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张九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韶州曲江人
张九龄弟。
尚书郎历唐、广五州刺史,官终岭南节度使
张随
全粤诗·卷一一
张随曲江人
张九龄族侄,事见《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
诗四首。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作品评论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
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
以至沈、、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
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徐坚唐 659 — 7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 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徙居冯翊(今陕西大荔)。
少好学,遍览经史。
进士,补汾州参军,累迁太子文学
预修《三教珠英》成,拜司封员外郎,进司封郎中
中宗神龙中,迁给事中刑部侍郎,转礼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授太子右庶子,兼崇文馆学士进封东海郡公
右散骑常侍,拜黄门侍郎
出为绛州刺史,历永、蕲、棣、衢四郡。
玄宗开元中,入为秘书监,转国子祭酒右散骑常侍集贤学士副知院事
十七年(729)卒,年70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张九龄大唐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并序》。
多识典故,博闻遗训,撰述甚众,有文集30卷,已佚。
所纂《初学记》30卷,为唐代著名类书,流传至今。
全唐诗》存诗9首,多为奉和应酬之作。
张说唐 667 — 73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作品评论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
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
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
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许景先盛唐 ?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义兴人,居洛阳
少举进士
中宗神龙中左拾遗,以论事切直,外补滑州司士参军
累官殿中侍御史
齐浣王丘韩休张九龄知制诰,以雅厚称。
官至吏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南)人。
徙居洛阳
少举进士,授夏阳县
中宗神龙初,献《大像阁赋》,擢左拾遗
出为滑州司士参军
连中手笔俊拔、茂才异等科,进扬州兵曹参军
入为左补阙,历殿中侍御史给事中
玄宗开元初,迁中书舍人,与张九龄等同掌制诰,以文翰见称。
十三年(725),以吏部侍郎出为虢州刺史,改岐州刺史
十七年,入为工部侍郎
翌年,迁吏部侍郎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六。
景先诗文为一时之秀。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开元初景先与中朽舍人齐浣王丘韩休张九龄知制诰,以文翰见称。
中书令张说尝称曰:“许舍人之文,虽无峻峰激流崭绝之势,然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亦…时之秀也。”
严挺之唐 673 — 7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73—约742 【介绍】: 华州华阴人名浚,以字行。
少好学,举进士
中宗神龙元年进士,制举擢第,授宜兴
姚崇执政,引为右拾遗,屡有疏谏。
玄宗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选人颇平允。
给事中,忤宰相李元纮,出为登州刺史,寻迁濮、汴。
二十年,擢为刑部侍郎,深见恩遇,改为太府卿
张九龄入相,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
李林甫排挤,出为洺州刺史,后移绛郡太守
天宝元年,诏归东都养疾。
遂郁郁而卒。
裴光庭唐 675 — 73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7—733 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裴行俭之子。
母库狄氏甚得武后亲宠。
中宗神龙初(705)明经擢第,累迁太常丞
右率府中郎将司门郎中兵部郎中鸿胪少卿兵部侍郎等职。
玄宗开元十七年(729),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改黄门侍郎,拜侍中吏部尚书,兼弘文馆学士
二十年光禄大夫封正平男
明年卒,赠太师谥曰忠宪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九龄《大唐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太师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并序》。
撰有《摇山往则》等典礼著作多卷。
全唐诗》存诗1首。
包融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工诗。
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
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
孟浩然殷遥友善。
有《包融诗》一卷,已佚。
殷璠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房诗》存诗八首。
李瑛盛唐 ? — 7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 【介绍】: 宗室。
玄宗第二子。
本名嗣谦
封真定郡王进封郢王,后立为皇太子
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初得幸于帝,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弛,颇怏怏,惠妃诉于帝,几废太子,以张九龄谏而止,及李林甫当国,卒遭害。
周子谅盛唐 ? — 7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 【介绍】: 京兆人
玄宗开元中张九龄按察岭南,奏充判官
九龄为相,引为监察御史
二十五年,牛仙客为相,九龄知政事
子谅以仙客滥登相位,责御史大夫李适之坐观其事。
适之奏其言。
上大怒,亲加诘问,杖于朝堂,绝而复苏。
乃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
胡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三年(715),为朝请大夫秘书丞,兼昭文馆学士
张说巡边,张九龄贺知章等作诗送之,编为《朝英集》3卷。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三、《新唐书·艺文志四》。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7首。
