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吉藏”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命隋末唐初 ? — 6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郑氏。
名颋。
荣阳望族。
世以文章显命。
始仕为羽林骑都尉
旋弃去。
吉藏法师讲三论。
及法华等经。
归诚空寂。
大业初
仆射杨素见而器之。
荐为中书舍人
越王皇泰间
御史大夫
王世充既弑越王
僭即尊位。
国号郑。
改元开明
仍以旧官辅政。
时唐已受禅。
太宗以天策兵逼西苑。
世充殊窘。
于是与其妻。
互相剃发为僧尼曰。
吾愿满矣。
即著伽黎。
持锡杖。
世充曰。
郑颋今出家矣。
世充大怒。
遣左右斩
喜曰。
吾愿又满矣。
因遍礼十方佛。
口称般若。
索笔书偈。
辞世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遂挹别亲故。
合目俄顷曰。
可下刀矣。
逮终颜貌不变。
先是有僧善相。
曰。
卿头颅额𩓱。
法当富贵。
然狼顾。
宁能得死于牖下乎。
答曰。
必如所指则诚获我心。
每见诸人以卧疾死者。
精神瞀乱。
倏就后世。
正亦不如发弘誓愿。
境观坚明。
刀落气断者也。
其妻比丘尼
后住洛州寺。
释智命
俗姓郑
名颋
荣阳人
族望清胜文华曜世。
词锋所指罕有当之。
初仕羽骑尉
班位斯薄。
逃官流俗。
备历讲会餐寝法奥。
就耕于宁州
大业初年
仆射杨素因事往彼。
乃通名谒见。
与语终日。
曰。
观卿风韵。
殊非鄙俗所怀。
乃廊庙伟器耳。
且权抑忍辱。
寻当徵召。
及元德作贰。
搜访贤能。
遂拔之。
对晤宣传应变不一。
有令试以三百对语。
一遍授之覆无遗漏。
致大重敬。
迁为中舍人官至五品。
及元德云薨。
不仕于世。
游听三论法华。
研味积年逾深信笃。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
历官御史大夫
伪郑开明连任不改。
深谋广略有国惟寄。
于斯时也。
今上任总天策。
御兵西苑。
李密鸱张蚁诘咆休洛汭。
世充独固一都。
内外煎迫上下同惧。
弊斯纷梗情慕出家。
频请郑主为国修道。
既不遂志。
惟思剪剃不累形科。
夜则潜读方等诸经。
昼则缉理公政斯须不替。
经四十日诵得法华。
畅满胸襟决心出俗。
又劝妇氏归宗释教。
言既切至即依从之更互剃发。
语妻曰。
吾愿满矣。
不死而生。
当启郑主不宜尔也。
便法服擎锡。
径至宫门云。
郑颋辄已出家。
故来奉谒。
世充不胜愤怒。
下敕斩之。
闻喜曰。
吾愿又满矣。
欣笑泰然。
行至洛滨。
时惟旭旦未合行决。
曰。
若为善知识者。
愿早见过度。
不尔寻应被放。
不满本怀。
于时道俗围绕劝引至暮。
厉色昌言不许。
因即斩之。
寻有敕放。
既所不救。
举朝怨恨。
即伪郑开明之初年也。
吉藏法师听讲。
有僧告曰。
观卿头颅额颔有富贵相。
但以眄睐后顾。
怨不得其终。
曰。
岂非伤死耶。
必如所相乃是本愿。
尝见诸死者。
疾甚危弱心不自安。
纷扰不定便就后世。
生死终一期也。
定不能免。
何如发正愿缘胜境心力坚明不有驰散。
刀落终。
神爽自在岂不善乎。
之临刑。
遍礼十方。
口咏般若。
索笔题诗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与诸知故别已合眼。
少时曰。
可下刀矣。
寻声斩之。
面貌熙怡有逾恒日。
妻为比丘尼
见住洛州寺也。
僧灌顶隋末唐初 561 — 63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法云
姓吴氏
其先常州义兴人
祖避地临海章安
遂居焉。
三月
而亡其父。
未能言。
母偶称佛法僧号。
敩之。
音句清辩。
家人惊异。
于是摄静寺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母因以非凡名之。
七岁使事拯为弟子。
所业日进。
年二十受具。
而誉益起矣。
逮乎拯终。
则当陈之至德初也。
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
从之。
研绎观门。
频蒙印可。
陈祚告穷。
乃随智者
游历庐阜
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开皇十一年
炀帝以晋邸。
出镇维杨。
智者授王归戒。
俄旋台岭。
又从之。
十七年智者疾。
执侍如礼。
未几而智者告终。
奉遗命。
智者手书信物。
讣晋邸。
而教旨。
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
仍就山饭千僧。
以致追慕之意。
且规置国清寺
仁寿元年
晋王以太子嗣位。
入贺。
兼谢置国清。
诏遣散骑侍郎张乾威。
送还山。
仍赐帛三千疋。
毡三百领。
就山饭千僧。
又加饰其寺焉。
二年诏曰。
夏序炎赫。
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
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
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
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今遣延屈。
必蒙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
书不尽意。
于是入
为留三夏
大业七年
上治兵涿野。
诏见行在所
贞观六年。
八月七日。
以疾终于国清寺
寿七十二。
先是谓弟子曰。
尝闻之弥勒经。
如来入灭。
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垂戒诸子。
既而起立合掌。
如有所见而敬者。
且口称弥陀号云。
越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姿性慈摄。
利物有方。
其村之人有病者。
其子奔驰求救。
方焚旃檀香转经。
病者闻香气辄愈。
且安洲乐安南岭尤奇秀。
