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张建封唐 735 — 800
唐诗汇评
张建封(735—800)字本立兖州(今属山东)人。
少喜文章,慷慨负气,以功名为己任。
大历中,历佐使府
建中初,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淮西叛,诏牧寿州
以拒贼功,除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累加检校右仆射
贞元十三年冬入觐,及还镇,德宗及群臣赋诗送别,时人荣之。
十六年,卒于镇。
建封镇徐十年,治军有方,军州称理。
又礼贤下士,与孟郊李翱交往;韩愈许孟容等均曾佐其幕。
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二首。
释道通中唐 741 — 813年7月15日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南岳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海禅师
回见
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僧如会中唐 744 — 823
释如会
韶州始兴人也。
大历八年国一禅师门下。
后归大寂法集。
禅客仰慕决求心要。
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
时号折床
犹言凿佛床也。
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
谚谓东寺为禅窟。
断可知矣。
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
答对浏亮辞咸造理。
自尔为师友之契。
初群与皇甫镈
议上宪宗尊号。
因被搆出为湖南观察
闲豫归心于也。
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
春秋八十。
井泉预枯异香馝馥。
迁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
唯留所瘗浮图。
以笔题曰。
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
刘膳部轲著碑焉。
敕谥传明大师
塔曰永际。
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僧道悟中唐 748 — 807
释道悟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受天粹气为王子。
生而神俊长而谨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启白尊老将求出家。
慈爱之旨不见听许。
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
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
父母不获已而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强心。
于六度门修诸梵行。
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
开暗冥者求善知识。
不假舟楫其济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
礼足始毕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无畏自在。
直见佛性中无缁磷。
服勤五载随亦印可。
俾其法雨润诸丛林。
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实冀一飞摩霄。
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至诚则通物感乃灵。
猱㹶豰玃更馈橡栗。
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骇动悚息驰谕朋曹。
谓为神奇。
曾不旬朔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且构危栋。
赀粮供具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歛折肢体。
其类驯扰可知也。
夫语法者无阶渐。
涉功者有浅深。
木踰钻而见火。
鉴勤磨而照胆。
理必然矣。
是以扫尘累遁岩薮。
服形体遗昼夜。
精严不息趣无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
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
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
建中初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谒石头上士
于戏自径山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
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
白月映太阳齐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颜子亚圣。
然灯与释迦授记。
根果成熟名称普闻
须弥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张胜因。
凡诸国土缘会则答。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柴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蓊郁以含风。
崖巘巉岩而造天。
驾潋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鸾凤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势胜。
诚如是也。
洪钟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虚往实归。
或接武于林樾。
或骈肩于庐舍。
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
荆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
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
不违愿力聿来赴请。
屩及于虚落。
锡及于都城。
白黑为之步骤。
幡幢为之轇轕。
生难遭想得未曾有。
彼优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困于人火荡为煨烬。
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
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诤论锋起达于尊官。
