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志远”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从学。
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因便预从。
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有功焉。
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远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休涉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又休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绩。
僧允文唐 805 — 88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执经
秀州嘉禾朱氏子。
始九岁。
父病且死。
呼而嘱之曰。
我瞑目后。
汝即出家。
无滞俗为也。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阅再稔。
皆通习其句读义理。
或戏问所营何事。
率尔而对曰。
坐莲华台。
作师子吼。
岂非吾辈所当营者。
志学之岁。
乃为薙落。
及登嵩山
远和尚受具。
时年已二十三矣。
于是攻治律部。
兼究中观论指。
寒暑四更。
而性宗相学。
俱造根极。
大和五年
归乡里。
俄闻钱唐天竺寺讲涅槃经。
又往听焉。
开成初
东游台峤。
偶止越之嘉祥寺
四众请敷经律。
每加策励。
或有感泣者。
会昌三年
迁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会沙汰诏行。
因昼衣缝掖。
夜服伽梨。
以待时变。
大中复法。
获隶名开元寺。
七年为寺之耆德。
阐明律要。
乾符三年
始览藏典。
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疾作而逝。
寿七十有八。
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
葬之石奇山
不封不树。
遵遗命也。
文威仪严整。
凡升座秉麈。
其徒凛有惧色。
则足以窥知其所守矣。
尤好辞章。
无恙日。
白太傅
自著方坟铭。
藏之箧笥。
门人怀益。
后见而悲之。
乃建小塔
以勒其铭。
而置其旁。
释允文
字执经
姓朱氏
秀州嘉禾人也。
权舆九岁厥父云亡。
然理命舍文奉佛。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敏速之性再稔皆通。
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
或戏问曰。
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
率然对曰。
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
或诃诮之曰。
耆宿前敢尔。
或曰。
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
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
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
时年二十三矣。
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
补衣分卫寒燠四周。
既扣义门必入师室。
玄枢律范尤见精微。
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
既返故乡淹时寝疾。
未遑讲唱。
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
往学焉。
星岁未周锋芒且露。
开成元年因游台峤。
止息越之嘉祥寺
众藉清芬甄。
命敷其经律。
戢约听徒颇为严毅。
常训之曰。
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
于其形色精进故。
怖畏故。
防守故。
如是方疾得道果矣。
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
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
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属乎武宗澄汰。
例被搜扬。
昼披缝掖之衣。
夜著缦条之服。
罔亏僧行。
唯逭俗讥。
大中伊始。
复振空门。
重整法仪。
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
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
乾符三年丙申秋
罢讲览藏经。
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
享龄七十有八。
法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
遗言不许封树也。
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
暗呜之际人皆披靡。
乃戒威德之若是。
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
讲相疏二十七座。
大经二十五座。
其为人也貌古而脩长。
锐顶而皯黑。
执持密致振鹭在庭。
未足方其洁也。
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
预著方坟铭藏于箧笥。
门人怀益因寻阅籍。
见而悲咽。
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
后门人怀肃思寂。
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
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
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
故熟其事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