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侯益宋初 886 — 965
汾州平遥人
唐光化中李克用麾下。
天成中累授费州刺史
应顺初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晋初领光州防禦使
河阳三城节度
邺都行营都虞候
移镇潞州
天福四年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五年徙镇泰州
充西面都部署
河中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
凤翔节度
汉祖即位。
加兼侍中
乾祐中开封尹
中书令
封鲁国公
周广顺初封楚国公
太子太师
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致仕。
乾德三年卒。
张昭五代至宋初 894 — 972
全粤诗·卷一九
张昭(八九四 — 九七二)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字潜夫
原籍濮州范县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尤好纂述。
五代间历仕后唐、后晋、南汉、后周四朝,官至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
宋太祖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有《嘉善集》,已佚。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诗二首。
全宋文·卷九
张昭(八九四——九七二)字潜夫本名昭远,避五代汉祖刘知远讳,止称
世居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
祖楚平,寿张
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生徒,时称逍遥先生
历仕后唐,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道之说,藏书数万卷。
尤好纂述,自后唐至宋初专笔削典章之任。
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字潜夫
本名昭远
汉祖讳止称
后唐
累迁礼部侍郎
尚书右丞
汉初为吏部侍郎
乾祐二年检校礼部尚书
周广顺初户部尚书
显德元年兵部
恭帝即位
封舒国公
开宝五年卒。
赵上交后唐至宋初 895 — 961
远字上交
范阳人
汉祖讳以字行。
后唐
历泾秦二镇节度判官
晋初召为左司郎中
累迁刑部侍郎
户部侍郎
御史中丞
契丹入汴。
明宗幼子许王从益为帝。
以远为右丞相
汉祖即位。
检校礼部尚书太仆卿
秘书监
周广顺初礼部侍郎
户部
太子詹事
显德初宾客
二年吏部侍郎
寻免官。
建隆二年卒。
李涛五代至宋初 898 — 961
字信臣
京兆万年人
河阳令
后唐天成初进士甲科
累迁起居舍人
入晋历中书舍人
汉祖入汴。
翰林学士
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平章事
隐帝即位
罢相。
周初起为太子宾客
刑部户部尚书
恭帝即位
封莒国公
建隆二年卒。
杜太后唐末宋初 902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961 【介绍】: 定州安喜人
太祖太宗母。
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每与太祖参决政事。
据传建隆二年病重时,召太祖宰相赵普入受遗命,预定传位太宗,由起草誓书,藏之金匮。
今人排比史实,證明其事实乃太宗伪造。
卒谥明宪乾德中改谥昭宪
刘温叟唐末宋初 909 — 971
全宋文·卷一二
刘温叟(九○九—九七一)字永龄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后唐清泰中右补阙后晋开运中翰林学士
契丹入汴,温叟北迁,脱归,从汉祖南下,授驾部郎中
周初拜左谏议大夫
入宋官至御史中丞,兼判吏部铨
开宝四年卒,年六十三。
温叟清介,精赏鉴,立朝有德望,太祖深重之。
宋史》卷二六二有传。
沈伦宋初 909 — 987
全宋文·卷一二
沈伦(九○九——九八七)字顺宜原名义伦开封太康(今河南太康)人。
宋初为户部郎中,监在京仓。
给事中,为陕西转运使
开宝六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提点荆南剑南发运事。
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四年,迁左仆射
太祖太宗亲征,每令留守
太平兴国七年罢相。
宋史》卷二六四有传。
魏仁浦五代至宋初 911 — 969
全宋文·卷一二
魏仁浦(九一一——九六九)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
五代晋末为枢密院小史汉祖太原仁浦迎谒,迁兵房主事,从枢密使郭威镇邺。
郭威称帝,以为枢密承旨
世宗朝为相,宋初进右仆射
开宝二年卒,年五十九,谥宣懿追封齐王
宋史》卷二四九有传。
崔颂唐末宋初 919 — 9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68 【介绍】: 河南偃师人字敦美
五代后唐时以荫补官,历仕后晋后汉后周,至左谏议大夫
入宋判国子监总领重修国学及武成王事。
太祖每临国学,语及经义,应答无滞。
太仆,又问以一时典礼,占对闲雅。
寻出为保大军行军司马
暴疾卒。
好诙谐,美笔札,受命书周世宗谥册文,当时称其遒丽。
窦俨五代至宋初 919 — 9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60 【介绍】: 五代宋初蓟州渔阳人字望之
窦仪弟。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进士
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拜左拾遗
后周太祖广顺初,迁右补阙,与贾纬王伸同修晋高祖少帝汉祖实录。
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世宗时翰林学士判太常寺,考正雅乐,校钟磬莞籥之数,辨清浊上下之节,复举律吕旋相为宫之法。
宋初,转礼部侍郎知贡举,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
性夷旷,好贤乐善,善推步星历。
有《周正乐》。
王宾北宋 923 — 9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95 【介绍】: 宋许州许田人。
善骑射。
太宗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