重于返复毕安其处。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
拥旄统众。
风望眄睐当时准程。
驱车盛礼问法勤至。
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
徐以软语为之献酬。
必中精微洞过肯綮。
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
一无卑贵坐而揖对。
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
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
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
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
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
如热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
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终。
夏四月晦奄然入灭。
春秋六十。
僧腊三十五。
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东隅。
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悟身长七尺。
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
度人说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
顾缁褐且亏瞻礼密。
念结构罔知权舆。
禅宴之际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滨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施僧伽蓝。
命工觇之宛若符契。
于是斩巨栋干修楹。
撑崖拄壑云屯井构。
时维秋杪水用都涸。
徒众敛手块然无谋。
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
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继坐道场。
或分枝化导。
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
世号天皇门风也
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
未详氏族。
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
弱龄宛异神府宽然。
天皇寺悟禅师
隐耀藏光人莫我测。
家居寺巷。
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
食毕且留一饼曰。
吾惠汝以荫子孙。
一日自念曰。
饼是我持去。
何以返遗我邪。
莫别有旨乎。
遂拱手问焉。
悟公曰。
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闻似有惊怪。
因劝出家便求摄受。
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
乃问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时时相示。
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
若贫人之得宝。
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
李翱尚书激扬。
时乃出世。
德山鉴师出其门。
宗风大盛矣。
陆傪中唐 748 — 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2 【介绍】: 吴郡人字公佐
初隐居越州
德宗贞元初,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黔中幕,又为浙东义胜军副使
十六年,征拜祠部员外郎
有风节,精鉴裁,知名之士如梁肃权德舆韩愈李翱等均与之友善。
十八年,出为歙州刺史
道病卒。
孟郊中唐 751 — 814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阳
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
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
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
友人张籍私谥为贞矅先生
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
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
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作品评论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肠亦苦,强歌声不欢。
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
今此传集五卷,诗百篇。
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
东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
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李翱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
伏闻执事旧知之。
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能兼其体而有之。
李观梁肃补阙书曰:“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
韩愈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释惟俨中唐 751 — 8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寒氏
晋之缙县人。
童龀俊敏。
年十七。
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落发。
大历八年
衡岳寺希操律师
受具戒。
未几谒石头迁禅师
證心法。
一日坐次。
石头问曰。
汝在者里作么。
云。
一切不为。
头曰。
恁么即闲坐也。
曰。
若闲坐即为也。
头曰。
汝道不为。
且不为个什么。
曰。
千圣亦不识。
头以偈赞曰。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名。
头尝垂语曰。
言语动用勿交涉。
云。
