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降魔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赵郡王氏子。
童稚趣向不凡。
尤嗜静嘿。
父为亳州
门户猥䢇。
寻遁居幽僻地。
而谯尤多崇。
人遇之。
辄病狂惑死。
或得与藏。
处则无。
它以故号降魔藏而世亦莫知其所造诣也。
后事广福院明赞禅师落发。
诵法华经。
习毗尼学。
皆勤至。
乃复参扣北宗秀公
公问曰。
汝名降魔。
我此无山精水怪。
汝翻作魔耶。
曰有佛有魔。
曰汝若是魔。
必住不思议境界也。
曰是佛亦空。
何不思议之有。
时众莫不叹服。
秀公因悬记之曰。
汝于少昊之墟有缘。
久之入太山
化果大行。
议者以为与金舆谷朗公相亚云。
忽告门人曰。
吾兹老朽有所归。
今有时矣。
春秋九十二。
僧香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秀大师方盛化。
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释慧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僧巨方唐 647 — 7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曹氏
安陆人
弱龄禀朗禅师
隶业于州治之明福院。
始诵法华维摩二经。
受具已。
遍扣南宗。
复造北宗。
秀公所。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
曰到此后如何。
曰正见一华开五叶。
既佩密印。
乃辞之。
上党卜寒岭而居焉。
学徒激扬日至。
郓帅侍中吴文焕慕其风。
遣使迎归府供养。
俄为建安国寺
尝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曰。
地布金沙。
人安宝刹。
吴加敬信。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
于所居寺。
寿八十一。
建塔葬全身。
释巨方
姓曹氏
安陆人也弱龄干节立身从师。
禀业于州治明福院朗禅师
而听诵法华维摩二经。
功毕受具。
讲述南宗论数席。
即拂衣而起。
禅会必参。
后造北宗秀公所锐精稽考。
一见默许之。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也。
又。
问。
到此间后如何。
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秀颔之。
数载之间入室侍对。
庶几真道罕有伦儗。
乃辞观方至上党寒岭而居积稔之间学徒数百。
求请无阻。
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
得心助道在乎修治。
大较如此。
郓帅吴文涣侍中
钦慕其风遣使请归。
建安国院传法化徒。
尚祖风者不离于席。
顿悟多矣。
郓帅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云。
地布金沙人安宝刹。
吴帅信伏。
因兹一府军民咸加宗仰。
吴氏家无少长。
重若神明。
檀施丰厚。
后于五台山道化。
涉二十馀载入灭。
时告众曰。
吾齿尽于此矣。
言讫长逝。
春秋八十一。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
河中府安国院释智封
姓吴氏
怀安人也。
中年学道励操谨躬。
行头陀之行。
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焉。
于本州清静寺恒法师下落发受具。
综习唯识论。
或人所诘责之以滞于名相。
愤发罢讲。
游行登武当山秀师会。
疑冰解泮。
思养圣胎。
倏辞出蒲津安峰山。
禁足十年。
木食涧饮。
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因兹奔走毳衣。
蔚然繁盛。
使君问曰。
某今日后如何。
对曰。
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
使君初不喻旨。
拱叶而退。
少选开晓充诎于怀。
来往中条山二十馀年。
俭薄不充。
得其道者不可胜纪。
入灭后门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僧贞固初唐 652 — 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
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
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
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
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
长寿三年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僧崇圭中唐 756 — 8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术致显贵。
自天宝来。
乱离相继。
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
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试经得度。
无何游南岳
栖息者数年。
又依南徐茆山栖霞寺
声誉益起。
赞皇李公德裕
廉问是邦。
延见于慈和寺
与语意相得。
曰。
吾有幽忧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
开成初
赞皇公入相。
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
其所提唱。
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灭。
寿八十六。
会昌元年八月十日
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