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慧昭初唐 526年五月 — ?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元和十一年
武陵开元寺
时有陈广者。
方以孝廉调官此郡。
见之。
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
心以为素不相识。
而讶见之晚。
岂无所谓哉。
因请其说。
曰。
讵容仓卒。
他日当为子索言之。
一夕广诣宿。
遂对床倾倒所蕴。
曰我刘氏子。
孝文帝玄孙也。
曾祖鄱阳休业
祖士弘。
并详史传。
先人以文学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仕至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五月
年三十。
筮仕陈宣帝
时旋弃去。
沈彦文游。
长沙王叔坚
始兴王叔陵
皆致宾客
张声势。
趋附权宠。
吾偕彦文
处长沙门下。
始兴之诛。
吾辈亦从而逝矣。
橡栗以供。
旦暮短褐。
以禦寒暑。
匿深林穷谷。
乐天命。
未几。
而一老沙门过之曰。
二君骨相皆奇。
然刘君尤寿。
彦文再拜。
愿得所饵药。
僧笑竟别。
且告吾曰。
世俗务名利。
徒劳苦耳。
愿复奚所成就哉。
吾念独释氏之道。
其庶几。
君尚勉旃。
吾于是奉命。
罔敢或坠。
十五年
陈亡。
故后主诸王长安
吾遂率彦文乞丐。
西上谒吊长沙
瓜州宿。
晋昌互羌塞。
数年长沙殂。
又数年彦文亡。
吾始依会稽之佛寺。
而落发焉。
则又去彦文之亡。
已二十年。
而吾固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
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唐受禅。
偶𢹂一僧。
再游京师
武德六年
天下混一。
僭叛举戡定。
吾获遍历河洛江淮三蜀五岭之胜。
所历辄徘徊久之。
以尽其趣。
逮今兹则二百九十年矣。
然吾身虽艰难验岨所备尝。
而未始一日有负薪之忧。
元贞之季。
挂锡是寺。
夜梦长沙谓吾曰。
后十年
我六世孙广
当与子相见。
子其幸教之。
寤而记其梦于书筴间。
去年已盈其数。
而询之往来者。
则君犹未至也。
每怅然。
以梦语之谬。
岂意识君于今日哉。
且君颧耏眉目。
切肖长沙
是宜发吾何来晚之叹也。
因出书策示其记处。
悲帵涕泣数行下。
广拜愿即为弟子。
奉杖屦。
昭曰。
第图之未可也。
明日当再来。
广明日诣昭。
则昭遁矣。
大和初
广巴州
道遇昭于山南逆旅。
广夜拜灯下。
逝从游。
无他志。
昭许之。
蚤作而昭逸。
广徒太息而已。
释慧昭
未详何许人。
其为僧也。
性僻而高。
恒修禅定。
貌颇衰羸。
好言人之休戚。
而皆必中。
与人交言且不驯狎。
闭关自处左右无侍童。
每日乞食。
里人有八十馀者云。
居此六十馀年。
其容貌无异于少时昔日也。
但不知其甲子。
元和中有陈广者。
孝廉调为武陵官
而酷好浮图氏。
一日因诣寺尽访诸僧。
见广且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自揣。
平生不识此僧。
何言来晚。
乃曰未尝与师游。
何责迟暮。
曰。
此非仓卒可言。
当为子一夕静话方尽此意。
广甚惊异。
后时诣宿。
因请其事。
曰。
我刘氏子。
孝文帝之玄孙也曾祖鄱阳休业祖士弘。
并详于史氏。
先人文学自负。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子良招集贤俊文学之士。
而先人预焉。
后仕齐梁之间为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
年三十方仕于陈。
至宣帝时为卑官。
不为人知。
徒与沈彦文为诗酒之交。
长沙王叔坚始兴王叔陵
多聚宾客大为声势。
各恃权宠有不平心。
吾与彦文俱在长沙之门下。
叔陵被诛。
吾惧不免。
因皆销声。
匿迹于林谷。
拾橡栗而食。
掬溪涧而饮。
衣一短褐虽寒暑不易。
以待所忧之所定。
无何有一老沙门至吾所居曰。
子骨法甚奇当无疾耳。
彦文再拜请其药曰。
子无刘君之寿奈何。
虽服吾药亦无所补遂。
别将去。
复谓我曰。
尘俗以名利相胜。
竟何有哉。
唯释氏可以舍此矣。
恭纳其言。
自是不知人事。
凡十五年。
又与彦文俱至建业
时陈氏已亡宫阙尽毁。
台城牢落荆榛蔽路。
景阳并塞结绮基颓。
文物衣冠荡然而尽。
故老相遇相携而泣。
且曰。
一人无良已至于是。
隋氏所灭良可悲乎。
又闻后主及诸王皆入长安
乃率沈挈一囊。
乞食于路以至关中
长沙王之故客也。
恩遇甚厚。
闻其迁往瓜州
则径往就谒。
长沙王长于绮纨而早贵盛。
虽流放之际尚不事生业。
时方与沈妃酣饮。
吾与沈再拜于前。
长沙悲恸久之。
沥泣而起乃谓吾曰。
一日家国沦亡骨肉播迁。
岂非天乎。
吾自此且留晋昌氐羌之塞数年。
长沙殂又数年彦文亡。
吾因剔䰂为僧。
遁迹会稽山佛寺。
凡二十年。
时已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因与一僧同至长安
唐高祖已有天下。
建号武德
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岭无不住焉。
殆今二百九十年矣。
虽烈寒酷热未尝有微恙。
贞元末于此寺梦一丈夫。
衣冠甚盛。
熟视乃长沙也。
吾迎延坐话旧。
伤感如平生时。
而谓吾曰。
后十年我之六世孙广当官于此郡。