卢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中宗神龙三年贤良方正科及第。
玄宗开元十一年,为吏部侍郎崔琳铨收。
十二年,为富平宇文融荐为劝农判官
次年,为劝农使,奏济州刺史裴耀卿行第一
又任吏部员外郎
官至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张九龄友善,终始不渝。
孙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季良,以字行,或书作翊,又讹作
祖籍偃师(今属河南)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玄宗开元七年(719)登文辞雅丽科,十年,授校书郎,与赵冬曦等同入丽正院为修撰学士
右拾遗集贤院直学士
十五年(727),张九龄都督洪州孙翌当时为监察御史奉使洪州
师事著名儒家学者尹知章,博通诸经精义,曾参预《唐六典》、《初学记》等书之修撰,《新唐书·艺文志二》记其事。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之《尹知章传》、《大唐新语》卷八、《唐诗纪事》卷二二。
尝选初唐人诗,编成《正声集》三卷,刘肃《大唐新语》、顾陶《唐诗类选序》均提及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四》有著录,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李隆基盛唐 685 — 7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谥曰明,故亦称唐明皇
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
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
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
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死。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玄宗多才多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
王世贞云:“明皇藻艳不过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
”又云:“虽使燕许草创,润色,亦不过此。
”(《艺苑卮言》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诗序1首。
梁升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二年(714)直言极谏科及第,任奉天县雍县,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祠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中书舍人二十年出为莫州刺史,后曾任广州都督太子右庶子
张九龄友善,始终不渝。
事迹散见《新唐书·韦抗》,《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一、二二,《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小史》卷九。
升卿涉学工书,善小篆八分。
全唐诗》存诗1首。
孟浩然盛唐 689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
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
王昌龄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
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
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
二十二年二十四年间,韩朝宗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二十五年张九龄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
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
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
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
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
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开元间长安,应进士试不第。
自洛之越,漫游江、淮、、越、湘、赣等地。
襄阳
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
次年归里。
二十八年王昌龄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
寻病卒。
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李林甫盛唐 ? — 75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 小字哥奴排行十唐高祖从父弟之曾孙。
因厚结武惠妃武三思女,于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寻代张九龄中书集贤殿大学士,又封晋国公
厚结宦官、嫔妃,探听玄宗意旨,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深得玄宗宠信。
居相位凡19年,权势至盛,朝野侧目,政事败坏。
为人面柔而有狡计,对人暗加陷害不形于词色,人称“口蜜腹剑”。
因其主张重用蕃将,使安禄山得掌重兵,致起安史之乱。
林甫素寡学术,其题尺皆郭慎微苑咸代为之。
新、旧《唐书》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续拾》补1首。
綦毋潜盛唐 692 — 7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
排行三
荆南(今湖北荆州)人,一说为虔州(今江西赣州)人。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第历官宜寿县集贤院待制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
以名位不达,挂冠归隐。
曾与张九龄王维李颀储光羲卢象韦应物等交游酬唱。
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二。
其诗工于描绘幽寂之景,抒写方外之情,殷璠评为“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河岳英灵集》)。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綦毋潜(692?
-755?
),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赣县)人。
开元十四年(726)进士第,授宜寿
入为集贤院待制,为校书郎
天宝初,弃官归乡。
复入为右拾遗天宝末,为著作郎
寻卒。
潜与张九龄储光羲卢象韦应物友善,与李颀王维唱酬尤多。
有《綦毋潜诗》一卷。
全唐诗》编为一卷。
陆善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吴人
博通经史。
玄宗开元中,为宰相萧嵩张九龄荐入集贤院预修国史、《六典》及《开元礼》。
集贤直学士,官河南府仓曹参军
天宝初,预注《礼记·月令》。
终官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