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宁贲中唐 754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28 【介绍】: 唐僧。
亳州蒙城人俗姓李
幼信佛。
长往洪州,谒马祖道一,誉为大乘法器,遂具戒,为入室弟子。
数年后欲往天台,途中卜居于越州吕后山,历万余日不下岭,僧俗从者日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李氏
其先陇西人
今占籍于亳之蒙城县
贲生不待教。
而心合菩提。
既见马祖于洪。
祖即以大乘法器许之。
俾落发受戒。
入室为弟子。
久之辞往天台
至越之吕后山。
爱其崄僻曰。
是非诸佛应真住处耶。
何必天台
于是结茅而止。
未几村豪里宿。
睹貌善。
闻言起敬。
醍醐一味。
有疾皆瘳。
加以寇攘静谧。
犷鸷扰驯。
兹诚所谓佛德力也。
先是所居隘陋。
兼无殿堂。
方议经营。
而输材售巧。
工佣檀信毕集。
而遽落成。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或闻道场内。
有鞞鼓丝竹声。
二鼓
泊然而化。
寿七十五。
腊四十一。
五年九月
弟子举舆以茶毗之。
塔舍利于道场之巽山
稿遗教也。
释宁贲
姓李氏
陇西人也。
家于亳州蒙城
幼奉释尊而不言乎簪组之绪。
无得称其代讳焉。
贲所吐论皆以觉了不取诸相。
心通定慧而尽虚空。
无以边中可测。
无以文字求我。
因往洪州道一祖师。
见而奇之语而异之。
大乘法器得其人矣。
遂乃具戒作入室弟子。
师资数岁道议殊伦。
欲往天台
至越吕后山岑廖曰。
即是诸佛住处。
何必天台也。
菩提直干挺秀七尺。
村豪里宿睹其异状归依瞻仰。
老幼争先同味醍醐。
疾病皆愈。
是时多有行路𦃓戾欲暴僧徒
乃引之而前。
威之而退。
惊骇仪貌礼足归依。
调御山林魔邪慑伏。
不下岩岭近万馀辰。
德远道高僧徒弥众。
先时居处隘陋兼无殿堂。
众议经营任人资福。
远村穷墅亦竞助缘。
土石木工程材售巧。
约山横栋临涧飞檐。
斤师斧子鸟立猿袅。
揆景促力。
星再回天殿堂成矣。
佛像列矣。
精耀俯仰照山姹云。
人天不殊别开佛土。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远闻道场之内有鼓鞞丝竹之声。
是夜二更恬然化灭。
生形七十五。
炎腊四十一。
是月权殡于园礼也。
斋祭殊品哀号震山。
惨树色于禅枝。
咽水声于石穴。
物尚知感人情可量。
大和五年九月茶毗。
建塔于道场巽山禀先意也。
僧文质唐 778 — 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61 【介绍】: 唐僧。
衢州须江人俗姓祝
年十五,随叔僧唯宽入内道场,诵《法华》、《华严》等经。
年二十三,受戒。
历四十年,精通诸大经论。
诸暨法乐寺授徒。
武宗会昌间,往永嘉,隐于乐成县芙蓉山
宣宗大中初,出住温州开元寺
晚住越州吕后山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祝氏
衢之须江人
大德惟宽
其季父也。
名重当时。
幼从出家。
被诏。
长安大兴善寺
复请授菩萨戒于内道场。
皆在焉。
年十五。
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
二十三。
受具。
七日能覆习戒本。
更二夏。
讲四分律。
年二十七。
讲俱舍论。
如是四十年。
而大经大论。
通畅者多矣。
后问心法于大悲禹迹二禅师
乃归领徒于诸暨法乐寺
虎伏座下。
若听所说者。
质为摩顶。
使毋噬生物。
虎妥尾去。
会昌诏沙汰。
永嘉乐清县芙蓉山
太中初。
太守韦公。
屡致召命。
固辞。
于是强舁之入城府。
开元寺积岁月。
所得檀施。
悉以造佛殿讲堂房庑等宇。
而像设之严饰。
藏教之完治。
皆其费。
俄而会稽廉使贰沈公。
吕后山院迎之。
以归。
院盖宁贲禅师旧化地。
至。
惟寓一榻于草庵而已。
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
告别于众。
十五日
端坐而化。
寿八十四。
腊六十二。
窆全身于灵谷。
塔既建。
越州刺史段成式
叙其行实。
释文质
俗姓祝氏
尚丘之远孙。
衢州须江人也。
叔氏为僧号唯宽。
学通多本经论。
宽被诏入长安大兴善寺
重诏入内道场。
兼请受菩萨戒。
随宽入内。
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
二十三受具。
七日诵周戒本。
二夏便讲四分律。
二十七讲通俱舍。
四十年中精晓诸大经论。
后约束大悲禹迹二禅师参问心要。
既博达矣。
诸暨法乐寺领徒。
时有虎来听法。
摩其顶而去。
后往永嘉会昌之搜简乃隐乐成县芙蓉山
胎息而已。
大中重兴。
太守韦君累请不来。
强置于榻舁出州开元寺居。
檀施骈貤回造大佛殿并讲堂房廊形像。
并写藏教无不备焉。
越州廉使沈贰卿命住吕后山院。
宁贲禅师旧化之地也。
唯居草庵而止。
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众言别。
十五日端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腊六十二。
窆于云谷建塔。
越州刺史段式为行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