师其念之。
乃问之曰。
王今何为。
曰冥官极尊。
既而又泣曰。
师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
吾梦觉因纪君之名于经笥中。
至去岁凡十年
乃以君之名氏访于郡人。
尚怪君之未至。
昨因乞食里中。
遇邑吏访之。
果得焉及君之来。
又依然长沙之貌也。
然自梦及今十一年矣。
故讶君之晚也。
已而悲惋泣下数行。
因出经笥示之。
广再拜愿执屦锡为弟子。
昭曰。
君且去。
翌日当再来。
广受教而还。
明日至其居。
昭已遁去莫知其适时。
元和十一年也。
至大和初广巴州
山南道路逢昭。
惊喜再拜曰。
愿弃官请从师为物外之游。
昭亦许之。
其夕偕舍于逆旅。
至天将曙。
广早起而省昭已去矣。
广茫然若有所丧。
神情沮败。
自是尽不知所往也。
然则昭自梁普通七年生。
于时岁在丙午
下至唐元和十年乙未
凡二百九十年。
则与昭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
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
前不可测后未可涯。
与夫宾头罗睺尊者一贯。
胡不念恩地之裔孙邪。
通曰。
神仙隔一尘。
犹未可与之游。
广是具缚凡夫。
为度世上士
飞鸢与渊鱼踪迹相远。
此何怪欤。
唐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唐暄
排行七
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人。
玄宗开元间,娶张恭女为妻。
开元十八年(730),因事入,梦其妻隔花泣而窥井,归而妻已卒。
数年后,云与其妻冥会。
有《唐晅手记》记其事。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三二引《通幽记》。
全唐诗》存诗3首。
又其妻张氏冥中答夫诗2首,当为唐晅代作,《全唐诗》作鬼诗。
释惟瑛
僧惟瑛
未详何许人。
善声色兼知术数。
士人陆宾虞举进士
在京与之往来。
惟瑛每言小事无不必验。
至宝历二年春宾虞欲罢举归
惟瑛以行计。
留止一宿。
明旦谓宾虞曰。
君来岁成名不必归矣。
但取京兆荐送必在高等。
宾虞曰。
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
今岁之事尤觉甚难。
曰。
不然。
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荐送。
他处不可也。
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则殊等与及第必矣。
宾虞乃书于晋昌里之牗。
日省之。
数月后因于靖恭北门。
候一郎官
适遇朝客。
遂回憩于从孙闻礼之舍。
既入闻礼喜迎曰。
向有人惠双鲤鱼。
方欲候翁而烹之。
宾虞素嗜鱼。
但令作羹。
至者辄尽。
后日因视牗间所书字则七月六日也。
遽命驾诣惟瑛
且绐之曰。
将游蒲关故以访别。
笑曰。
水族已食矣。
游蒲关何为。
宾虞深信之。
因取荐京兆府
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试毕。
又访惟瑛
曰。
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
当在十五人之外。
状元姓李名合曳脚。
时有广文生朱俅者。
时议当及第。
监司所送名未登科。
宾虞因问。
其非姓朱乎。
曰。
三十三人无姓朱者。
时正月二十四日
宾虞言于从符。
符与石贺书壁。
后月馀放榜。
状头李合
宾虞名在十六。
即三十人也。
惟瑛又谓宾虞曰。
君成名后当食禄于吴越之分。
有一事甚速疾。
宾虞后从事于越。
半年而暴终。
赵莹五代 885 — 951
字元辉
华州华阴人
梁龙德中进士
康延孝从事
后唐明宗时
晋祖为保义节度使
节度判官
及即位。
累迁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
少帝嗣位。
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
出为晋昌节度使
移镇华州
入为开封尹
开运末知政事
契丹灭晋。
少帝北迁。
卒于幽州
桑维翰五代 898 — 9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47 【介绍】: 五代时河南洛阳人字国侨
后唐庄宗同光间进士
初为石敬瑭河阳节度掌书记
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结契丹,反后唐,多出其谋。
后晋,历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晋昌节度使
出帝时弘文馆大学士
权势极盛。
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京师,为张彦泽所杀。
维翰字国侨
洛阳人
后唐同光中进士
晋祖建号。
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福四年出为相州节度使
岁馀徙镇泰宁
七年徙镇晋昌
少帝嗣位。
徵拜侍中中书令
封魏国公
寻罢为开封府
少帝将降契丹
张彦泽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