每过则环视爱之。
叹曰恨不夷坦尔。
顾非可以匡众开讲乎。
未旬浃而白沙黄壤涌起如镜面。
尝讲涅槃于隶业寺。
钟鼓交作。
而海寇至。
干盾抢攘。
无惧色。
踞猊持麈自如。
而寇遽惊走。
盖皆是人长丈馀。
执戈戟以拟至。
佛垄诸徒。
石塔别须二石为户。
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
漫举杖画其中曰。
如是乃可用。
则石应手裂为二。
施之于塔。
虽巧匠犹不之及。
法华于称心精舍。
吉藏法师
心服其记义。
遂散众东下。
餐禀其指。
智者之才辩。
能持之者。
而已。
故其录具在。
今不繁序。
碑则常州善寺沙门法宣文也。
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䢴沟。
居禅众寺。
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癈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䞋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化流嚣俗神用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搆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
释智拔隋末唐初 575 — 640年9月1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张
襄阳人
六岁出家。
为润师弟子。
润命受教于哲法师
哲于襄阳
固僧望。
自有传。
初诵法华。
日五纸。
亦粗通大义。
既而依吉藏法师京邑
听才两遍。
命之覆述。
问曰。
一乘为云。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雨。
分为三否。
众莫敢对。
曰此问良善。
竟以大法嘱累。
于是还乡里。
会群盗扰攘。
昼伏夜逃。
靡遑宁处。
贼平。
耆阇寺
讲不辍。
岁必五遍。
门人法长。
见住梵云寺
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信士张英邀于其家宿集。
竖义开题。
或问今昔三一之指。
未及对。
即告棱法师曰。
智拔兹与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矣。
遂迁化。
而颜貌如生。
趺坐坚正。
玄素合境叹惋。
州牧蒋邸躬临烧香。
赠帛百疋。
墓所设斋。
寿六十六。
释智拔
姓张
襄阳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岁出家。
初为闰师弟子。
闰顾有济器。
乃携付哲法师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别传。
初诵法华。
日通五纸。
经中理路略有规度。
惟曰。
斯经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毕依持开悟蒙俗。
周听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师四海标领三乘明匠。
寻诣奉旨欣击素心。
首尾两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无非乱辙。
亲临坐。
问众曰。
一乘为两。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两。
分为三两。
众无敢答。
曰。
拔公此问深得旨矣乃嘱累。
大法必在机缘。
于是还襄。
会贼徒扰攘无由讲悟。
昼藏夜伏私蕴文义。
后值清平耆阇寺
恒在常济。
讲法华经年别五遍。
门人法长后生颖萃。
见住梵云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张英家。
宿集竖义开法华题。
或问今昔开覆三一之旨者。
答对如风响。
解悟启时心。
便告棱法师曰。
智拔答毕须弥来难。
尽皆神俊。
诣八方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
时不测其言也。
遂即潜然。
迫而察之。
已迁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惊恸。
颜状如生。
加坐坚正蒋王躬临烧香供养。
赠物百馀段。
墓所设五千僧斋。
春秋六十八矣。
僧慧赜隋末唐初 580 — 6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李姓
荆州江陵人
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
沙弥
执卷诵文。
纸盈四十。
初听涅槃。
法华。
后别听三论。
隋开皇中
乡里以器质夙成。
请为法主
讲涅槃。
辨答率屈耆宿。
时才十二岁。
刺史空龙公元寿
闻而谒焉。
大加褒赏。
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既引见。
赐纳僧伽梨。
并馀衣一袭。
仍住清禅寺。
冠盖日拥门。
惮烦。
应禅师禀资心学。
大业末
避地终南之高冠岭。
唐室隆兴
出游都邑
屡建法筵。
武德初
诏于延兴寺。
百座开仁王经
公卿盛集。
吉藏竖论。
言清理诣。
锐责锋起。
四部骇异。
叹伏。
善楷书
太宗文皇帝
在秦邸。
欲致之别第。
以崇供养。
使者六反。
固辞。
贞观诏。
简僧传译。
众咸推让。
讫事奏上。
诏赐帛百匹。
衣服一袭。
又著般若灯论叙。
文多不载。
十年四月六日
终于所住。
寿五十有七。
京师之东郊。
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
有集八卷行世。
释慧赜
俗姓李
荆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锋逸。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隐体其精爽异伦。
即度为沙弥
