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法钦唐 714 — 79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
家世业儒。
母管。
梦。
折莲华系之衣带。
觉而有孕。
及生性温雅。
与详儿戏。
辄为佛事。
长从校横。
不勤师傅。
年二十八。
将趋试京师
道由丹徒
素禅师于鹤林。
谓之曰。
子能从吾游乎。
即躬为剃落。
顾语其徒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
既受具。
遂将南询。
以博其趣向。
祈教诫于
曰。
乘流而行。
遇径即止。
至临安有山焉。
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
因次言。
禅坐石上不他往。
一日有老翁。
拜于前曰。
我龙也。
渊居此山久矣。
自师之来。
天人拥卫。
威德炽盛。
吾宫殿眷属。
皆不能安。
师诚有意教化者。
愿舍为道场。
语具别录。
临海吴贞。
又以别屿归之。
自尔来学之士众矣。
大历三年二月
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
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
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
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
尽朕归向。
不违力。
应物现形。
今遣内侍黄凤。
宣旨特到诏迎。
速副朕心。
春暄。
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
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
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听其随侍。
上见之郑重。
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叹曰。
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诏赐号国一
当是时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既还山。
贞元五年
玺书宣劳。
所赐尤丰缛。
六年州牧龙兴之净院。
请下山。
以便省候。
八年示微疾。
说法而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谥大觉
子实相常觉等。
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
刺史王颜撰碑文。
慧崇者。
亦其手弟子也。
事具别传。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闻悟识本心。
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弟子崇惠禅师
大禄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
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刘晏唐 715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80 【介绍】: 曹州南华人字士安
玄宗天宝中夏县温县
肃宗时度支郎中、陇、华三州刺史河南尹
上元元年户部侍郎、充度支等使。
代宗广德元年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罢相,仍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调使及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
大历初,与第五琦分领天下财赋。
曾征发民工,疏浚汴水,用分段转运法,岁运江淮粮数十万石至关中
整顿盐税,行平准法,一改安史乱后的紊乱财政。
选贤才,制法令,理财二十年。
德宗立,为杨炎构陷死。
字士安
曹州南华人
七岁举神童。
秘书省正字
贤良方正
累官户部侍郎
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
宝应二年吏部尚书平章事
罢为太子宾客
俄兼御史大夫
第五琦分领天下金谷。
军国之用。
皆仰于
大历十三年尚书左仆射
德宗立
杨炎诬搆其罪。
忠州刺史
寻赐死。
年六十五。
贞元五年
帝悟其冤。
追赠郑州刺史
司徒
萧颖士盛唐 717 — 768
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
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
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
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
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
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
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
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
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
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
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
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
后人辑有《萧茂挺文》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贺兰进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进士及第,历仕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主客员外郎
天宝中,始以尚书郎超拜名郡,进明遂任信安郡太守
安史乱起,徙为北海太守,后率兵至平原,与颜真卿合师抗安史军。
肃宗至德二载(757)因谗毁房琯,符肃宗意,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
安史乱军围睢阳,进明拥兵观望,张巡南霁云乞师,进明不肯出兵。
乾元二年(759)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李华衢州刺史厅壁记》、《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二。
进明善诗能文,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7首,评曰:“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合阮公。
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
”《全唐诗》存诗7首。
唐诗汇评
贺兰进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开元十六年(728)进士第,累官主客员外郎
天宝末,任信安太守
安史乱起,徙北海太守,赴肃宗灵武行在,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临淮
安史叛军围睢阳张巡南霁云突围至临淮求救,进明不肯出兵,致睢阳陷落。
后坐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不知所终。
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释抱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性高洁。
有志行。
京师
丞相第五琦善。
每夜坐室中。
辄屏左右。
撤镫烛。
寂然达旦。
人莫知其所为也。
或窥之。
见云气华彩。
口出。
默若有所忆诵者。
且尝谓沙门大光曰。
凡诵佛经。
必使其声高放清越。
则诸天鬼神倾听。
以降福祐。
此不易之道也。
及终方大暑
而尸久停驻。
不小萎变。
哭甚哀。
因以香乳灌口中。
随有光自口出。
磅礴四照。
益以为异。
时年九十许。
释抱玉者。
行业高奇人事罕接。
每言来事如目击焉。
释子大光
而诲之曰。
汝诵经宜高揭法音彻诸天倾听。
必得神人辅翼。
后皆符其记莂。
京邑归信千计。
每夕独处一室阖扉撤烛。
尝有僧于门隙间窥其所以。
口中出庆云。
华彩可爱。
后年可九十许而终。
终时方大暑而尸无萎败。
宰臣第五琦相善。
及终临丧颇哀。
以香乳灌其口。
随有祥光自口而出。
晃然四照。
愈奇之。
乾元二年十月忠州刺史
宝应初入为太子宾客
京尹玉皆预言。
荣贵轗𨎺相半。
皆如其言。
刻意归信焉。
第五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畏安人
第五琦子。
以孝著。
台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