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玄会隋末唐初 582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怀默
姓席氏
其先安定人
祖官京兆
因家于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仪矩秀挺。
汉王谅见而奇之。
特奏出家。
住海觉寺。
总法师究涅槃推以覆述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钞四卷。
武德初
沙门昙显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以为寺主
于是引接后昆。
弘演此部。
殆四十遍。
性尤谦抑。
弗滞一隅。
但有座席。
皆加采涉。
纵复旧文。
倾泻如新。
斯诚象末罕俦也。
总法师曰。
吾何德而能致此入室之子乎。
相法师曰。
经谓后五百岁。
有福智者。
其此子乎。
不然。
曷足以振大教于今日哉。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
盖欲以同事摄耳。
妙庄严世善知识。
非此公而谁。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
盖欲以赞成我也。
夫以大道而下问于小术。
是非回象龙于免径邪。
贞观八年
诏住弘福寺定业益进。
尝梦登无量寿佛手遂像弥陀一座常拟系念方欲遁之山林以终其身。
众挽留请。
开涅槃至诤论而魔事作。
因反慈悲寺卧疾。
见佛来迎而瞑。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春秋五十有九。
葬高阳原后于城之西南隅。
起塼塔徙遗骸供养。
释玄会
字怀默
俗姓席氏
其先豳土安定人也。
远祖因官故。
又居京兆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欣志捐俗。
而仪相秀挺有异神童。
汉王谅
见而奇之。
奏度出家。
仍住海觉寺。
总法师弟子。
自落采之后即预讲席专志涅槃。
勤至之功伦等推尚。
深会之解也。
举为覆述。
所以槃节拘致由来拥虑者皆剖决。
释泠然可见。
时大赏之以为涅槃之后胤也。
因尔改前旧章更新户牖穿凿之功。
难与雠抗。
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抄部各四卷。
自延远辍斤之后。
作者祖述前言。
惟会一人独称孤拔。
武德之始。
学观大张。
沙门昙献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以为寺主
经始惟新法务连续。
引接后昆。
讲扬此部将四十遍。
于时同侣同业相推元席。
而让以成治。
雅为学宗性慕人法不滥尊严。
但有法座皆通咨听。
纵己旧闻倾如新渴。
斯敬重之极。
末象罕遇也。
总法师曰。
吾非圣人。
何得此子入吾室乎。
相法师曰。
经云。
后五百岁有福智者。
此子谓乎。
法之大将岂不乎。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者。
同事摄也。
愿以妙庄严世值善知识矣。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者。
赞成吾学耳。
以我小术不耻下问乃回龙象于兔径也。
吾何言哉。
贞观八年又敕住弘福寺
讲事都废专修定业。
梦登佛手号无量寿。
遂造弥陀像一座。
常拟系心作身同观。
欲入山林寺众劝住请讲涅槃。
蛇喻。
忽有异蛇。
从栿而下顾视四方。
寻即不见。
讲至诤论常有魔事。
因兹遘疾还返慈悲。
见佛来迎因而气尽。
春秋五十有九。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合邑闻知悲凉相及。
葬于高阳原
晚又收其遗骸于故城西南隅。
起塼塔供养。
自会之弘道也。
温柔在性弘赡为心。
远近流寓投造非一。
而能推心接诱。
惟法是务。
晚又常坐乃终身世。
僧惠宽隋末唐初 584 — 653年6月25日
释惠宽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
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
崇信道法无敦释教。
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
每岁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
初时玮妻怀孕。
心性改异辛鯹恶厌。
乃生一女名为信相
性好閒静无缘嗜欲。
后又怀妊。
身极安隐恒有异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觉。
忽然自出都无恶露。
然有异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识未曾粪秽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身也。
而臂垂过膝。
恒香洁不近腥臊。
年五六岁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
二亲怪问。
答曰。
佛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
共姊评论法相。
父是异道不解其言。
附口录得二百馀纸。
有龙怀寺会师。
闻有奇至其所父以示之。
会曰。
并合佛经无所参错。
异禅师不知何来。
净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来。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禅师曰。
何不以水灭之。
女即作水观。
灭火而入。
禅师验知深入诸定。
劝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许。
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
因有度次姊与身俱时出家。
时随蜀王秀在益。
请入城内。
妃为造精舍。
镇恒供养。
尝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来曰。
莫于三宝所生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过。
有造功德须物者。
烧香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饮欲食便食。
不食乃经岁序。
时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
年十三常乐独坐。
面无怒言常谦下。
依空慧寺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
随闻经律。
一览无遗。
未闻之经曾不知义。
有难问者皆为通之。
初造龙怀寺。
会有徒属二百馀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
有怨及者。
会曰。
斯人是吾本师。
何得使作。
昔周灭法。
相禅师隐于南山
及隋兴教辞师还蜀。
尝受嘱云。
汝还蜀土大有徒众。
有名惠宽
可将摄也。
我忆此事。
计师死日当受生。
无得致怪。
自尔在山依闲业定。
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远。
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归佛。
舍宅为寺。
于今见在。
绵竹诸村皆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馀所。
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
正月令节。
都寺七十县。
竞迎供待。
有大功德须得经营。
但请至施物山积。
贞观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验。
洛县忽死见阎王。
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
并请师讲地狱经。
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
复更闷绝。
阎王大怒。
命牛头使打钟子百下。
我令诵咒讲经。
为众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从洛县绵竹三十里。
未至疲卧。
忽有异旋风。
吹起须臾至所。
正集转经。
告策曰。
昨所住处大为劳苦。
为众生者不得辞苦。
即令策登坐诵咒。
大众闻皆流汗。
仍集众讲地狱经。
贞观二十年
绵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
然我两度得佛力。
一为人在门侧小便。
置佛便止。
一为冬月落水。
烧木佛自炙。
闻之致书晓喻。
宋曰。
此道人徵异者。
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
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来。
虽悔过造经像。
盈月便卒。
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
以竹园为寺。
指授分齐。
尔许可为僧院。
中间一分堪立佛堂。
即断一竹上竖标云。
此分齐处欲造佛寺。
当时生自乾。
佛堂断泉水上涌。
寻掘数尺获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礼拜更请。
遂放光乃盛满合。
四远又集寺今见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
未终一月
有五百神人长丈馀服天衣。
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
辞不堪。
发遣令去。
又于终日。
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执炉已。
命打无常钟。
声遍郭闻。
合郭咸集。
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莫测其来。
道士等谓言烧守。
惊走来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
一当房堂。
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
寺中莲池。
池水忽乾。
红莲变白。
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
血流入涧。
涧水皆赤。
月馀方息。
又十七级塼浮图高数十丈。
裂开数寸。
又有双鹅不知何来。
向灵鸣叫伏地不去。
葬时随送出郭失之。
往无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
七岁已上著服泣临。
如是三年。
尔后至今凡设会家。
皆设两座。
一拟圣僧
一拟也。
今犹获供送本寺。
灵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腐之相。
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耶不然何以若此。
僧崇圭中唐 756 — 841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冢宰
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淮南都梁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文卿于州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韦昉后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后蜀
登第,出知简州
后暴卒。
传说尝夜泊涪陵江,遇龙女以骑迎入宫,其卒系龙女遣信相召。
闻于朝,敕命北海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