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饶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丕承号巢云
世业《春秋》,精于经学,理欲之辨甚严。
尝揭圣贤法言于轩楹间自警。
晚居父墓之侧,时与门人子弟缓步田野间,班荆剖论,悠然自得。
有《巢云稿》。
宋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建阳人字贯之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
知邵武军,立学置田以养士。
移守韶州,奏除悍卒,境内肃然。
狄青经制广西时,任其为转运使,以功转职方员外郎
官至都官郎中
有《易补注》、《扬子法言注》、《朝制要览》、《延年集》等。
全宋文·卷四一三
宋咸(九九五——?
),字贯之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天圣二年进士乙科,知尤溪县,累官知邵武军
庆历元年,除太常博士、知琼州
皇祐中,迁职方员外郎,知韶州,为广西转运使,官终都官郎中
幼好学,博通群书,著有《小尔雅注》、《法言注》、《孔丛子注》(以上存)、《易训》、《易补注》、《毛诗正纪》、《外义》、《论语增注》、《朝制要览》、《过文中子》、《延年集》、《剑池编》等。
见《青箱杂记》卷四,《宋史翼》卷二三。
释处谦北宋 1011 — 1075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处谦姓潘氏永嘉人也。
母感异兆,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
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
能得教旨于昱法师,讲道不倦。
天台自智者以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能已四十世。
乃慨然曰:“得法在心,岂在器乎?
”乃藏之。
天台道场,遂不复传。
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得度一人。
遭际覃恩,乃得度牒,往学于天竺慈云。
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
末几,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
已而言归乡邑,卒继契能之席。
道不在器,斯言乃验。
后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
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
北海郡高行,诏锡号为“神悟禅师”。
王丞相安石与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
郡大旱,龙湫祈雨。
俄而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
后十馀年将归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
赵内翰、陈舍人,与杭之无择禅师,以宝阁净住南屏天竺诸胜,前后相乞请者不绝。
遂十坐道场,历四十年,讲演无间,登其门者三千人。
宋熙宁乙卯四月丙,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
”即入定寂然。
塔于南屏之右,无为扬杰为之铭,词甚清洁,见于别集。
吴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瓯宁人字君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侍御史知谏院
以言事出知濠州提点京东路刑狱,后改守同安
有《周易神通》、《扬子法言注》等。
全宋文·卷六一七
吴秘字君谟瓯宁(今福建建瓯)人。
刘牧学。
景祐元年进士及第
皇祐中,历侍御史知谏院
五年,以言事降为屯田员外郎,出知濠州,寻复故官。
嘉祐中司封员外郎,累官至提点京东路刑狱。
后乞闲郡,除守同安
著有《扬子法言注》(存)、《周易通神》一卷、《家藏书目》二卷、《太玄笺》等。
见《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七五,《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二四、职官六五之一二,《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卷二○四《艺文志》三,《宋元学案》卷二,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八《宋儒林传》。
祖无颇北宋 1029 — 1093
全宋文·卷一六四七
祖无颇(一○二九——一○九三)字夷甫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无择弟。
初以父荫补官,授河南永安,迁江陵府法曹,历知渠江宁德县
后举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国子博士通判登州
熙宁初,以虞部员外郎通判婺州,摄治吴兴郡
元丰间,以朝散郎九江守,权开封府推官
邢二州
提点利州福建二路刑狱。
元祐八年卒,年六十五。
见《龙学文集》卷一六《提刑始末》。
华镇北宋 1051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
平生好读书,工诗文。
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会稽录》等。
全宋诗
华镇(一○五一~?
),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高邮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监温州永嘉盐场
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
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海门。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知新安
政和初漳州,官终朝奉大夫
有《云溪居士》一百卷及《扬子法言训解》等,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三十卷,其中诗十二卷。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附录其子初成进书表、行状,《宝庆会稽续志》卷五有传。
华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邵二云及沈氏鸣野山房抄本(简称鸣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翰林本,藏北京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二六三九
华镇(一○五二——?
