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安民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
讳安民
字密印
有异表。
声若洪钟。
心契圆悟之机。
圆悟举首众。
曰。
休誇四分罢楞严。
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
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
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
百花丛里现优昙。
初开讲于成都
雅称楞严独步。
因访友过昭觉。
适圆悟小参。
赵州南阳三唤侍者话云。
如人暗中书字。
字虽未成。
文彩已彰。
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闻疑之。
次日拟行。
踌躇未决。
其友谓曰。
君既匡徒领众。
文彩日彰。
倘有从上道理。
消不去处。
直与堂头和尚
坐而商略。
何不可耶。
顾而蕴结胸次。
无乃病乎。
唯唯。
遂告香入室。
圆悟徐举楞严。
徵其心之所在。
多呈义解。
悟笑曰。
座主他日入地狱。
莫怨老僧不道。
愕然折节。
胡跪求说前旨。
悟又笑曰。
文彩已彰。
俯首出。
而叹曰。
禅门委有长处。
叶公之龙不足贵也。
即散讲依栖焉。
一日白圆悟曰。
和尚休举话。
待某说看。
寻常拈椎竖拂。
岂不是经中道。
一切世界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下喝敲床时。
岂不是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悟唾之曰。
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
于此信入。
复请曰。
古帆未挂时如何。
悟曰。
庭前柏树子。
积滞顿豁。
踊跃趋出曰。
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
于是之美誉溢丛林。
佛鉴闻而笑曰。
何日吹到蒋山门下。
别有商量在。
后谒鉴。
鉴问曰。
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
曾向你说么。
对曰。
合取狗口。
鉴变色震声曰。
不是者个道理。
曰。
无人夺你盐袋。
叫作甚么。
鉴曰。
佛果若不为你说。
我为你说。
曰。
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
鉴呵呵大笑。
以殊礼延之。
遂开法保宁
建康缁素。
至华藏。
升座以篆钥委之。
座下各趋而去。
知中计。
叹曰。
三十年弄马骑。
今日却被驴子扑。
是时海内宗风大盛。
丛林最小者。
千指聚集。
独严持风裁榻。
无杂宾春㸑之役。
常躬为之。
至法鼓鸣时。
龙蛇竞势。
不禁也。
示众曰。
众卖花兮独卖
青青颜色不如红。
算来终不与时合。
归去来兮翠蔼中。
可笑古人恁么道。
大似逃峰赴壑。
避溺投火。
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
讨一个半个。
虽然如是。
山僧半个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
又从华藏退居。
故里之中峰。
乃以圆悟白拂。
付之宝印。
会圆悟归蜀。
遣印省之。
悟问曰。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印竖拳悟曰。
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
是从上诸圣用底。
印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
一众改观。
民公之望益重。
竟无疾。
终于本山。
阇维。
心舌不坏。
舍利无数。
细民穴地尺许。
皆得之尤。
光明莹洁焉。
释绍镫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绍镫姓陈氏古田人
生时异香满室,紫胞覆首。
幼不茹腥,七岁入塾,聪颖绝伦。
授以经书,如睹旧物。
十年,辞亲出家,礼潭州开福琎为师。
精通《法华》,试经得度。
受具之后,瓶锡游方。
当阳玉泉芳禅师法席,一见针芥相投,顿忘荃蹄。
及还乡里,深自蹈晦。
郡守向道,延主陀𡽹塔院,缁素归敬。
一日示疾,索浴更衣。
鸣钟集众,乃说颂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无贪。
临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
”俨然示寂,瞑目无声。
已踰两宵,偶闻钟音,忽然而苏。
自是身心澈莹,超然生死。
元丰中福州大旱。
太守孙公仰其灵迹,延之祷雨。
经筵既启,甘霖立沛。
孙公欣慕,迁居文殊。
尔后每逢旱魃,郡中官吏辄相祈求。
府主许公、察院王公、左司叶公皆先后致敬,恭请讽经。
灯一诣坛,诚心持咒,虽晴烘烈日,曾不崇朝,远视天色已,油然作云,俄而霈然。
三农沾足,人民忭舞,年复大有。
故自灯祷雨十数年间,甘泽所降,从不愆期。
遐迩钦企,视若神僧。
后移主圣泉,凡三坐道场,提撕后学,警策尤多。
上堂,僧问:“如何是圣泉境?
”灯曰:“目前无异草。
”曰:“如何是境中人?
”灯曰:“往来无挂碍。
”曰:“人境己承指,向上宗乘事若何?
”灯曰:“驴足未去,马足又来。
因言般若门中,纵说百千妙义,不增一豪。
直饶结舌亡锋,岂减少分。
若论玄之又玄,终非沙门
鸟道鱼踪,早伤涂辙。
何也?
盖为出此入彼,去者不至其方,来者不得其所。
举一明三,莫穷厥趣。
更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霄壤相望,去道转远。
正当与尔时,衲僧门下作何观感?
”良久乃曰:“昨夜三更月到窗。”
释道昌宋 1089 — 1171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
姓吴氏归安人
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
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
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
”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
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
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
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雪峰,大众以此衣授,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
叶公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
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
丞相汤公,慕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
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
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
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
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不得已,乃承命复出。
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语,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释道行南宋 1089 — 1151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
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董之。
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感佩其言。
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居荐福。
谓众曰。
佛眼老人
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迁乌巨。
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行公之谓耶。
释清源
禅师名清源
豫章新建邓氏子。
洪岩僧处信。
得度具戒。
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
颇见咨揖。
然疑未决。
晚依积翠南禅师
一日闻举洞山
初见云门因缘。
不觉失笑。
问。
何为而笑。
师曰。
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
自是容为侍者
阅七年咨参决择。
道眼高妙。
绝出人表。
丛林称之。
以比院。
守廓南公去世。
师开法西山惠严。
康清隐。
力法自将。
不与诸方斗铺席。
衲子以枯淡。
多望崖而去之。
坐是单丁。
住山十馀年。
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
与师定交为方外友。
至是迎归西山
未几洪帅命居大宁
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
坌集其室。
师说法简易。
期人于悟而后已。
尝示众曰。
寒风激水成冰。
杲日照冰成水。
冰水本自无情。
各各应时而至。
世间万物皆然。
不用强生拟议。
又曰。
先师初事栖贤寔。
泐潭澄历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云峰以见慈明。
一字无用
遂设三关语。
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
或问三关语。
学者每难透何也。
师曰。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三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自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寻以高年。
不任主事
退闲。
自号潜庵
诸刹争迎致供养。
且依以为重。
故居无定。
建炎三年八月五日
示寂于城阴之章江
住世九十有八。
安居七十八
方未寂时。
齿堕而复生。
发薙而燔之。
悉为舍利。
及是烬馀。
尤不胜数。
塔于惠严之东阿
师莫年德高望重。
以深诚勉人。
以善从之。
化者甚盛。
有僧执侍十有二年。
于道未有所契。
及将出世。
师曰。
汝侍吾徒费岁月。
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
其人遂嗣翠岩机焉。
其主法有体。
类如此。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庐山
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