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僧达北齐 475 — 556
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徐州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兖州行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释圆通北齐
释圆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汎爱博以温敏见称。
住邺都大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高齐武平四年。
夏中讲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
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
皆恶之无敢停者。
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初无轻惮。
日积情款。
其意。
问何所学。
答曰。
涅槃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
欣于道合。
更倍由来。
经理汤药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
客人寄患服此为佳。
客遂嚬眉饮之。
一咽便止。
了病愈。
便辞去。
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
藉乱不少。
何容更烦。
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手诫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
有一小谷
东即竹林寺
有缘之次念相访也。
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
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时尔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诫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适莫。
乃流俗之恒传耳。
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与俱行。
至寺北五里小谷
东出劣人径。
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袜额布裈短褐。
执钁开荒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不依径路。
僧云。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望谷驰走。
独不逐
曰。
是尔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
略叙离阔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
虽然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
修竹干云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
槽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首衔环。
金铜绮饰贮以豆。
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
乃立门左告云。
须前咨大和上
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许。
眉面峰秀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
礼谒却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不可得遍。
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与宿。
晓为咨白。
和上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
欻见峰㟧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耳。
识者评云。
前者举钁驱僧。
假为神怪。
令通独进。
示现有缘耳。
言大和上者。
将不是宾头卢耶。
入大乘论。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
散在诸山渚中。
又于馀经亦说。
九十九亿大阿罗汉。
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石窟寺僧。
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
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
余往相部寻鼓山焉。
在故邺之西北也。
望见横石状若鼓形。
俗谚云。
石鼓若鸣。
则方隅不静。
隋末屡闻其声。
四海沸腾。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云。
神钲迢递于高峦。
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
自神武迁邺之后。
因山上下并建伽蓝。
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
神人厌其諠扰。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
而传说竹林
往往殊异。
良由业有精浮。
故感见多矣。
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
遥见山巅大道。
列树青松
寻路达宫。
绮华难纪。
珍木美女相次欢娱。
问其丈夫。
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
更进数里。
并是竹林
寻径西行乃得其寺。
众僧见客。
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
乃从山西北下。
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
武平齐。
例无别服。
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
谢病归家养素闾巷。
洽闻内外慈济在怀。
先废老僧悉通收养。
宅居读诵。
忽闻有扣门者。
令婢看之。
见一沙门执锡擎钵。
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时乞食。
弥近门声接。
乃遥应曰。
众僧但言乞食。
何须诈圣。
身自往观四寻不见。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
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岩沙门慧休者。
高洁僧也。
独静修禅。
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
怪之谓寻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将往礼谒。
及后往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后乘虚。
冉冉南趣高岭
白云北迎𩃗蔼不见。
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
追作礼。
遂入石中。
此岩数有钟鸣。
依时而扣。
虽蒙声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
大略为言。
岩穴灵异要惟虚静。
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