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道震宋 1079 — 1161
师讳道震
金陵赵氏子。
少依保宁觉印禅师
为童子。
觉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择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师在选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辞觉印
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
因有颂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
异草灵花彩凤㘅。
夜半天明日当午。
骑牛背面著靴衫。
见而异之。
湖湘
抵大沩。
作插锹井颂曰。
尽道沩山父子和。
插锹犹自带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镜。
时有无风匝匝波。
最后至黄龙。
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
绝意他往。
日取藏教读之。
一夕闻晚参鼓。
步出经堂。
举头见月
忽有省。
亟趋方丈。
陈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践获大通彻。
绍兴初
草堂避地曹山
疏山
师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临川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草堂之道。
僧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云。
黑漆昆崙穿市过。
进云。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答云。
卖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夺。
答曰。
灰飞烟灭后。
怕你绝音容。
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答曰。
当年独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说向君。
进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师以拂子击禅床。
僧云。
烹凡炼圣有玄功。
万古丛林作标格。
便礼拜。
尝示众曰。
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
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
若也不会。
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
谩他一点不得。
久之。
退隐疏山山堂
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
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
师力丛林矩范。
僧到必勘辩。
一日僧展坐具礼拜。
师转身背却。
僧收坐具便去。
师乃唤回。
僧进前。
师便归方丈。
明日僧问讯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个省处。
云。
作么生。
僧近师边。
作听势。
师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类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迁黄龙。
是为积翠直下子孙。
授道之处。
院烬于兵火。
师慨然有兴复之志。
阅数年。
堂殿廊庑。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众告曰。
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见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当究本法。
傥透脱无滞碍。
随力量兴作。
利益众生。
无虚弃光阴。
左右固请留颂。
命笔书曰。
吾年八十三。
随顺世言谈。
不落思量句。
谁人共我参。
翌日闻钟声。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体柔和。
颜皃如生。
阇维日。
云惨风悲。
草木变色。
烟焰所及。
悉缀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师为人刚正强力。
甘枯淡。
务精进。
迹未尝造檀越之门。
近代宏法。
唯师有古尊宿风韵。
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
演出关。
栖迟妙喜之门。
久甚。
及开法出世。
不忘圜悟
道者固应如此。
震天资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盛。
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
草堂将与之。
震骤谏以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
震之志得行焉。
其规正窃昌。
阴翊化权。
岂浅浅哉。
释法一北宋 1084 — 1158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
后四迁巨刹。
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
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
事见《鸿庆居士》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
今录诗五首。
法一
字贯道
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
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
比成童。
一切嬉弄皆不顾。
十七试太学诸生
被服诗书。
岸然自负。
从其翁仕淮南
欲任以官。
不从。
将弃家事长芦赜公
翁难之。
母曰。
此夙世沙门
勿夺其志。
未几殁。
灵岩通照愿公。
得度登具。
依之十年无所入。
益刻苦奋厉。
圆悟蒋山
以大法炬许之。
悟奉诏住京师天宁。
师侍行。
会靖康之乱。
悟还蜀间关。
走谒草堂清公疏山
一语顿明大法。
绍兴七年
泉守宝文刘子羽
迎住延福院
丞相张公浚
福唐
徙住寿山
尚书梁公汝嘉
四明
又挽居雪窦。
于是公卿大夫。
想见风采。
争先邀迎。
惟恐弗及。
天台万年寺
在山谷穷处。
其徒阘茸。
有司奏改为禅。
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
领袖
师遂又徙万年。
间复一应长芦
而归万年观音院。
浃日示微疾。
说偈入龛而逝。
寿七十五也。
师生于戚里。
长于华屋。
而性与道合。
不假师授。
一念幡然。
超尘劳而脐觉岸
为世大知识。
岂不谓豪杰欤。
释德升宋 1096 — 1169
释德升号顽庵
汉州何氏子也。
幼溺尘滓稍长梦醒。
二十得度游心讲席。
三学四众以义虎推焉。
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辄。
更衣顶笠谒文殊道和尚