不言语动用。
亦勿交涉。
头云。
者里针劄不入。
云。
者里如石上栽花。
头深肯之。
住后看经次。
柏岩云。
和尚休猱人得也。
卷却经云。
日头早晚。
云。
正当午。
俨之。
犹有者个文彩在。
云。
某甲无亦无。
云。
汝太煞聪明。
云。
某甲只恁么。
和尚尊意如何。
曰。
我跛跛挈挈。
丑千拙。
且么过。
有僧再参。
问曰。
阿谁。
僧曰常坦。
呵曰。
前也是常坦。
后也是常坦。
一日院主
上堂。
大众才集。
良久便归方丈。
闭门。
院主逐后曰。
和尚许某甲上堂。
为什么却归方丈。
曰。
经有经师
论有论师
律有律师
又争怪将老僧
问。
云岩作什么。
曰担屎。
曰。
那个聻。
曰在。
曰。
汝来来去去为谁。
曰。
替它东西。
曰。
何不教伊并行。
曰。
还曾檐么。
坐次。
有僧问。
兀兀地思量个什么。
曰。
思量个不思量底。
问曰。
不思量底。
如何思量。
曰。
非思量。
僧问。
学人拟归乡时如何。
曰。
汝父母遍身红烂。
卧在荆棘林中。
汝归何所。
僧曰。
恁么即不归去也。
曰。
汝却须归去。
汝若归乡。
我示汝个休粮方。
僧曰。
便请。
曰。
二时过堂。
不将咬著一粒米。
僧问。
学人有疑请师决。
曰。
待上堂时。
阇黎决。
至晚上堂。
众集定。
曰。
今日请决疑上座
在什么处。
其僧出众。
下禅床。
把住
大众者僧有疑。
便托开归方丈。
僧问。
祖师未到此土。
此土还有祖师意否。
曰有。
僧曰。
既有祖师意。
又来作什么。
曰。
只为有所以来。
看经次。
僧问和尚寻常。
不许人看经。
为什么却自看。
曰。
我只图遮眼。
僧曰。
某甲还效和尚得么。
曰。
若是汝看。
牛皮也须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谒
执经卷不顾。
侍者屡言。
太守在此。
终不顾。
性褊急。
怒曰。
见面不如闻名。
徐呼太守
何得贵耳而贱目。
因谢之。
问曰。
如何是道。
指上下曰。
会么。
曰。
不会。
曰。
云在天水在瓶。
述偈曰。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
在青天水在瓶。
又问。
如何是戒定慧。
曰。
贫道者里无此闲家具。
良久。
太守欲得保任此事。
直须向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闺閤中物舍不得。
便成渗漏。
一夕登绝顶。
时雨新霁。
天色澄莹。
仰见云披月出。
光彩迸射。
因而大笑。
澧阳远在九十里外。
而居人之闻其声者。
如近发东西家。
于是互相推问。
始知其远自药山也。
太和八年二月
忽大呼云。
法堂法堂倒。
众皆持物柱撑之。
举手曰。
汝不会意。
乃寂。
寿八十有四。
腊六十建塔于院之东隅。
化城
谥弘道
杨于陵中唐 753 — 83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3—830 字达夫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
寄家河朔,父殁于安禄山之乱。
孤身飘泊至江左
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第次年博学宏辞科,调句容,累迁至浙东观察使
宪宗元和二年(807)户部侍郎,改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
三年,受诏程牛僧孺贤良方正对策文,升第一,为宦官所恶,出为岭南节度使
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
十一年坐供军有缺,贬郴州刺史
后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以尚书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李翱杨公铭》。
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
李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人
李翱从叔。
刘晏门下,长于理财。
德宗建中中,为度支员外郎
贞元元年,迁郎中
出为常州刺史
七年,迁湖南观察使
八年,移江西观察使
召为给事中
九年,迁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
僧唯俨中唐 760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9 【介绍】: 唐僧。
绛县人俗姓寒
年十七师事惠照。
代宗大历八年纳戒,谒石头禅师,住药山寺
宪宗元和中李翱出刺朗州,谒唯俨问道,唯俨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答之,顿悟。
释唯俨
俗姓寒
绛县人也。
童龀慷恺敏俊逸群。
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
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寺希操律师所。
乃曰。
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
遂谒石头禅师密證心法。
药山焉。
一夜明月陟彼崔嵬。
大笑一声。
声应澧阳东九十许里。
其夜澧阳人皆闻其声。
尽云是东家。
明辰展转寻问迭互推寻直至药山
徒众云。
昨夜和尚山顶大笑是欤。
自兹振誉遐迩喧然。
元和中李翱考功员外郎
李景俭相善。
俭除谏议自代。
及俭获谴。
乃坐此出为朗州刺史
闲来谒
遂成警悟。
又初见执经卷不顾。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性褊急。
乃倡言曰。
见面不似闻名。
乃呼应唯。
太守何贵耳贱目。
拱手谢之。
问曰。
何谓道邪。
指天。
指净瓶曰。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寻有偈云。
鍊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又偈。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
孤峰顶。
月下披云笑一声。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文会之交。
自相与述古言法六藉。
为文黜浮华尚理致。
言为文者韩柳刘焉
吏部常论仲尼既没诸子异端。
故荀孟复之。
杨墨之流洗然遗落。
殆周隋之世王道弗兴
文中子有作。
应在乎诸子左右。
唐兴既亡失道尚华
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残。
吾约二三子同致君复之道。
不可放清言而废儒纵梵书而猾夏。
敢有邪心归释氏者有渝此盟。
无享人爵无永天年先圣明神是糺是殛。
无何邂逅于顿了本心。
末由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复遇紫玉禅翁
且增明道趣。
著复性书上下二篇。
大抵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
迷而不返今牵复之。
犹地雷之复见天地心矣。
内教之返本还源也。
其书露而且隐。
盖而又彰。
文则象系中庸隐而不援释教。
其理则从真舍妄。
彰而乃显自心。
弗事言陈唯萌意许也。
韩柳览之叹曰。
吾道萎迟且逃矣。