讲授之暇诲以幽奥。
领牒玄理曾不再思。
执卷诵文纸盈四十。
荆楚秀望钦而美之。
初从隐听涅槃法华。
后别听三论。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会。
开皇中年江陵寺。
大兴法席群师云赴。
道俗以嘉绩夙成。
咸欲观其器略。
共请为法主
顾惟披导有旨。
因而践焉。
甫年十二。
创开涅槃。
比事吐词义高常伯
论难相继。
辩答冷然。
少长莫不缄心。
颂声载路。
荆州刺史宜龙公元寿
闻其幼誉。
惊挺亲驾谒焉。
素倍前闻大相褒赏。
以事奏闻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备礼所在恭送。
既达京辇殊蒙慰引。
赐纳僧伽梨并衣一袭。
仍令住清禅寺。
从容法侣敦悦玄儒。
才藻屡扬汲引无竭。
预有衣冠士族。
皆来展造门庭。
莫不赞其洽闻博达。
机捷之谓也。
末厌烦梗思济清神。
乃从应禅师
禀资心学。
掩关两载。
情𮛫诸门。
遂语默于贤圣之间。
谈授于经纬之理。
值隋氏云丧法事沦亡。
道阕当年情欣栖静。
大业末岁。
移卜终南之高冠岭。
因岩构室疏素形心。
会唐运勃兴苍生攸济。
不滞物我。
来从帝城。
讲诲暂扬。
倾都请道。
武德年内释侣云繁。
屡建法筵皆程气宇。
延兴寺。
百座讲仁王经
王公卿士并从盛集。
沙门吉藏爰竖论宗。
声辩天临贵贱倾目。
才施锐责。
言清理诣思动几微神彩惊越四部骇心百辟。
顾而叹曰。
非惟论辩难继。
抑亦银钩罕踪。
今上在蕃亲观论府。
深相结纳拟为师友。
六使来召令赴别第。
以生名杀身之累。
由来有人。
退让馀词一不闻命。
及贞观开译。
诏简名僧众以文笔知名兼又统详论旨。
乃任为翻论之笔。
译讫奏闻。
有敕赐帛百匹衣服一具。
又著论序曰般若灯论者。
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
借灯为名者。
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
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
若夫寻论滞旨。
执俗迷真。
颠倒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
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
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
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
招虚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识。
恶友结其外缘。
致使慢耸崇山见深沧海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
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诤陈异论。
或将邪乱正。
或以伪齐真。
识似悟而翻迷。
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
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
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发心。
阅深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
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群迷故作斯论。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
大乘法将体道居衷。
遐览真言为其释论。
开秘密藏赐如意珠。
略广相成师资互显。
至如自乘异执郁起千端。
外道殊计纷然万绪。
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
莫不标其品类显厥师宗。
玉石既分玄黄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数家。
考实析微此为精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
我皇帝。
神道迈于羲皇
陶铸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为圣教东流年淹数百。
而亿象所负阙者犹多。
希见未闻劳于寤寐。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学兼半满博综群诠。
丧我怡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利物为怀。
故能附弋传身举烟命伴。
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
时积五年途经四万。
大唐贞观元年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
殊悦帝心。
敕住兴善胜光。
即传新经之始。
仍召义学沙门及王公宰辅。
对翻此论。
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
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杖则究其是非。
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
岁在寿星。
检勘云毕。
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
而存中失
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
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破申。
