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帝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帝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释慧严南朝宋 363 — 44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
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糟练佛理。
迄甫立年。
学洞群籍。
闻什公在关。
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
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
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仝行。
曰。
檀越此行。
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何尚之曰。
夫礼隐逸。
则战士怠。
仁德
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惟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
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与诸僧论道义。
颜延之著离识。
及论检。
帝命辩其仝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
无愧支许。
后著无生灭论。
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
以博物著名。
乃问
佛国行用何历。
云。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
土德。
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
推挍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仝说。
初大涅槃经。
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厝怌。
乃共慧观
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
加之品目。
梦见一人。
形状极伟。
厉声谓曰。
涅槃尊经。
何以趣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
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何容即时方梦。
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
必当见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
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
王弘之南朝宋 365 — 4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27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方平
少孤贫。
琅邪王中参军,迁司徒主簿
入宋,朝廷累征不就。
常垂钓于上虞江上。
性爱山水,隐于始宁沃川。
谢灵运颜延之并相钦重。
颜邵南朝宋 ?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
颜延之族人。
宋武帝时谢晦军司马
徐羡之谢晦等废少帝文帝,与定参谋
江陵,以为咨议参军,领录事,悉委军府之务。
将有祸,求为竟陵太守
未及之郡,值见讨,饮药死。
谢灵运南朝宋 385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谢玄孙。
幼寄养于外,因名客儿,人称谢客
晋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与颜延之齐名,并称“”。
秘书丞
入宋,累官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好游山水,不理政务。
后辞官返会稽故宅,经营园林。
文帝元嘉初,征为秘书监,迁侍中临川内史
因昼夜游娱宴集,免官。
谢惠连、羊璿之等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使奴僮及门生凿山浚湖。
屡触犯郡守,被诬谋反,被杀。
工诗文,诗开山水诗一派。
有明人辑本《谢康乐》。
求那跋陀罗南朝宋 394 — 46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师剃落。
沙门
师令探经。
得大品华严。
师喜曰。
汝于大乘有缘乎。
为授菩萨戒。
而大乘益精。
时号摩诃衍
寻以书谕父母。
使归正。
既遍历师子诸国。
乃附舶而东。
届中途。
所饮之水既竭。
又风息不能进。
贤咒之。
骤雨充足。
广州
刺史车朗以闻。
驿至京师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诏入内供养。
琅琅颜延之
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
南谯主义宣。
皆师事之。
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
共百馀卷。
谯王请讲华严经。
而贤独恨未善华言。
祷观世音以求感应。
夜梦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顿通语义。
遂就讲。
王以屡有怪梦问之。
对曰。
京都行有祸矣。
王构逆谋。
贤谏之。
至流涕。
王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堕江中。
一心诵观世音。
手捉竹杖。
见童子牵其衣。
曰。
汝小儿。
乃能尔耶。
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谟承诏。
送贤至台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间关来归。
宁有恨乎。
对曰。
无所恨。
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
上又戏之曰。
颇念谯王否。
对曰。
古人不忘一饭。
王饭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当从阶下。
求为王脩冥福。
惟哀怜之。
上为改容。
中兴寺成。
诏徙以住持。
上尝宴东府
王公毕集。
诏趣贤。
贤至。
皤然清臞。
上望见谓谢庄曰。
摩诃衍有机辩。
当戏之。
贤趋陛。
上曰。
摩诃衍不负来。
唯有一在。
即应声曰。
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
恩遇之厚。
无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为促席。
一坐尽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无所验。
曰。
霶霈而后相见。
贤即绝饮食。
自嚗北湖钓台上。
嘿诵经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贺。
施与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帝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