陶鍊难化护法功多。
回是子之心拔山扛鼎
犹或云易。
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相继问道能开发道意。
大和二年将欲终告众曰。
法堂即颓矣。
皆不喻旨。
率人以长木而枝柱之。
抚掌大笑云。
都未晓吾意。
合掌而寂。
春秋七十云。
系曰。
尝览李文公复性二篇。
明佛理不引佛书。
援證而徵取易礼而止。
可谓外柔顺而内刚逆也。
故曰。
而忘言矣。
经云。
治世语言皆成正法者。
李公有焉。
俨公一笑声彻遐乡。
虽未劳目连远寻而易例有诸。
隆墀永叹远壑必盈。
道感如然不知其然也。
姓韩
绛县人
童龀慷慨。
敏俊逸群。
年十七。
薙染慧照禅师
大历八年
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所。
乃曰。
大丈夫。
当离法自净。
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耶。
遂谒石头禅师
密證心法。
药山焉。
一夜明月陟山巅大笑一声。
声应澧阳东九十许里。
其夜澧阳人
皆闻其声。
尽云是东家。
明辰展转寻问。
直至药山
徒众云。
昨夜和尚山顶大笑是欤。
自兹振誉。
遐迩喧传。
元和中
李翱考功员外郎
李景俭谪。
出为朗州刺史
闲来谒
遂成警悟。
又初见执经卷不顾。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性褊急。
乃倡言曰。
见面不似闻名。
乃呼。
应唯。
太守何贵耳贱目。
拱手谢之。
问曰。
何谓道耶。
指天指净瓶曰。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于时。
暗室已明。
疑冰顿泮。
寻有偈云。
鍊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又偈。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笑一声。
大和二年
合掌而寂。
释崇信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
渚宫之卖饼家。
而适与天皇寺邻。
悟禅师方为寺住持
以弱龄。
日挟饼笥入市。
必先馈
每食毕。
辄留其一。
以遗信。
念曰。
饼固我所遗者。
而返以遗我。
岂别有指哉。
尝间问焉。
曰。
是汝持来。
复汝何咎。
闻而有省。
即求出家。
因而摄受之曰。
汝昔名崇福。
今信吾言。
宜名崇信
由是躬操井臼。
以事
一日问曰。
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曰。
若是心要。
吾未尝不指示汝。
曰。
何处指示。
曰。
汝擎来。
吾为汝接。
汝行食来。
吾为汝受。
汝和南时。
吾便合掌。
何处不是心要。
而须别指示耶。
俯首良久。
曰。
见则便见。
拟思即差。
因问曰。
如何保任。
曰。
任性逍遥。
随缘放旷。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后居澧阳龙潭
尚书李翱请也。
僧问。
髻中珠谁人得。
答曰。
不赏玩者。
进曰。
安著何处。
答曰。
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
如何是真如般若。
答曰。
我无真如般若。
尚书曰。
遇和尚
答曰。
此犹是分外之言。
德山鉴既嗣法。
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
至于今不衰。
韩愈中唐 768 — 82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幼孤,由兄嫂抚育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三上吏部试无成,乃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权臣怒,贬阳山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执政韩愈持反对态度。
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裴度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慰王廷凑军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
生平详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较完备。
有今人徐敏霞辑吕大防诸家年谱之《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韩愈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碑》)。
韩愈之诗与孟郊齐名。
韩诗中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
又有咏怀述志及表现生活琐事之作,如《秋怀》、《赠刘师服》等。
内容较广泛。
当时元稹等人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壮思,杜甫之千锤百炼,皆影响韩诗甚巨。
韩诗风格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南山》、《陆浑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
然韩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清赵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
”(《瓯北诗话》卷三)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如《山石》、《八月十五夜张功曹》),且多议论(如《荐士》、《谢自然诗》),此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后人之褒贬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贬韩诗为“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金赵秉文则称“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与李天英书》)。
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原诗》内篇)韩集通行者,有宋世䌽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
诗集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徐元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徐元鼎
南昌(今属江西)人。
自其父岭南节度使徐申起寄籍京兆(今陕西西安)
宪宗元和初右卫仓曹参军,以读书属文为业。
敬宗宝历元年(825)撰《复县记碑》。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李文公》卷一一《徐申行状》、《宝刻类编》卷五。
