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洪遵”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玄琬隋末唐初 56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年志学薙落。
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三月五月
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遵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雍州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文钦重。
立寺处之。
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诸王等。
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
蔬素形终。
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僧智首隋末唐初 567 — 63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
授以具足。
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师等。
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高宗东宫
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