),字安仁自号云溪山客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元丰二年进士第,时年二十八岁。
初任高邮
元祐初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录事参军,后任湖南转运司帐勾兼管勾文字
元符中通州海门县
崇宁中知河南府新安县
沈屈州县二十馀年,政和初乃至朝奉大夫、知漳州
好学能文,词格清丽。
著有《扬子法言训解》十卷、《书说》三卷、《会稽览古诗》百三篇、《云溪居士》百卷。
事迹略见本集,华初成华公行状》(《云溪居士》附录),《宋史翼》卷二六。
祖德恭北宋
全宋诗
祖德恭字肃之上蔡(今属河南)人。
无择侄。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通判邵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七)。
曾因待知普州阙寓居安陆
事见《龙学文集》卷一六。
今录诗三首。
释宗杲宋 1089 — 1163
禅师宗杲者。
字昙晦
别号妙喜
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宣州宁国奚氏。
年十三。
就乡校。
不旬而弃之。
亲奇其志。
乃许衣缁成大僧。
遍探诸家语录。
于云门睦州
尤笃意焉。
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
遂请益于广教珵公。
珵示其节目
妙喜辄领意。
珵私叹曰。
乃再来人也。
妙喜又弃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
因之过黄龙谒晦堂
跨东林参昭觉。
俱雅珍爱。
妙喜又弃之。
往见心印询。
询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
机辨纵横。
漠然不诺。
妙喜始伏膺事之。
疾革。
妙喜惶启曰。
某向后当见何人。
曰。
有个巴子。
当能了子事。
殁。
乃茧足千里。
请塔铭于张公无尽
无尽时为禅室领袖
契之嘱妙喜必。
见川老也。
东京天宁席虚。
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
妙喜心庆曰。
此天赐我也。
其禅若不异诸方。
妄相许可我。
则造无禅论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闻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机。
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众。
妙喜跃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令居择木寮。
为不釐务。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举有句无句倚树话。
妙喜拟对。
公辄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
妙喜益茫然无措。
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
公良久曰。
我问。
有句无句倚树。
先师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先师则云。
相随来也。
妙喜豁然大彻。
连呼曰。
我会也。
于是随声酬对势涌泉
公拊掌称善。
举以首众。
宿衲皆下之。
士绅争相从游。
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
赐紫衣。
号佛日禅师
是时已有诏。
勤公云居
赐号圆悟
圆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众。
其秉拂小参。
万指轩腾。
昭觉元禅师出问曰。
眉间挂剑时何。
妙喜曰。
血溅梵天。
圆悟于座下。
以手约曰。
问得极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
圆悟还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门。
湖南
转江右。
入八闽。
又结庵洋屿。
僧昙懿者。
久依圆悟
自谓不疑。
绍兴初
出住祥云。
法席颇盛。
妙喜知其所见未实。
致书令来。
故不起。
妙喜鸣鼓痛斥。
榜告四众。
乃破夏来洋屿。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见解。
敢嗣我圆悟老人耶。
傀汗浃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
对曰。
我做得国师去也。
妙喜喝出。
复召曰。
阇黎香严悟处。
不在击竹边。
俱胝得处。
不在指头上。
失声横趋而去。
妙喜笑曰。
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僧弥光
字晦庵
流誉诸方。
趋风来见。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对。
妙喜曰。
虽有落处。
只是不著所在。
今诸方浩浩说禅者。
见解秖此。
何益也。
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语讫呵呵大笑。
愠而起去。
妙喜即挝鼓入室。
颦额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
道将一句来。
遽对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说禅也。
乃得旨。
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
洋屿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乾笑而已。
字懒庵
闽人
幼登进士
绝婚为比丘
一锡湖湘
遍参名宿。
以为法无异味。
归隐羌峰绝顶。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禅师已挽出。
首众于大乘。
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
毅然无可意。
强速其至。
会入室鼓鸣。
随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从傍下语。
妙喜诟之曰。
汝见解此。
敢妄为人师耶。
即普说。
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
排为邪解。
涕泪交颐。
不敢仰视。
乃归心决择。
一日垂问。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何。
拟对。
妙喜连击之。
释然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开发。
约多类此。
时及门者五十三辈。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张公浚蜀时
圆悟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张公还朝。
遂以杲补径山
径山之席。
常随二千馀辈。
方来无地以容。
乃搆千僧阁安之。
侍郎张子韶
状元汪圣锡
少卿冯济用。
悉预其列。
当是时。
秦桧居权。
司谏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谤讪朝政。
张九成为之首。
僧宗杲和之。
乃坐编置。
九成毁衣焚牒。
妙喜衡阳
起遣日而恻声载道。
识者曰。
日月无私成其明。
圣贤无择成其大。
杲公之化应南。
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
且法门正气。
表烛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寿还。
何忧哉。
十载杨。
虽瘴疠之乡。
妙喜竖拂不倦。
缁素腾腾。
仍光风霁日也。
又五载。
有旨赐还复僧衣。
四方虚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强起主育王。
筑涂田数百顷。
以继众食。
赐其庄。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径山
径山益盛。
虽龙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
深得先人机用。
于是天下益称其公。
妙喜腊高。
屡求退居明月堂。
告谢方来。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时。
遣内监。
径山
妙喜
献以偈。
孝宗大悦。
及在建邸。
复遣近侍。
请上堂。
亲书妙喜庵额。
并赞真制赐之。
及即位。
又锡法号大慧禅师
洎召对。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陨地。
流光四散。
鸟兽皆鸣。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亲封遗疏。
僧请留偈。
妙喜厉声曰。
无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书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掷笔长往。
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寿七十五。
夏五十八。
上览遗语悽然。
制词奠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见。
诏以明月堂。
妙喜庵。
全身瘗于庵后。
谥曰普觉
塔曰普光。
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
端祖云。
悟了须是遇人始得。
余虚度林间数十载。
每耳目所有诸道者
莫不据高广座。
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当别有壶天。
而端祖之言岂谬哉。
呜呼马逢伯乐。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