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诸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季。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馀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江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道积隋末唐初 568 — 636年9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河东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师
乃为剃落。
而遁迹双岩
以求其志。
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
影不出山者。
三阅寒暑。
既而叹曰。
幽證固难。
圣教须究。
开皇十三年
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禀涅槃。
十八年
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十地论。
又依辨才智凝法师
习摄大乘论。
仁寿三年
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沙门法棱所。
四年七月
杨谅反。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乡里。
弘阐涅槃摄论诸部。
齿邻知命。
则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极。
心法之要也。
故德资皂白。
道洽朱蓝。
然于尼众。
独不引顾。
每谓其徒曰。
女诚戒垢。
圣典所诃。
佛度出家。
减损正法。
闻名尚尔污心。
面对岂云无染。
且教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
请遵其度。
则其洁己高蹈之风。
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
当隋之初。
普救寺
创营百尺弥勒大像。
始举事。
澄遽告逝。
耆艾请继之。
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
道俗相与庆贺。
既受请。
夜梦。
崖旁二师子。
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不绝。
寤而念曰。
师子以表法流无畏。
明珠以表财施无穷。
吾事其成乎。
即命图其梦。
张之像前。
寺处蒲坂之阳。
尤为一方形胜。
像又殊特。
诚古今天下之伟观。
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谓勤矣。
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馈香致敬。
赠衣求法。
隋之季。
河东通守尧君素
沙门守城。
以禦外敌。
令曰。
敢谏者斩。
奋曰。
吾辈抗迹尘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
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虽死无畏。
弟恐无益而徒死尔。
且昔者汉高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魏国治。
今道人务德义。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几矣。
而尊重之礼。
不见得于公。
顾将拘系。
从军役。
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
而识者有以窥公也。
公其图之。
君素心气之壮。
释不问。
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贞观十年九月十日
终于所住。
将终。
曾无所苦。
告门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门人曰。
师才六十九耳。
诚能七十五。
则犹有六年在。
何遽辞耶。
曰。
死生数也。
数岂实法哉。
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隶籍之时。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计之。
则吾寿当尽。
三日果卒。
释慧璿隋末唐初 571 — 649年七月十四日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州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
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于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
会乱入城。
卢总管等请在官舍讲华严经。
僧徒拥聚千五百人。
既属贼围各怀翘敬。
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运斯泰又住龙泉
三论大经镇常弘阐。
兼达庄老史子谈笑动人。
公私荣达参问繁结。
纪诸王互临襄部。
躬申敬奉坐镇如初。
王出门顾曰。
迎送不行。
佛法之望也。
由此声誉又逸汉南
贞观二十三年
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
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
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以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
立性虚静不言人非。
宾客相投欣若朋友。
面常含笑慈育在怀。
涉猎玄儒通冠文釆。
襄荆士素咸倾仰之。
闻其长往无不堕泪。
初住光福寺
居山顶引汲为劳。
将移他寺夜见神人。
身长一丈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自止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
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
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亡龙泉渐便乾竭。
据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川。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居山顶。
以引汲为劳将移他寺。
