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僧法天宋初 ? — 1001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
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
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
太祖建六年八月,召见赐紫
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
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六纸馀,《佛说七佛》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四纸半,《妙法圣念处》八卷,《佛说分别缘生》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七纸弱,《六道伽陀》五纸。
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
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
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已,改其名曰法贤
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
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真宗为之制序。
今大藏载法贤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
咸平四年五月示寂。
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释本如北宋 981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1 【介绍】: 僧。
明州人俗姓林
师事法智大师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居三十年。
仁宗庆历二年赐号神照大师
白莲社,集道俗数千人念佛。
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
有《仁王忏法》、《普贤行法经疏》。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
师事释知礼
祥符四年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赐号神照法师
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
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疏》。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
释齐玉北宋 ? — 1127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齐玉(?
——一一二七),号觉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
早年入佛门,屡参明师,住苕溪宝藏寺,每岁终大兴净业之社。
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
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
建炎元年卒,谥曰妙辨
著有《普贤行法经疏》等。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齐玉号觉慧
姓莫氏霅川人
家世显宦,独弃俗荣。
蚤亲释学,日记数千言。
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慧辨
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辞逊之,或问故答,曰:“诚不欲以五千之利,而丧一日之功。
慈辨得通相三关之旨,秘不授人。
齐玉屡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炉以授。
初出居苕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众薰修,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减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当度脱,以报重恩。
今若破戒坠陷,父母有知,岂不失望?
”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至损额失声者。
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继之者或不振,学徒谋曰:“得玉公乃兴。
郡守翁彦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辨
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彼虽不肖,诋为畜生,有玷三宝。
”自是三年,对佛悔过。
建炎元年秋,谓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宝塔现。
”慧曰:“流通《法华》之瑞證也。
曰:“所愿见阿弥陀佛耳。
”即集众念佛。
顷之,举首加敬曰:“佛已来接也。
”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谥“妙辨”,塔曰“慧寂”。
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祖源记》、《无量疏杂诸记》、《安般守尊法门》、《尊胜忏法》诸集。
释善荣南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
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
释善荣为同志相善。
凡所脩进,必偕
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亦为助。
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
一日,诣荣之室默坐,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
曰:“正所幸愿。
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
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
阇维舍利无算。
入寂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
”言毕,蜕然而化。
僧了宣南宋 ? — 1201
释了宣四明人
肄业于宝林。
因慕南湖之盛投之。
精究三观十乘之旨。
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
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
释善荣为同志相善。
凡所修进必偕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
亦为助。
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
从之念佛者众。
一日诣荣之室默坐。
故问之。
对曰。
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
与若净土重会也。
曰。
正所幸愿。
即集众告别。
命诵经念佛号。
端坐书偈曰。
性相忘情。
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
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时正炎暑。
停龛七日。
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
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
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
阇维舍利无算。
入寂三年。
忽取经像分施亲故。
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
令众同助念佛。
跏趺乃曰。
我为赴宣公之约。
言毕蜕然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
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
释善荣为同志相善。
凡所脩进,必偕
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亦为助。
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
一日,诣荣之室默坐,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
曰:“正所幸愿。
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
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
阇维舍利无算。
入寂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
”言毕,蜕然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