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崇岳南宋 1132 — 1202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休去。
于是益自负。
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密庵不凡四字。
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陆游枢密
得證后。
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灵隐时。
密庵尊严无异。
密庵灵隐
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上座窃议之。
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