夜见神人身长一丈。
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
法师须水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
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
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止龙泉渐便乾竭。
贞观二十三年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
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
豆卢宽初唐 ? — 6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0 【介绍】: 京兆万年人
豆卢通子。
隋炀帝大业末梁泉
高祖关中,宽与郡守萧瑀率豪姓归附,累授殿中监
太宗贞观中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封芮国公
卒谥定
敬播初唐 ? — 6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 【介绍】: 蒲州河东人
贞观初,举进士
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迁著作佐郎,兼修国史
又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与许敬宗高祖太宗《实录》。
高宗永徽初,拜著作郎,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
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又续撰《太宗实录》。
后坐事出为越州长史,徙安州,卒。
于季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齐郡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高宗咸亨中进士第
历任侍御史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预修《三教珠英》。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
季子诗颇有气概。
其《咏汉高祖》为后人所推崇。
全唐诗》存诗7首。
僧巨岷五代 857 — 949
释巨岷
姓任氏
西河人也。
父游于艺而贲丘园。
母王氏戒受八关心归三宝。
从妊也更好善缘。
复求福利而生令子。
及生年甫七岁志气敦笃。
暂见佛像注仰欣然。
父母知有宿因。
或携入寺意欲忘归。
至本郡净心院见宣远论师
志恋其房泣求摄受。
二亲知不能阻其愿。
咸皆可之。
年十岁诵终法华维摩二经。
日持十卷更无间隔。
如执琉璃之器。
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
迨圆满足便习尸罗。
克通开制之科。
恒照欣戚之鉴。
自尔大乘理趣经论精穷得其师门。
则并部永和三学也。
俾夜作昼。
窗案是临不暇诸他。
除研习义章六事二因也。
于大般涅槃经兼因明论。
末年逾切。
又传输金论尽屏馀缘。
各讲十遍。
仍求辅亮博览群书。
得义最精。
又扬具美。
寻禀纶言住城内天王院
与弟子俱供亿不亏传持无替。
乾祐元年汉祖以龙潜晋土之日。
便仰名。
特降庭臣赐紫衣号圆智大师
续有诏宣住崇福寺讲堂院。
仍充管内僧正
经年而变法于晋。
检策僧徒如风偃草。
至乾祐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
于时四众含悲一城恋德。
俗龄九十三。
法腊五十四。
乃遵西域茶毗礼。
多投香水。
或执幡花。
黑白之众盈郊。
黯䨴之云蔽日。
未容火灭。
皆捧宝瓶待盛梁之形。
同见熏修之体。
时得舍利者随自因缘。
或多或小。
别得遗骨具表奏闻。
汉主敕葬于西山天龙寺
凡事官供。
石塔敕谥号曰达识焉
李鏻五代 860 — 947
宗室子。
进士不第。
常山赵王镕辟为从事
后唐同光初宗正卿工部侍郎
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
召入为太子宾客
兵部户部侍郎工部户部尚书
兵部尚书
晋天福中太子少保
开运中太子太保
汉祖即位。
授守司徒
卒年八十八。
太傅
僧恒超五代 877 — 949
释恒起。
姓冯氏
范阳人也。
祖父不仕。
世修儒道。
而家富巨万。
生而聪慧。
居童稚群不贪戏弄。
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风骚。
辞调新奇播流人口。
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
乃叹曰。
人生富贵喻等幻泡。
唯有真乘可登运载。
遂投驻跸寺出俗。
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
而属师亡。
亦遵释氏丧仪。
守礼无怠。
孝悌之名燕人所美。
梁乾化三年五台山受木叉戒。
由是陟遐自迩。
切问近思。
俄徵伐木之章。
且狎或人之友。
结契远求名匠。
阻两河间
兵未罢路不通。
南则梁祖。
北则庄宗
抗衡于轻重之前。
逐鹿在存亡之际。
当是时也。
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
学大小乘经律论。
计七本讲通思于雍洛。
梁宋名师杳然隔绝。
虽然巡历非远宏畅殊精。
瓶满见知翼飞名字。
是故并部息尘中山贞辩夫二人者。
言行俱臻證修有位。
一见叹曰。
义龙之头角悉完备矣。
待飞奋而为霖雨焉。
其为硕德题目多此类也。
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
曰。
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
遂止开元伽蓝东北隅
置院讲诸经论。
二十馀年宣导。
各三十馀遍。
节操高迈举措舒徐。
缁素见之无不怯惧。
声无叱咤语不夸奢。
自然而然。
且非威势凌𨏦之所得也。
前后州牧往来使臣
向誉钦风修名执刺。
相礼重者止令童子。
辞以讲贯罕曾接对。
初有所慊终伏其高。
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
造其门以诘难。
诸公一睹容傍听议论。
参乎子史證以教宗。
或问因明。
答以诗一首。
辞新理妙皆悉叹降。
郡守李君素重高风。
欲飞章举赐紫衣。
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
虚著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
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
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
一棹五湖清。
李君令人劝勉愿结因缘。
确乎不拔。
且曰。
而其复尔则吾在卢龙塞外矣。
郡将闻而止。
