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慧南北宋 1002 — 1069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使分座接纳矣。
昌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泉大道
同夏
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释元琏北宋
禅师元琏者。
闽人也。
得法于首山念禅师
汝州广慧寺
褊颅广颡。
瞻视凝远。
望见令人意消。
尝谓众曰。
我在先师会中。
见举篦子问省驴汉曰。
唤作篦子即触。
不唤作篦子即背。
作么生。
省近前掣得。
掷地上云。
是什么。
先师云瞎。
省从此悟入。
我道省驴汉。
悟即大杀悟。
要且未尽先师意旨。
遮个说话。
须是到此田地。
方相委悉。
情见未忘者。
岂免疑谤。
又见智门纲宗歌曰。
胡蜂不恋旧时窠。
猛将那肯家中死。
曰祚兄消许多气力作么。
我寻常说禅。
手中扇子。
举起便有风。
不举一点也无。
既称宗师。
却以实法与人。
好将一把火照看。
与么开口。
面皮厚多少。
岩头云。
若以实法与人。
土也消不得。
知么。
究取好。
莫面面相觑。
在此作么。
内翰秘书监知郡
杨亿大年问曰。
承云一切罪业。
皆因财宝所生。
劝人疏于财利。
况南阎众生。
以财为命。
邦国以财聚人。
教中有财法二施。
何得劝人疏财乎。
曰。
幡竿尖上铁笼头。
大年曰。
海坛马子似驴大。
曰。
楚鸡不是丹山凤
大年曰。
佛灭二千年。
比丘少惭愧。
大年尝书寄内翰李公维
叙师承本末。
其词曰。
病夫夙以顽憃。
获受奖顾。
预闻南宗之旨。
久陪上国之游。
动静咨询。
周旋策发。
俾其刳心之有诣。
墙面之无惭者。
诚出席间床下矣。
矧又故安公大师
每垂诱导。
自双林影灭。
只履西归。
中心浩然。
罔知所旨。
仍岁沈痼。
神虑迷恍。
殆及小间再辩方位。
又得云门谅公大士
见顾蒿蓬。
谅之旨趣。
正与安公同辙。
并自庐山归宗云居而来。
皆是法眼之流裔。
去年假守兹郡。
适会广慧禅伯
实嗣南院念。
念嗣风穴
风穴嗣先南院
南院兴化兴化
临济
临济黄檗
黄檗嗣先百丈海
马祖
马祖让和尚
曹溪之长嫡也。
斋中务简。
退食多暇。
或坐邀而至。
或命驾从之。
请叩无方。
蒙滞俱释。
半岁之后。
旷然弗疑。
如忘忽记。
如睡忽觉。
平昔碍膺之物。
嚗然自落。
积劫未明之事。
廓尔现前。
固亦决择之洞分。
应接之无蹇矣。
重念先德。
率多参寻。
雪峰九度上洞山
三度上投子。
遂嗣德山
临济得法于大愚
终承黄檗
云岩蒙道吾训诱。
乃为药山之子。
丹霞承马祖印可。
而作石头之裔。
在古多有。
于理无嫌。
病夫今继绍之缘。
实属于广慧
而提激之自。
良出于鳌峰也。
忻幸忻幸。
大年所叙。
详悉如此。
岂欲自著于禅林乎。
予恨其手编传灯录。
首山之嗣。
独载汾阳
而不录广慧机语。
何也。
赞曰。
广慧机缘语句。
虽不多见。
然尝一脔知鼎味。
大率如刀斫水不。
见痕缝。
真可谓作家宗师也。
平生说法。
如云雨。
暮年止得一杨大年
鲁国儒生。
何其少哉。
释绍隆宋 1077 — 1136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曰:“见。
曰:“头上安头。
闻,脱然契證。
曰:“见个什么?
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释绍隆南宋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
读之叹曰。
想口生液。
虽未得浇肠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
然后参圆悟
一日入室。
圆悟问曰。
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忽举拳曰。
还见么。
曰见。
曰。
头上安头。
闻脱然契證。
曰。
见个甚么。
对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首肯之俾掌藏钥。
有僧问于圆悟曰。
藏主其柔易若此。
乌能为哉。
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退老回蜀。
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丘
道大显著。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磨赞曰。
阖国人难挽。
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盲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
春至百花触处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
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
可谓知本矣。
能遵行而为赞。
又且发明其道。
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犹有臭气。
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
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
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
时称二甘露门
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