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元毗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休弼
常山王拓跋遵裔孙。
孝武帝在藩,少与之亲。
孝武即位,出必陪乘,入于卧内。
帝与高欢有隙,大臣议者多有异同,唯关中帝王之地,殷勤劝请西入关。
后策功论赏封魏郡王
高欢恨之,宣告云:天子西入,事起元毗,虽百赦,不在原限。
元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敬叔
常山王拓跋遵后裔。
善射孝武帝善射者于华林园戏射。
以银酒卮悬百步外,中者赐之。
发矢即中,得赐。
后从孝武帝入关,位侍中
谢瞻南朝宋 387 — 421
全宋文·卷三十三
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灵运从兄。
(案,《传》云,文章与族叔混、弟灵运相抗,是为兄也。
卒于永初二年,年三十五,灵运诛于元嘉十年,年四十九,则灵运长于二岁,疑有一误。
)仕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
解职,为刘柳建威长史,寻为武帝镇军参军,又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
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出为豫章太守永初二年卒,有集三卷。
僧导南朝宋
僧导
京兆人
十岁出家从师受业。
师以观世音经授之。
读竟咨师。
此经有几卷。
师欲试之。
乃言。
止有此耳。
曰。
初云尔时无尽意。
故知尔前已应有事。
师大悦之。
授以法华一部。
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
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
至年十八博读转多。
气干雄勇神机秀发。
形止方雅举动无忤。
僧睿见而奇之。
问曰。
君于佛法且欲何愿。
曰。
且愿为法师作都讲。
曰。
君方当为万人法主
岂肯对扬小师乎。
迄受具戒识洽愈深。
禅律经论达自心抱。
姚兴钦其德业。
友而爱焉。
入寺相造。
同辇还宫。
及什公译出经论。
参议详定。
既素有风神。
又值关中盛集。
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
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宋高祖西伐长安
擒获伪主荡清关内。
既素籍名。
乃要与相见。
曰。
相望久矣。
何其流滞殊俗。
答云。
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
此时相见不亦善乎。
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
临别谓曰。
儿年小留镇
愿法师时能顾怀。
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
出自关南中途扰败。
丑虏乘凶追骑将及。
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
谓追骑曰。
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
今当以死送之。
会不可得不烦相追。
群𡨥骇其神气。
遂回锋而反。
义真走窜于草。
会其中兵段宏
卒以获免。
盖由之力也。
高祖感之。
因令子侄内外师焉。
后立寺于寿春
东山寺也。
常讲说经论。
受业千有馀人。
会虏俄灭佛法。
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
悉给衣食。
其有死于虏者。
皆设会行香。
为之流涕哀恸。
孝武帝升位。
遣使徵请。
翻然应诏
止于京师中兴寺
銮舆降跸躬出候迎。
孝建之初三纲更始。
感事怀惜。
悲不自胜。
帝亦哽咽良久。
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
帝亲临幸公卿必集。
登高座曰。
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
自尔以来岁逾千载。
淳源永谢浇风不追。
给苑丘墟鹿园芜秽。
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
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
因潜然泫泪。
四众为之改容。
又谓帝曰。
护法弘道莫先帝王
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
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帝称善久之。
坐者咸悦。
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
春秋九十有六。
时有沙门僧因。
亦当世名匠。
相次。
或问因云。
法师导公孰愈。
答云。
吾与僧导同师什公。
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
有弟子僧威僧音等。
并善成实。
释道安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姚氏
冯翊胡城人
早附法门。
学无常师。
然虚恬静泊。
禅侣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究研竺典。
披寻鲁诰。
进具之后。
尤尚涅槃等经。
大智度等论。
住大陟岵寺。
常以二部谈海无替。
善文藻。
故名卿达士。
日盈席。
时周始平齐。
中外禔福。
安道为物宗。
每以佛法之尊自任。
武帝有故。
颇敬事之。
或过则席地而坐。
居高座。
自若也。
侍卫皆侧目。
尝进中食。
帝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而僧食于律法宜有罪。
师其以罪累我乎。
曰教有权实。
律有开遮。
王贼恶人。
并道供给。
贫道据法以拟。
非徒然也。
曰审如是。
诚非佛意。
且贼与恶人。
岂复王之同类哉。
即命彻去。
诏徙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南郊文物之备。
踰于前朝。
道俗聚观。
塞衢术。
独不出。
诏以天子卤簿之盛。
必欲一见。
以诧其荣。
曰陛下方以诚敬事天。
不宜使贫道。
堕于流俗也。
帝闻而叹善久之。
安之同学慧俊者。
京兆三原之朱氏子也。
平生于书不甚习读。
而富于忆持。
虽鸿材硕学。
莫之抗。
其论辨纵横。
电掣泉涌。
一日讲涅槃。
俊令章设问往还。
迄暮竟不消文。
明日又问搆难精拔。
如是三日。
仅成一义。
及卒。
哭之恸曰。
获与斯人俱。
且三十年。
其助我者。
何可胜数。
今已矣。
天或者其亦弃我欤。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
御正殿。
诏集儒释道士
文武百官。
二千馀人。
较量三教优劣。
以议废立。
是月三十日
复集如前。
终莫敢有抗上旨者。
四月初。
诏天下道俗。
皆得极言三教优劣。
又诏司隶大夫甄鸾
详定佛道二教。
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经称三十六部之失。
文极该赡。
事多抑扬。
五月十日
帝以论伤蠹焚之殿廷。
伤诚见之昏。
悯物情之蔽。
乃作二教论一卷。
凡十二篇。
文具别集。
帝揽之。
废教之议中寝。
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
诏佛道二教。
并行罢黜。
由是削迹消声。
深遁林泽。
诏在处搜访。
既至。
尉赉优渥。
欲宠以禄位。
固辞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兴也。
迎母以养。
每且上食。
而后上讲。
甘旨之奉。
必手自治。
虽析薪汲水。
亦不以役仆隶也谓其人曰。
仲尼有言。
徒以养而不以敬。
至于犬马能之。
此岂孝之至者哉。
先佛之担父棺。
亦可以为后世法矣。
作遗诫九章以训门。
人语繁不录 弟子慧影宝贵
皆趾美敷导。
影著伤学存废厌脩等三论。
开皇末
合三家金光明。
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
及嘱累品。
沙门彦琮
覆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