相国瀛王凭道闻其名知是乡关宗人
先遗其书。
序以归向之意。
曰。
贫道闲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
本期弥勒知名。
不谓浪传于宰衡之耳也。
于吾何益。
门人敦喻。
不得已而答书。
具陈出家之人岂得以虚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郑重。
表闻汉祖
遂就赐紫衣。
自此忽忽不乐。
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
数辰而终于本院。
院众咸闻天乐沸空。
乃升兜率之明證也。
春秋七十三。
僧腊三十五。
门人洞徵与学徒百馀人持心丧。
倾城士庶僧尼会送城外。
具茶毗礼收舍利二百馀颗。
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
起塔以葬之。
瀛王未知。
别奏赐师号曰德正
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冯道五代 882 — 954
字可道
瀛州景城人
天祐中刘守光幽州
历晋王从事
后唐同光中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明宗
累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始平郡公
末帝嗣位。
出为同州节度使
司空
晋灭唐。
又事晋。
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司徒兼侍中
鲁国公
少帝朝加太尉
燕国公
罢为匡国节度使
徙镇威胜
契丹灭晋。
又事契丹
太傅
汉祖立。
又归汉。
以太师奉朝请
周灭汉。
又事
广顺初拜太师中书令
显德元年卒。
年七十三。
尚书令
追封瀛王
谥文懿
高行周五代 885 — 952
行周字尚质
幽州人
后唐庄宗灭梁。
以功领端州刺史
同光末出守绛州
天成中颍州团练使
长兴初振武军节度使
历镇彰武昭义
晋祖时加同平章事
西京留守
镇天雄。
徙镇归德
出帝时加兼侍中
汉祖入立。
加守太傅中书令
李守贞天平节度使
邺都留守
加守太尉
封临清王
乾祐中加守太师
进封邺王
周祖入立。
改封齐王
广顺二年卒。
尚书令
追封秦王
谥武懿
侯益宋初 886 — 965
汾州平遥人
唐光化中李克用麾下。
天成中累授费州刺史
应顺初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晋初领光州防禦使
河阳三城节度
邺都行营都虞候
移镇潞州
天福四年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五年徙镇泰州
充西面都部署
河中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
凤翔节度
汉祖即位。
加兼侍中
乾祐中开封尹
中书令
封鲁国公
周广顺初封楚国公
太子太师
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致仕。
乾德三年卒。
王周五代 ? — 948
魏州人
后唐明宗
以战功拜刺史
晋天福中贝州泾州节度使
武胜保义义武成德四镇。
杜重威契丹
欲自引决。
家人迫以出降。
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汉祖入立。
镇武宁。
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卒。
中书令
李守贞五代 ? — 949
守贞
河阳人
晋天福中累迁宣徽使
少帝即位
滑州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改侍卫都虞侯
开运元年兖州节度使
同平章事
二年
契丹南下。
以为北面行营都监
还为侍卫副都指挥使。
移镇宋州
高行周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移镇郓州
契丹寇边。
以为北面行营都部署
军败降契丹
司徒依前郓州节度使
契丹
寻归本镇。
汉祖入立。
太保
封鲁国公
移镇河中。
乾祐二年以叛诛。
刘皞五代 892 — 952
字克明
晋相煦之弟。
后唐明宗朝累迁水部员外郎史馆修撰
长兴末
赵凤邢台
表为节度判官
清泰初入为起居郎
累擢太府卿
汉祖入立。
宗正卿
周初改卫尉卿
广顺二年奉使高丽
卒于郓州
年六十一。
张昭五代至宋初 894 — 972
全粤诗·卷一九
张昭(八九四 — 九七二)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字潜夫
原籍濮州范县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尤好纂述。
五代间历仕后唐、后晋、南汉、后周四朝,官至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
宋太祖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有《嘉善集》,已佚。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诗二首。
全宋文·卷九
张昭(八九四——九七二)字潜夫本名昭远,避五代汉祖刘知远讳,止称
世居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
祖楚平,寿张
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生徒,时称逍遥先生
历仕后唐,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道之说,藏书数万卷。
尤好纂述,自后唐至宋初专笔削典章之任。
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字潜夫
本名昭远
汉祖讳止称
后唐
累迁礼部侍郎
尚书右丞
汉初为吏部侍郎
乾祐二年检校礼部尚书
周广顺初户部尚书
显德元年兵部
恭帝即位
封舒国公
开宝五年卒。
苏禹圭五代 895 — 956
禹圭字元锡
高密人
以五经中第。
辽州
历青郓从事
转潞并管记
检校户部郎中
汉祖镇并门。
奏为兼判。
及即位。
中书侍郎平章事刑部尚书
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少主时转左仆射
入周守司空
世宗嗣位。
封莒国公
显德三年卒。
年六十二。
赵上交后唐至宋初 895 — 961
远字上交
范阳人
汉祖讳以字行。
后唐
历泾秦二镇节度判官
晋初召为左司郎中
累迁刑部侍郎
户部侍郎
御史中丞
契丹入汴。
明宗幼子许王从益为帝。
以远为右丞相
汉祖即位。
检校礼部尚书太仆卿
秘书监
周广顺初礼部侍郎
户部
太子詹事
显德初宾客
二年吏部侍郎
寻免官。
建隆二年卒。
赵熙五代
字绩巨
宰相齐国公光逢从子。
起家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唐天成中累迁南省正郎
晋天福中秘书少监
右谏议大夫
十二年
汉祖太原
晋州乱军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