风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礼供弥盛。
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云云)。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谯王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
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昙无成南朝宋
昙无成
姓马
扶风人
家世避难移居黄龙。
年十三出家履业清正神悟绝伦。
未及具戒便精往复。
闻什公在关。
负笈从之。
既至见什。
什问。
沙弥何能远来。
答曰。
闻道而至。
什大善之。
于是经停务学慧业愈深。
姚兴谓成曰。
马季长硕学高明素骄当世。
法师故当不尔。
答曰。
以道伏心为除此过。
甚异之。
供事殷厚。
姚祚将亡关中危扰。
成乃憩于淮南中寺。
涅槃大品常更互讲说。
受业二百馀人。
颜延之何尚之共论实相往复弥晨。
成乃著实相论。
又著明渐论。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有四。
时中寺复有昙囧者。
与成同学齐名。
宋临川康王义庆所重。
张镜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
张裕子。
少与光禄大夫颜延之邻居,延之谈义饮酒,喧呼不绝,而静默无声。
后镜与客谈,延之从篱边坐听,辞义清玄,由是不复酣叫。
仕至新安太守
兄弟五人俱知名,时谓张氏五龙。
早卒。
颜竣南朝宋 ? — 4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9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士逊
颜延之之子。
初为太学博士
后为刘骏(孝武帝)主簿,甚被嘉遇。
文帝元嘉末太子刘劭弑帝,刘骏起兵讨之,任总内外,断决军机,起草檄书。
孝武帝即位,累迁侍中吏部尚书封建城县侯
力主不禁铸钱。
自以藩朝旧臣,每极陈得失,谏争恳切,无所回避。
帝不悦,出为东扬州刺史
后被谮告免官。
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谋反,因诬通谋,赐死。
全宋文·卷三十八
字士逊延之子。
元嘉中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教武抚军主簿
随府转安北镇军北中郎主簿,又随府迁南中郎记室参军
孝武举义,转咨议参军,领录事
及即位,以为侍中,寻迁左卫将军封建城县侯,转吏部尚书,领骁骑将军领军将军丹阳尹,加散骑常侍
又加中书令,固让,复为吏部尚书,领太子左卫率。
未拜,丁忧,起为右将军丹阳尹,出为东扬州刺史,忤旨免。
大明三年,下狱赐死,有集十四卷。
刘义真南朝宋 407 — 42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真 孝献王 420年—424年 宋武帝第二子426年复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7—424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武帝子。
初封桂阳县公,从刘裕北征关中,进都督并、东秦二州。
武帝永初元年封庐陵王
好辞义,与谢灵运颜延之慧琳等常宴游。
徐羡之执政,素嫌义真,值少帝失德,羡之谋废立,因次第应在义真,乃奏废为庶人,遣使杀之。
僧惠休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
俗姓汤,善诗文,得徐湛之赏识。
宋孝武帝令还俗受职,位至扬州从事
其诗受民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诗风清新流畅,颇具情致。
颜延之薄其诗,以为“委巷中歌谣”。
释道渊南朝宋
释道渊
姓寇
不知何许人。
出家止京师东安寺。
少持律捡长习义宗。
众经数论靡不通达。
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后于东安寺开讲。
剖析玄微洞尽幽赜。
使终古积滞涣然冰解。
于是学徒改观翕然附德。
后移止彭城寺。
宋文帝行为物轨。
敕居寺住。
后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八。
弟子慧琳
本姓刘
秦郡人
善诸经及庄老。
排谐好语笑。
长于制作。
故集有十卷。
而为性傲诞颇自矜伐。
尝诣傅亮
先在坐。
不为致礼。
怒之彰色。
遂罚杖二十。
宋世祖雅重
引见常升独榻。
颜延之每以致讥。
帝辄不悦。
后著白黑论乖于佛理。
衡阳太守何承天比狎雅相击扬。
著达性论。
并拘滞一方诋呵释教。
颜延之宗炳
捡驳二论。
各万馀言。
既自毁其法被斥交州
世云渊公见麻星者。
即其人也。
夏侯弼南朝宋
全宋文·卷二十九
字辟国
(案,夏侯弼不他见,《北堂书钞》未删改本一百五十八列于宋孝武之后,谢灵运颜延之颜峻之前,知是刘宋时人。)
颜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恻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
颜竣弟。
以文章见知。
颜延之尝谓得其文。
官至江夏王刘义恭大司徒录事参军
以兄贵为忧。
早卒。
全宋文·卷三十八
,(史作「」。
)延之次子,为江夏王义恭司徒录事参军,有集十一卷。
张委南朝宋
全宋文·卷五十七
,爵里未详。
(案:《御览》列于颜延之后,殷琰前,知是宋人。)
释慧静南朝宋
释慧静
姓邵
吴兴馀杭人
居贫履操厉行精苦。
风姿秀整容止可观。
始游学庐山
晚还上都进业。
解兼内外偏善涅槃。
初止治城寺。
颜延之何尚之并钦慕风德。
颜延之每叹曰。
荆山之玉唯是焉。
及子竣出镇东州
携与同行。
因栖于天柱山寺。
大明之中
又迁居剡之法华台
后憩东仰山
处处般游。
并以弘法为务。
年过知命志节弥坚。
宋太始中卒。
春秋五十有八。
所著文翰集为十卷。
颜㚟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
颜延之子。
尝任济阳太守
宋明帝即位,以延之曾为帝师,推恩擢为中书侍郎
释慧亮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董氏。
东阿人
师事慧静
有高名。
能讲法华涅槃大小品。
过江止何园寺。
学徒云委。
颜延之张绪叹曰。
安汰玉振于前。
金声于后。
微言妙论。
将绝复兴。
此岂易得哉。
元徽中殁。
寿六十三。
著通玄论。
释慧约南梁 452 — 535年9月16日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门慧静
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
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既后至年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中书郎汝南周颙为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尝请讲净名胜鬘。
亦请开法花大品。
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王文宪深以为然。
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静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道士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
初约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王筠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