恳示佛法省要之旨。
道说偈曰。
契丹打破波斯寨。
夺得宝珠村里卖。
十字街头穷乞儿。
腰间挂个风流袋。
将拟对。
道叱曰。
莫错。
于是退参三年。
方领前旨。
入闽鼓山礼觐竹庵问。
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
竹庵应声曰。
閒言语。
言下顿悟。
后有僧问。
如何是无位真人。
曰。
闻时富贵见后贫穷。
释慧温萝庵产于福州郑氏。
同依竹庵于东。
未几因竹庵谢事。
自以。
胸次而未洒然。
又谒高庵悟南华草堂清诸耆宿。
皆蒙赏音。
竹庵迁闽乾元
复归省庵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道将一句来。
释然入呈偈曰。
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
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导也。
释慧空南宋 1096 — 1158
全宋诗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
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
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
 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四一二○
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一作惠号东山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俗姓陈氏
少时出家,曾参克勤于南康军云居寺,寻往江西云门庵。
后避寇至韶州曹溪,复趋临川疏山,返古田秀峰
晚师泐潭善清,遂为其法嗣。
绍兴二十三年,应福建路安抚使张宗元之请,开法福州雪峰东山寺,净侣奔凑。
绍兴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
慧空通世典,能诗文,士大夫乐与之游。
著有《雪峰空和尚外集》、《东山慧空禅师语录》(存)。
见《东山空传》(《雪峰空和尚外集》卷首),《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
释法恭北宋 1102 — 1181
法恭
自号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
落发受具戒。
习南山律于湖心寺
天童宏智名往从
问道。
兄事晖自得
昼夕危坐。
一日坐殿庑间。
偶闻僧语。
入耳清彻。
豁然开悟。
流汗浃体。
宏智
诘以所得非谬。
命居侍职。
既而遍参诸识。
见闲万年。
万年试为问。
师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许。
暂到入室。
师直造前。
夺拂子掷地上而出。
一众骇异。
黄龙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验学者。
师谓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
少顷一一拈起。
问。
过一机不来。
莫言不道。
侍者
乃撤去。
三年复归天童。
主藏钥。
为第一座。
分座说法。
宏智所举宗要。
师不为苟合。
智爱而畏之。
绍兴二十三年
光孝虚席。
越帅移书宏智
求一本色人补处。
智以师应命。
应天塔坏。
或请舍去。
师曰。
非我尚谁为耶。
塔成。
始行迁能仁。
隆兴改元
侍郎赵公四明
迎主报恩。
虏烬之馀。
前人兴造。
所未备者。
皆成之。
轩敞宏大。
遂为一城兰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荣阳郡
起住瑞岩
辟舍宇以安众
开山田以足食。
建杰阁。
奉圆通大士。
轮奂甚美大。
参范公请移雪窦。
自得晖
归自净慈。
遂以雪窦还之。
复居瑞岩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药石累我。
我将行矣。
以书招自得
来相见如平时。
付以后事。
作书遗别诸士大夫。
并常往来者。
迟明升座。
说偈而逝。
寿八十。
腊五十九。
师天姿挺特。
持律甚严。
累主大刹。
起居寝食。
率与众共。
不务缘饰。
无他嗜好。
峭直骨鲠。
不借人以辞色。
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临安净慈空席。
力请。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礼敬。
欲访师山间。
辞曰。
路远而险徒劳耳。
盖其严冷类此。
释宝印南宋 1109 — 1190年12月7日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少从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
圆悟昭觉,留三年。
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
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南迁,乃西还。
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
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
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谥慈辩
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今录诗三十九首。
释普崇
全宋诗
释普崇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
庆元府育王寺,称野堂普崇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善清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释空
崇觉空禅师
姑孰人也。
为人强项。
久侍死心。
一日辞去。
心曰。
汝福鲜宜自养。
草堂清公
偈送之曰。
十年聚首龙峰寺
一悟真空万境閒。
此去随缘且高隐。
莫将名字落人间。
后受请。
出世杭之南荡。
不几月而一火无遗。
因叹息曰。
吾违先师之言。
故有今日之患。
富人
发意营建。
师一至其家以受供。
师辞曰。
公施财求福。
长老受赐。
若教我背众而食。
素不愿也。
力行其道。
竟不役于土木以终身。
师颂野狐话曰。
含血噀人。
先污其口。
百丈野狐。
失头狂走。
蓦地唤回。
打个筋斗。
释慧温南宋
全宋诗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
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
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慧温字萝庵福州郑氏子,与升同依竹庵
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尚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诸耆宿,俱承赏许。
竹庵迁闽乾元复归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因长智,道将一句来!
释然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