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宋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江景防,宋衢州常山人,字汉臣。五代时仕吴越为侍御史。时吴越赋税之额,加旧数倍,民皆困苦。钱俶归宋,景防当上图籍,恐宋按旧籍而定重税,遂沉图籍于河,自劾失亡状。太宗怒,谪沁水尉,遂屏居田里以卒。吴越得减税,实由景防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遁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遁曰。如火与火。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遁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遁曰。道者汝向后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齧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于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眷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但破百年之暗。靡营一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之哉。慎之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雍州人。俗姓刘。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历游诸方,自苏州往天台、四明诸山栖息。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瑰伟。至长也器度宏深。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凡百经书览同温习。自是游诸方圣迹。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举城人瞻瞩。岩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经愿云满誓同药王。焚身以供养。时汉南国王钱氏。笃重归心苦留乃止。寻潜遁投身曹娥江。用饲鱼腹。会有渔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岩如坐宝台。然。水火二缘俱为未济。恒怏惋其怀。乃于越法华山安置。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以安养为期。跏趺坐亡。享龄七十三。法腊五十五。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获舍利无算。遗骨若玉莹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明州乾符寺僧也。性怛率。饮啖无所择。尤嗜彘肉。言语类痴憃。而先知如神。人从乞所。有物略不靳。尝暴衣盗褰之。罗汉佯睡。听持去。开宝元年。六月坐终。逮三日颜色愈明润。因漆布之。既而闻两颊间鸣咤声。众疑其溃烂故有声如此。或夜梦曰。漆布甚好。然我极昏闷奈何。明日数人言之皆同。于是召工尽起前漆布。而肉色红白可爱。舍利圆莹堕地无数。寺收以供养。至今。汉南国王钱氏私署号为密脩神化尊者。
释王罗汉者。不测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若风狂。后亦多验云。尝嚗衣有盗者。将欲搴之。低头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终无吝色。及开宝初年六月内忽坐终。三日后漆布之。忽闻两颊间鸣咤声。皆云溃烂。夜寄梦与数人曰。布漆我昏闷。如何开焉。明日召漆工剥起。肉色红白有圆粒舍利堕落。收而供养。至今肉身存于本寺。时僧正赞宁作碑纪异。汉南国王钱氏。私易名为密修神化尊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后周世宗显德间居杭州五云山。钱俶召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卒谥普觉。
师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通贯三学。晋天福中。参天台韶国师契悟。一日入普贤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师问为谁。曰。护戒神也。师曰。吾虑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常辄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悉饮之。吴越王闻其名。赐召紫衣。署普觉号。命住功臣山。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扬宗要。为开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辞。时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出入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每迎之。载以还山。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尝梦升须弥山。睹三佛列坐。初释迦次弥勒。皆礼其足。惟不识第三佛。但仰视而已。时释迦示之曰。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师方作礼。觉后因阅大藏经。乃符所梦。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契悟。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师问。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师有何愆。唯一小过耳。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尝倾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积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吴越国王。向师道风。召赐紫衣师号。命住功臣院。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师为开山。举扬宗要。开宝四年。师固辞解院。愿栖老林泉。时大将凌超。于五云山创院。奉师为终老之所。五云多虎。师每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辄驯伏。日暮还山。虎迎之。骑以归。故世称伏虎禅师。一号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寿七十七。塔曰宝峰常照。
释水安。姓翁氏。温州永嘉人也。少岁淳厚黄中通理。遇同郡汇征大师凤鸣越峤玉莹蓝田穫落文心沈潜学奥。以其出乐安孙合拾遗之门也。而有慕上之心。往拜而乞度。然征性高岸而寡合。而安事之也曲从若环。盖哀其幼知择师耳。天成中随侍出杭。俄有从十二头陀之意。潜逃欲登闽岭参问禅宗。属封彊艰棘。却回结庵于天台。后遇韶禅师法集顿遣群疑。重来礼征。咄之曰。弃背孝养。尔自速辜。遗行于斯。还有裨补前咎计否。安跪对曰。从来无事请用塞责。征肯颔之。汉南国王钱氏召居报恩寺。署号禅师焉。乃以华严李论为会要。因将合经。募人雕板印而施行。每有檀施罕闻储畜。回舍二田矣。以开宝甲戌岁终而焚之。其舌存焉。累投火锻色虽同乎炽炭。寒则柔弱。今藏普贤道场中。春秋六十四。法腊四十四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83
【介绍】:
