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昙荣隋末唐初 555 — 639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缘定州九门之张氏。
年十九为书生。
即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偶住听之。
有所省。
遂事而薙发焉。
既受具。
备游律横教苑中。
更周祸不替常业。
隋初遁居上党潞黎诸山。
年登四十。
定德远闻。
学者翕从。
感歆至泽。
隋季之乱。
兵饥荐臻。
乃春夏则行方等般舟。
秋冬则专事坐禅。
诸念诵者。
别院处之。
故其地有四焉。
又立忏悔法于韩州之延圣寺
刺史同仁
遗舍利三粒。
率道俗迎者三千人。
同各置水钵香炉于前曰。
舍利之德变现无方。
业累苟销请之可得。
自夜至明获四百馀子。
时有司欲禁绝之而灾祟现惧而止。
武德九年
行道于潞城交障村忽堂舍崩坏。
龛像舍利挺出无损。
贞观七年
信士常疑保。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忏法。
七月十四日
本寺沙门僧定于道场内见五色光明。
彻于上下。
中现七佛相好非常。
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
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辞。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
来授记。
昙荣于此贤劫之中名普宁佛。
汝亦次当作佛名普明也。
及卧疾而泣弟子圆宗问。
和尚宁有不如意事耶。
答曰吾兹死矣。
恨更不待为七众洗濯罪累耳。
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终。
寿八十五。
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九门人
源南邓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阳焉。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寄心无地。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悟宏范略其诠致。
乃投神厉气清。
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
崇履禁科涤畅开结。
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
偏行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
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虽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务公名。
随缘通化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
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
四远闻风一期翕至。
形解雄邃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咸歆至泽。
礼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凌乱人百从军
预践兵饥希全戒德。
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护持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
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
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者。
寔其功矣。
尝往韩州乡县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
怖停其事。
当夕怪兽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
斯德被圣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
信难图矣。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
和上生来念慧必无。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七众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纵不死。
亦是无用。
自佛法再兴已来。
未省一度。
不听说戒。
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后门徒出其遗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履历重难而崇尚释风。
形器瑰伟过于八尺。
词吐温赡风格遒远。
年登不惑断粒练形。
常饵守中用省烦累。
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
日到僧厨问其监膳。
必有事染亲看翻秽。
并使食具清净方始还房。
自觌名德罕闻斯类。
又于寺内诸房多结净地。
用拟四药温煮之所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
咸承风素免诸宿触。
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
故自从训勖奉法无亏。
皆终诸命报。
余因访道艺行达潞城
奉谒清仪具知明略。
故不敢坠其芳绪云。
俗缘张氏。
定州九门人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
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彻悟。
乃投为师。
勤摄。
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
专业律宗。
以地持为学。
先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强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初再教。
随缘通化
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
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
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
即求潜遁。
既懿德是充。
缁素归仰。
形解雄邃。
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
咸韵至泽。
礼供日隆。
投造填委。
以隋末陵乱。
希全戒德。
极力护持。
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
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
致使五众烟随。
百供鳞集。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
常往韩州乡邑县延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
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
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
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
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
请所可遂。
乃人人前。
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
通夜苦求。
至期钵内。
总获舍利。
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
有坠条章。
捺停其事。
当夕怪兽。
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
方从荣法。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障村。
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
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
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
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疑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
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
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
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
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
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
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
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
现感灵祥。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曰。
和尚生来念慧。
必无不意。
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日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大众洗濯罪累耳。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
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僧灵润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泰山
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师。
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与徵诘。
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愈益厌。
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西院
自课迄三年。
蓝田感化寺
偕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兴善寺
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
外祖吴超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
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有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价。
众聚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隋末在兴善院感魔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