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蔡梦弼”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不受,旋改右卫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