五代末宋初湖州乌程人。初仕吴越钱镠为处州刺史,累官两浙钤辖。宋师征江南,钱俶遣之率水陆数万人助平毗陵,攻润州,又从攻建业。太宗太平兴国初,吴越亡,徙镇密州,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时称“律虎”。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卒谥圆明。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人。仕吴越。忠懿王钱弘俶时,为丞相。宋太祖开宝七年,命吴越攻南唐之常州。认为南唐乃吴越藩蔽,力谏,罢丞相。后随弘俶入宋,授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998
【介绍】:
宋衢州信安人。慎温其子。幼好学,年十八,为钱俶掌书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从俶归宋,授鸿胪卿。历知陈州、兴元府。以母老乞归养,退处十年。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自幼至白首,岁读《五经》。每开卷,必正襟危坐,从不懈怠。
全宋文·卷四二
慎知礼(九二八——九九八),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幼好学,年十八,献书钱俶,署校书郎。未几为掌书记。后从俶归宋,授鸿胪卿,历知陈州、兴元府。以母老乞归,退处十年。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咸平初卒,年七十一。《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秦人。仕吴越。宋太祖开宝中,为平江军节度使,敬贤爱士,颇有惠政,尝重建孔子庙以劝学。后又除静海军节度使。钱俶纳土归宋,叔詹授户部尚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2—979
【介绍】:
五代至宋初杭州钱塘人。吴越国君钱元瓘第十一子。宋太祖建隆初,避宋讳,改名仪。起家镇东军安抚使。乾德间,授越州观察使。岁旱,出私财代租,越民德之。深信内典,多营佛事。太宗太平兴国初,封彭城侯。从钱俶归宋,累改金州观察使。卒于汴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5—1011
字明举,福州(今属福建)人。仕吴越,初为明州判官。开宝初,奉命使宋,宋太祖请其传语劝钱俶纳土。归语钱俶后,即称疾归安溪别墅。钱俶纳土后,仍为其从官。钱俶卒,历官考功员外郎、都官郎中、光禄少卿、秘书少监等职。《宋史》有传。《玉壶清话》卷一收其入宋前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1011
【介绍】:
宋福州人,字明举。少孤好学,有名江东。初事吴越,署光禄卿。随钱俶归宋,授检校秘书少监,官终平江军节度副使。工诗,善属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985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吴越王钱俶纳其姐为妃,因擢处要职。累迁知静海军节度使事。太祖开宝初入贡,授光禄大夫、检校太保、镇东镇海等军行军司马。以功真授平江军节度使。太宗太平兴国中,俶献地入宋,乃徙泰宁军节度使。雍熙二年知滑州,寻卒。
全宋文·卷五八
孙承祐(九三六——九八五),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累迁至镇海镇东两军节度副使、知静海军节度事。太平兴国中,钱俶尽献其地,徙泰陵军节度使。五年从幸大名,留知府事。雍熙二年,改知滑州,数月卒,年五十。《宋史》卷四八○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3
【介绍】:
宋临安人,字诚允。本名信。五代吴越国君钱俶异母弟。俶袭国封,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入宋,历官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博涉经史,为文敏赡,时吴越国中词翰多出其手。归京师后,与朝廷文士游,唱咏不绝。有《吴越备史》、《备史遗事》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赵炅 | 太宗 |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神功圣德文武皇帝、睿烈皇帝 | 976年—997年 | ||
太平兴国 |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吴越忠懿王钱俶用此年号 | |||
雍熙 | 984年十一月—987年 | ||||
端拱 | 988年—989年 | ||||
淳化 | 990年—994年 | ||||
至道 | 995年—997年 | 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9—997
【介绍】:
即宋太宗。宋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开宝六年封晋王。九年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对割据政权继续各个击破。三年,平海军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四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于高梁河大败而归。雍熙三年,再命将三路攻辽,大败,遂行守内虚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强中央集权,收节度使所领支郡,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
全宋文·卷六三
宋太宗(九三九——九九七),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建隆元年,辅太祖创业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禦使,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封晋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崩,即帝位,改元太平兴国。绍太祖混一海宇之志,迫陈洪进纳土,钱俶入朝。未几,灭北汉。乘胜攻辽,欲取幽冀地,败归。雍熙三年再攻,又败。此后行守内虚外之策。罢节镇领支郡以强化朝廷之权,置审刑院以统司法之权,设考课院、审官院以清吏治,去考场积弊、增科举名额以广取士,建崇文院、敕编《太平御览》诸书以抑武右文。在位二十二年,纪元五: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著有《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缘识》五卷(均存)。详《宋史》卷四、五《太宗本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子迁。少笃学有文采,事五代吴越王钱俶,为通儒院学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以宾佐随俶朝宋。俶与仁冀决策纳士,且荐其才能。六年擢卫尉卿,与李昉等治卢多逊与赵廷美交通事。知抚州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就之。钱佐长子。从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泗、宿三州,率无善政。官终郢州团练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
全宋文·卷一○一
昱字就之。吴越忠献王长子。累迁彰武军节度使。宋师讨江南。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从忠懿王朝宋。历授郢州团练使。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太师。封富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