其犹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荡荡焉。
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
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
本偈大同。
宾头卢伽为之注解晦其部执。
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龟镜
明达君子。
详而味之。
序成未即闻上。
帝敕秘书监虞世南作序。
见赜之所制。
叹咽无以加焉。
因奏闻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传写缄于
贞观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东。
列隧立碑颂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为文。
之知道。
伦等崇其辩机
时俗以拟慧乘
固为笃论。
词注难穷。
无施不遂。
讲华严大品涅槃大智度摄大乘及中百诸论。
皆筌释章部决滞有闻。
又诵涅槃法华。
音文淳美。
时为众述。
清啭动神。
又抽减什物。
用写
寻阅才止便修虔奉。
善导众首舒畅物情。
为诸文雄之所称叙。
特明古迹偏晓书画。
京华士子屡陈真伪。
皆资其口实定其人世。
文章词体预能流。
草𮨕笔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胜集。
必召而处其中。
公卿执纸请书填赴。
随纸赋笔飞骤如风。
藻蔚雄态绮华当世。
故在所流咏耽玩极多。
悬诸屏障。
或铭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僧智凯初唐 ? — 6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6 【介绍】: 唐僧。
润州丹阳人俗姓冯
幼孤,听吉藏讲《法华经》,遂师之为僧。
身相黑色,时称乌凯
吉藏会稽嘉祥等寺,吉藏门人,无出其右。
后住静林寺
高祖武德七年,于剡县授徒。
太宗贞观元年,住馀姚龙泉寺,专讲三论大品。
十九年,住越州嘉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冯氏
丹阳人
幼孤。
昉六岁。
偶从吉藏法师听法华火宅品。
归谓其母曰。
经明火宅者。
我身也。
若我是火宅。
我应烧人。
既不能烧。
则无我可知矣。
是夕达旦无𥧌。
遽辞母。
求出家。
貌黑甚。
故时称之。
乌凯云。
年十三。
使覆述。
并不拘经论。
会稽嘉祥等寺。
即还静林聚徒。
武德七年
或复请于剡县弘导。
众至五百。
贞观元年
常于馀姚县龙泉寺开三论大品等经。
誓不他往。
离睡眠。
却供施床坐水饮而已。
佛殿之后。
忽涨一池。
曰吾可以卒岁矣。
俗恶狗子。
生辄弃置。
使饥冻死。
闻而怜之。
悉为收聚养畜。
虽践污被褥弗恨。
十九年都督齐公迎致于嘉祥寺
敷畅三论义学集者。
八百馀人。
僚庶毕序。
教门为之光显。
时龙泉池竭。
叹曰。
吾不反矣。
二十年。
七月二十八日。
方升座。
手执如意。
嘿然加坐而卒。
葬全身于大禹山。
起塔七层。
以旌其德。
释智凯
姓冯氏
丹阳人
父早亡。
六年吉藏法师法华火宅品。
夜告母曰。
经明火宅者。
只我身耳。
若我是火宅。
我应烧人。
既其不烧明知无我。
终夜达朝诣出家。
身相黑色。
号乌凯
年十三。
覆藏经论纵达。
论并不拘检约。
会稽嘉祥等寺。
门人英达无敢右之。
入京即还静林聚徒常讲。
武德七年
剡县立讲听徒五百贞观元年
馀姚县龙泉寺
常讲三论大品等经。
誓不出寺胁不亲席。
不受供施自僧而已。
佛殿之后忽生一池。
便曰。
只饮此池可以卒耳。
为性慈仁言极獚厉。
时越常俗多弃狗子。
闻怜之乃令拾聚。
三十五十常事养育。
毡被卧寝不辞污染。
至十九年
齐都督请出嘉祥令讲三论。
四方义学八百馀人。
上下僚庶依时翔集。
用为兴显也。
百有馀日日论十人。
答对冷然消散无滞。
初发龙泉小池即竭。
闻叹曰。
池竭食亡吾无返矣。
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
依常登座。
手执如意默然不言。
就捡已终。
乃加坐送大禹七日供养。
常有异香。
州宰自捡深发坚信。
乃起塔七层以旌厥德云。
释善慧隋末唐初 587 — 63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荀氏
河内温人
学至天文地理。
无所不通。
然知世相虚幼非坚久。
乃薙染于徐州之彭城寺。
创圆具戒。
诵法华经。
听摄大乘论。
时天下饥乱。
虽冻馁。
益奉法自励。
洗秽护净。
隆于常日。
大业之季。
负锡西上。
路频逢盗。
然执持破瓶。
以垢布自蔽。
冬十月抵京。
适值吉藏法师
方阐法华。
愿从禀受。
众以鄙陋拒之。
独扫雪藉地而坐。
所得辞义。
台弗遣佚。
或问之。
辄举其要。
禅定寺沙门法喜引至
恩意勤厚。
以其智观明达
复师事之。
武德初
随住蓝田之津梁寺。
多置禅坊。
以招胜侣。
贞观九年正月
终于骊山之凉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弟子奉其灵舆。
合葬于太原沙门慧达之兆。
诵法华行坐不辍声。
其遍数之多。
且馀五千。
性尤矜恤生物。
低目直视。
地有虫貌。
必敛身避之。
不敢跨越。
有问之者。
则塔曰。
死内莫定。
又焉知此物之不先己而成正觉耶。
贞观八年四月
趺坐而终。
释善慧
姓苟氏
河内温人
博通群籍统括文义。
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
皆吞若胸中抵掌符会。
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
遂解褐抽簪。
创归僧伍。
初在除州之彭城寺。
诵法华经听收摄论。
时遭寇荡兵食交侵。
抱饥自励奉法无殆。
洗秽护净弥隆恒日。
但以边邑寡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议纷然。
虽复俗语时通。
