》将权汉功列为奸臣。
王焘元 1294 — 133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焘 忠肃懿孝大王、忠肃王 1313年—1339年
简介
王焘(1294年—1339年)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
小字宜孝蒙古名阿剌讷忒失里,1335年一度改名为卐
他是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次子,受父王禅让继位,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濮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
他在位前期,实权仍在留元的忠宣王手中,后来又面临从弟王皓元朝沈王)对王位的觊觎。
他于1321年1325年被扣押在元朝,甚至遭遇了元朝将高丽废国立省的危机,不过没被付诸实施,高丽国运可谓不绝如缕。
笼罩在这种阴影下的王焘无心理政,在1330年禅让于世子王祯(高丽忠惠王),1332年朝复位。
1339年去世,葬于毅陵。
赐谥号忠肃”,其子恭悯王谥“懿孝”。
朱德润元 1294 — 1365
德润字泽民,九世祖贯,为睢阳五老之一,其后世渡江为吴人
德润好诗文,善书札,尤工画山水人物。
赵孟頫荐之,驸马沈阳王以闻仁宗,召见玉德殿,命为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未几,沈阳王斥外,表授镇东行省儒学提举
又明年二月大雪,英宗猎于柳林,召见,献《雪猎赋》,累万馀言,留京师
英宗晏驾,遂归。
杜门屏处者三十年。
汝颍兵起,江浙行省平章三旦八统师东征,起为行中书省照磨官,参军事,慨然应命。
进安集之策,遂定杭湖二郡。
摄守长兴,一岁移疾免。
至正十五年卒,年七十三。
有《存复斋集》十卷,合沙俞焯称其理到而词不凡,非诩诩以求售于人者。
蜀郡虞伯生尝曰:泽民文章典雅,惜以画事掩其名,自兹以往,泽民其丰于文而啬于画可也。
盖讽之云。
初,泽民之大母施病,卜圹于阳抱山之原。
梦一衣冠伟丈夫来告曰:勿夺吾宅,吾将为而孙。
既而治地五尺许,得一石,刻曰太守陆君绩之墓。
别有刻在旁曰:此石烂,人来换。
石果断矣,亟掩之而更卜兆焉。
复梦伟衣冠者来曰:今真得为夫人孙矣。
是夜遂生泽民
泽民卒,葬于郁林太守之墓旁。
今其墓石尚在,可考也。
王昕元 1337 — 134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昕 忠穆显孝大王、忠穆王 1344年—1348年
简介
王昕(1337年—1348年)高丽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
蒙古名八思麻朵儿只
他是高丽两位由元朝公主所生的国王之一(另一位是其曾祖父忠宣王王璋),父亲是高丽忠惠王王祯,母亲是德宁公主亦怜真班
王昕早年以元子身份入质元朝,父王遭元朝流放并死去后,他被元顺帝册封为高丽国王
在位时由王煦、金永暾等大臣辅政,设立“整治都监”,试图对各种积弊加以改革。
王昕享国四年即病死,葬于明陵
恭悯王谥号“显孝”,元廷赐谥“忠穆”。
王圭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宁国路宣城人字敬仲
与弟王璋并以诗名。
有《敬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