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宗本北宋 1020 — 1100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
如其祝。
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江西八十馀人。
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释思义北宋 ? — 1088年2月25日
思义
字和甫
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
难兄弟也。
智尝开帏出十问。
师答之。
皆契旨。
及智退居草堂。
众送入室。
既散。
师犹侍立。
智曰。
尔适何见。
答曰。
见大众拜而退。
智曰。
吾语汝
汝行当住此山。
绍隆大教。
后亦来居此室也。
未几。
丞相苏颂帅杭。
请居天竺
弘道二十三年。
退闲草堂。
皆如智记。
熙宁四年
赐紫服。
号净慧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
别众。
安坐而逝。
大众诵念久之。
忽复语云。
侍观音大士行。
见一沙门
金色长身垂臂。
谓我曰。
报缘未尽。
过七日当遣迎。
至二十五日
复跏趺而化。
释昙华宋 1103 — 11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63 【介绍】: 僧。
蕲州人俗姓江号应庵
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禅师,通彻大法。
晚居明州天童寺,机辩明妙。
世称昙华与宗呆为二甘露门
全宋诗
释昙华(一一○三~一一六三)号应庵俗姓江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
年十七于东禅寺去发。
首依随州水南遂禅师
历谒湖南北、江东西诸老宿。
至云居,礼圆悟禅师
,往见彰教绍隆,侍移虎丘。
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州连云寺,继住处州妙严寺。
历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蕲州德章安国寺饶州报恩光孝寺荐福寺宝应寺婺州宝林寺、报恩光孝寺江州东林太平兴隆寺,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平江府报恩光孝寺,两住南康归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孝宗隆兴改元卒,年六十一。
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绍隆禅师法嗣。
有宋守铨等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昙华诗,以辑自《语录》卷一至卷六之诗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一○之诗为卷二。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昙华字应庵
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
首谒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
靡所契證。
圆悟住云居煅炼学者。
往礼依侍。
悟乃痛与锥剳。
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禅师
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
于是开堂妙严。
迁归宗。
大慧阳。
有僧传示众语。
大慧见之极口称叹。
复寄偈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丘忌日拈香曰。
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
做尽伎俩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饮。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悬羊头卖狗肉。
知他有甚凭据。
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
衲僧著草鞋。
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东山
应庵禅师
讳昙华
北宋徽宗崇宁癸未
生于楚黄江氏。
神彩炳异。
识度持重。
年十七。
具决定志。
津济群品。
弃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东山演禅师
应庵东山之四世也。
当时推二甘露门
谓楚西有应庵
浙东有妙喜
妙喜杨。
有传应庵法语至者。
妙喜誉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一脉通。
应庵之语曰。
九年面壁
坏却东土儿孙。
只履西归。
钝置黄面老子。
以拄杖画一画云。
石牛横古路。
一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长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悉皆欢喜。
谓言打者一棒。
不妨应时应节。
山僧不觉通身踊跃。
遂作诗一首。
举似大众。
蜻蜓许是好蜻蜓。
飞来飞去不曾停。
被我捉来。
摘却两边翼。
恰是一枚大铁钉。
又曰。
饭箩边漆桶里。
相唾饶你泼水。
相骂饶你接嘴。
黄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岁一次开花。
鹤勒那咬定牙关。
朱顶王呵呵大笑。
归宗五十年前有一则公案。
今日举似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节级失却帖。
又曰。
参禅人切忌错用心。
悟明见性是错用心。
成佛作祖是错用心。
看经看教是错用心。
行住坐卧是错用心。
吃粥吃饭是错用心。
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
更有一种错用心。
归宗不堪与诸人说破。
何故。
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
其前后语要。
约类如此。
僧问。
秖者是埋没自己。
秖者不是孤负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处。
请师速道。
曰。
玉箸撑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谈来易。
万事鸿毛脱去轻。
曰。
莫谩老僧好。
侍郎季浩拟达所畜。
应庵骤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处去。
浩噤不能发。
应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彻见临济宗旨。
其妙密钳锤。
又类如此。
故一时无表里贵贱。
耆艾饱参。
经其炉韛。
无不汗下心死。
隆兴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应庵拈香曰。
平生没兴。
撞著无意智老和尚
做尽伎俩。
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饭。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县羊头卖狗肉。
知它有甚凭据。
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已而以丛林。
嘱累教授严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将告寂。
犹挂牌入室。
或以偈请。
应庵呵曰。
吾长笑诸方所为。
而自蹈之耶。
区分院事。
洪纤不遗。
趺坐迁化。
世龄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珑岩之外冈。
未踰月。
妙喜亦迁化。
应庵道既通闻。
此庵元布袋住连云
深山广泽
衲子难近。
徒步访之。
故为分座。
而连云之风立震。
已而主明果。
雪堂每过。
盘桓永夜。
间有窃议者。
雪堂叱之。
应庵凡八历名刹。
两住归宗
始明果。
终天童。
其居天童时。
妙喜亦生。
还住育王焉。
赞曰。
临济宗枝。
若无首山
几到大风吹止。
虎丘命脉。
一有应庵
家声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优昙。
色色改观。
圆悟为一睡虎。
发其千片之弩。
岂有鼷鼠。
怏怏负其所望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师,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
圆悟云居,煆炼学者,往礼焉,因依之。
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
趋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阳,有僧传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欢,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郤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