慧意存雅正。
周访明悟还同昔疑。
乃以大业末龄。
负锡西入屡逢群盗衣裳略尽。
但有弊布目遮。
犹执破瓶常充净用。
既达关口。
素阙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从门而度。
于时中表列刃曾无遮止。
孟冬十月初达京师
沙门吉藏正讲法华。
深副本图即依听受。
形服鄙恶众不纳之。
乃扫雪藉地单裙𭣋坐。
都讲财唱。
倾耳词句拟定经文。
既阐扬。
勇心承旨望通理义。
由情存两得。
不暇忍寒。
欢笑熙熙如贾获宝。
常尔众方美之。
问以词旨片无遗忘。
乃以闻法同属禅定寺
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观无滥。
又师喜。
两振芳规。
武德初年
随住蓝田之津梁寺。
俗本骊戎。
互相梗戾。
率奖陶化。
十室而九。
然而性爱英贤。
乐相延致。
自西自东百有馀里。
名林胜地皆建禅坊。
所之逃逸之俦。
赖其安堵。
贞观九年正月
终于骊山之阳凉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弃掷俗典莅此玄模。
言不重涉专心道业。
省言节食佩律怀仁
迎顿客旅雅重经教。
其有未曾觌者。
要必亲观。
若值行要累日诵持。
以为熏习之基也。
太原沙门慧达者。
亦诵法华五千馀遍。
行坐威仪其声不辍。
偏存物命。
直视低目。
地有虫豸。
必回身而避。
不敢跨越。
有问。
答曰。
斯之与吾生死不定。
将不先成正觉。
安可妄轻之耶。
贞观八年四月
跏坐而终。
人谓入定。
停于五宿。
既似长逝。
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禦敌。
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法轮。
诚为魔事。
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实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涸鳞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总持寺诀别曰。
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对论。
凡所问。
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腾入其众。
哭述斯乖逆。
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恐法雅犹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涸鳞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汉魏已来。
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曰。
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史局公集。
郎监命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表。
牵挽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释智凯
释智凯
姓安
江表杨都人
家世大富奴仆甚多。
年在童丱。
雅重嘲谑。
引诸群小乃百数人。
同戏街衢以为自得。
陈氏台省门无卫禁。
乃率其戏侣。
太极殿前。
号令而过。
朝宰江总等。
顾其约束铨叙驻步讶之。
相视笑曰。
此小儿王也。
及至学年。
掷前绪。
沙门吉藏振宗往者谈之光闻远迩。
便辞亲诣焉从受三论偏工领叠。
所以初章中假复词遣滞。
学人苦其烦拿。
统之冷然释顿。
各有投诣。
因倍同住。
义业通废专习子史。
今古集传有关意抱辄条疏之。
随有福会因而标拟。
至于唱导将半。
更有缘来。
即为叙引冥符众望。
隋末唐初。
嘉猷渐著。
每有殿会无不仰推。
广诵多能罕有其类。
尝于内殿佛道双严。
两门导师同时各唱。
道士张鼎雄辩难加。
自恨声小为陵架。
欲待言了方肆其术。
语次帝德。
鼎延其语。
斜目之。
知其度也。
含笑广引古今皇王治乱济溺得丧铨序。
言无浮重文极铺要。
搆既穷还收绪。
一代宰伯同赏标奇。
临机之妙铦锋若此。
而情均贫富赴供不差。
存念寒微多行针疗。
后以蝇点所拘申雪无路。
徙于原部。
乃冠服古贤。
讲开庄老时江夏王道宗
昔在京辇第多福会。
至于唱叙无非通。
后督灵州携随任所。
留连岁稔欣慕朋从。
巡抚燕山问罪泥海。
皆与连骑情同比影。
在蕃斋祀须有导达。
乃隔幔令作之。
至于终词无不泣泪。
王亦改容。
遂卒于彼。
僧无行初唐 63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
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
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
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
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
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
译《阿笈摩经》,附归唐。
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
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衡岳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金华散金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洗菩提树也。
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