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俞康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歙州黟县人,徙居润州丹徒字之彦
以荫补官。
为潮阳主簿
杭州观察推官范仲淹为守,以政事委之。
累官通判睦州,所至均有惠政,秩满奉祠
韩缜钱塘时,与康直友善,及为相,数以书招之,康直皆谢辞。
卒年八十三。
韩维北宋 1017 — 1098
全宋诗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
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
仁宗时欧阳修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
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
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二年(一○九五)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
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为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
《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吕陶北宋 1027 — 11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3 【介绍】: 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
仁宗皇祐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
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
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
哲宗亲政,知陈州
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
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
有《净德》。
冯如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普州安岳人字叔明
仁宗庆历六年进士
晋原,累官知梓州
神宗熙宁末范纯仁怀庆,有讼纯仁不法者,诏系宁州,命如晦往讯之,力辨其诬。
富弼韩缜有诗称述其事。
周永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灵州回乐人字肃之
周美孙。
庞籍言其忠勇,加閤门祗候
历知德顺军,与西夏兵战,屡获胜。
徙知代州
契丹求地,命永清韩缜前往分画,入对言疆境不可轻与人,不愿往。
固遣之,复上章陈利害,且以母病辞。
官终东上閤门使
张靓北宋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张靓熙宁三年六月韩缜荐,由大理寺丞为殿中丕、审官西院主簿十二月管勾两浙路常平等事。
熙宁七年,由权发遣淮南东路转运副使两浙路,历转运使
熙宁十年被劾。
元祐初,罢平江军节度行军司马、监南岳庙,入监当差遣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八、二五三、二六九、二八○、三八○。
黄隐
全宋文·卷二○○五
黄降开封(今河南开封)人,治平四年,以第四人及进士第
元丰五年,以奉议郎监察御史里行
八年五月御史中丞黄履荐其「行谊端方,文学该赡」,除殿中侍御史
上言宰臣韩缜「不堪大用」,乞罢之,为所忌,擢国子司业,而实夺其言事之权。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二、三五六、三六三、三九四。
释报恩北宋 1058 — 1111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问。
天明也未。
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顺世。
丞相韩公缜
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东京法云。
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几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
韩宗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雍丘人
韩缜子。
进士
徽宗即位,为秘书丞
哲宗祔祭将行,中旨索省中书画甚急,宗武疏言先帝祔庙,今皇帝正宜哀慕,而丹青之玩取索不已有损圣德。
太后闻而奖叹。
寻除都官员外郎,出为淮南转运判官,坐奏事贬秩罢归。
卒年八十二。
全宋文·卷二二七六
韩宗武字文若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缜次子。
进士,为河间
徽宗即位,迁秘书丞,寻除都官员外郎,改开封府推官
乞外,为淮南转运判官,坐奏状忤旨,贬秩罢归。
久之,遂致仕,官终太中大夫,卒年八十二。
宋史》卷三一五《韩缜传》有附传。
江介南宋 1126 — 11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83 绍】: 徽州婺源人,徙居饶州德兴字邦直学者称玉汝先生
少习二程书,受学于徐存
尝官进贤县,有惠政,改知永兴县
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虽不预民事,而请赈民饥,当世号称循吏。
通判恭州卒。
有《玉汝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