全唐诗》存诗1首。
皇甫湜中唐 787 — 8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77—约830或约835 【介绍】: 睦州新安人字持正
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
韩愈学古文,与李翱张籍齐名。
其文奇僻险奥。
诗仅存三首。
有集。
唐诗汇评
皇甫湜(约776-约830),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西)人。
早年曾寓居扬州
奏举进士不第。
元和元年进士第,授陆浑
三年,诏举贤良,牛僧孺李宗闵等对策,言词激切,极诋时政,考官杨于陵等升为上策,触怒权幸,考策官及宰相均贬官,亦谪,居吉州庐陵
宝历中李逢吉襄阳从事
府罢归,后屡官侍御工部郎中
大和中分司东都,与白居易交游。
卒,白以诗哭之。
工古文,与李翱同为韩愈弟子。
有《皇甫湜集》三卷,已佚。
宋人辑有《皇甫持正》六卷行世。
全唐诗》存诗三首。
舒元舆中唐 789 — 83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835 排行三
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
宪宗元和八年(813)进士第,授鄠县
穆宗长庆中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见推。
文宗大和中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相结。
八年(834)李训用事,引为尚书郎
九年九月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
李训谋诛宦官
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卷。
《寄李翱》诗赞扬潭州刺史李翱韦夏卿之女于乐籍,为传诵之作。
卢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宪宗元和十四年,时李翱江淮进士投卷,礼待之,置文卷几案间,因出视事,长女阅卷,谓其必为状元
乃招为婿。
明年果首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
未登第时曾向李翱投卷。
李翱置文几案间。
长女见之,谓小青衣曰:“此人必为状头。
李翱深异其言,乃选以为婿。
来年状元及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登科记考》卷一八。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催妆》诗即记此事。
殷尧藩中唐 ?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宪宗元和进士
河中节度使赵宗儒幕府,后为福州从事,历永乐县,参湖南观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为同州从事
工诗文。
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赠答甚多,以铿锵蕴藉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
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宪宗元和九年(814)杨汉公荐,登进士第,官协律郎
敬宗宝历中为浙西节度判官
永乐福州从事
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湖南观察使李翱从事
韦夏卿之女流落潭州为舞妓,殷尧藩赋诗相赠,李翱得知,即日择士嫁之,一时传为美谈。
九年同州刺史刘禹锡参佐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五一。
白居易雍陶许浑相唱和。
张为诗人主客》列广大教化主及门之一。
胡震亨称其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鹳鹊楼》一律,独茂硕而婉,不愧初唐遗则”(《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混入、明人之作甚多。
唐诗汇评
殷尧藩,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士不第。
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
福州从事,入为侍御史
宝历中永乐
大和七八年间,为湖南观察使李翱幕僚
后不知所终。
尧蕃工诗,与姚合贾岛沈亚之鲍溶马戴许浑雍陶、无可等为诗友。
白居易称赏其诗,曹和其《忆江南》三十首。
有《殷尧藩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诗,馀亦有可断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舞柘枝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韦,故苏州刺史韦夏卿女,名不详。
文宗大和七年(833)李翱潭州刺史,此女时流落长沙,于席上舞柘枝。
李翱知之,乃择士人嫁之。
事见《云溪友议》卷上《舞娥异》。
全唐诗》收舞柘枝女诗1首,实为舒元舆所作。
卢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李翱婿。
敬宗宝历二年进士第
后累佐节度使幕。
宣宗大中九年,为西川节度从事
节度使白敏中之命,撰《成都记》五卷,历记成都风俗物产及古今逸事。
官至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李翱婿。
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第,累佐节度使幕。
宣宗时白敏中节度西川,辟为从事,后终于刺史任。
大中中于兴宗绵州刺史,赋诗寄朝中知友,亦有诗酬和。
大中九年(855),奉白敏中之命,撰《成都记》五卷,今已佚。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八、《旧唐书·卢携》、《新唐书·艺文志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唐诗纪事》卷五三。
全唐诗》存诗1首。
卢携唐 ?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1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升
宣宗大中九年进士,授集贤校理,出佐使府
懿宗咸通中,为右拾遗殿中侍御史,累迁郑州刺史,入为谏议大夫
僖宗乾符元年,迁翰林学士
四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郑畋同为李翱甥,同居相位,然所议多驳。
因对镇压黄巢起义军意见不一,投砚于地,遂两罢之。
僖宗复召辅政,内倚田令孜,外以高骈为援,朝廷大政在握。
黄巢潼关罢相,为太子宾客,是夜服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