从征太原范阳
七年,与许昌裔同掌水陆发运两司,储积增羡,号为称职。
黎阳当舟车交会,以荐命护黎阳军。
召为右羽林大将军,出知扬州淮南发运使,徙为通许都监
太祖之父弘殷及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奋。
李琪唐末宋初 925 — 10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5—1008 【介绍】: 河南伊阙人
给事宣祖、太祖
太宗时,累官富州刺史
性素鄙,历事三朝,而行不加修。
每分遣士卒守护关梁,必视其赠遗厚薄为重轻。
太宗知之,改授屯卫大将军,称欲置于无过之地。
后加左武卫大将军
王延德唐末宋初 936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6—999 【介绍】: 开封东明人
太宗开封府时署为亲校,专主庖膳。
御厨使尚食使皇城使亲王宫使等。
真宗时官终东京旧城都巡检使
所至喜撰集近事,朝廷诏史官太祖太宗实录,多以国初事访之。
有《司膳录》、《皇城纪事录》、《南郊录》等。
许均北宋 ? — 10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 【介绍】: 开封人
太祖建隆间应募,征辽州,以功补武骑十将
开宝中武骑副兵马使
曹彬征南唐,升本军使
太祖太宗真宗朝,历任副指挥使指挥使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东西班都虞候钤辖知军驻泊部署等职。
真宗澶渊,时为永兴军部署,奉诏与知府向敏中等同提总诸州巡检捕盗事。
迁本州团练使,寻出知代州,卒。
阎承翰北宋 947 — 10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14 【介绍】: 真定人
后周显德中内侍,入宋事太祖
太宗时内殿崇班,旋为川峡招安都监,参与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事。
真宗咸平中累迁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都钤辖,请凿渠引唐河水以通馈运。
大中祥符初,改西京左藏库使
官终南作坊使入内都知
秦翰北宋 952 — 1015
全宋文·卷一三八
秦翰(九五二——一○一五)字仲文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
年十三为黄门开宝中高品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累官至昭宣使群牧副使
屡出为都监钤辖,以善战闻。
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六十四。
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传》一有传。
释慧南北宋 1002 — 1069
禅师章氏。
讳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龆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荤。
不嬉戏。
年十一弃家。
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
尝随銮出。
道上见祠庙。
辄杖击火毁之而去。
十九落发。
受具足戒。
远游至庐山归宗。
老宿自宝集众坐。
而公却倚实。
时时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视。
至栖贤依諟禅师
諟莅众进止有律度。
公规摸之三年
辞渡淮。
依三角澄禅师
有时名。
一见器许之。
移居泐潭。
公又与俱。
使分座接纳矣。
文悦见之。
每归卧叹曰。
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会同游西山
夜语及云门法道。
曰。
澄公虽云门之后。
然法道异耳。
公问所以异。
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
点铁作金。
澄公药汞银。
徒可玩。
入锻即㳅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
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
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谁可汝意者。
曰。
石霜楚圆手段。
出诸方。
子欲见之。
不宜后也。
公默计之曰。
此行脚大事也。
师翠嵓。
而使我见石霜
见之有得。
何有哉。
即日辨装。
中涂闻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丛林。
乃悔欲无行。
萍乡累日。
结伴自收县登衡岳
寓止福严。
老宿号贤叉手者。
大阳明安之嗣。
命公掌书记
泐潭法侣。
闻公不入石霜
遣使来讯。
俄贤卒。
郡以慈明领福严。
公心喜之。
且欲观其人。
以验悦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见之。
心容俱肃。
闻其论。
多贬剥诸方。
而件件数。
以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决。
气索而归。
平日之语。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间。
其可自为疑碍乎。
趋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见。
比闻夜参。
如迷行得指南之车。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尽馀疑。
慈明笑曰。
书记已领徒游方。
名闻丛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弃。
坐而商略。
顾不可哉。
侍者进榻。
且使坐。
公固辞。
哀恳愈切。
慈明曰。
书记学云门禅。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顿棒。
洞山于时应打。
不应打。
公曰。
应打。
慈明色庄而言。
闻三顿棒声。
便是吃棒。
则汝自旦及暮。
闻鸦鸣鹊噪。
钟鱼鼓板之声。
亦应吃棒。
吃棒何时当已哉。
公瞠而却。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师。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语曰。
脱如汝会云门意旨。
赵州尝言。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试指其可勘处。
公面热汗下。
不知答。
趋出。
明日诣之。
又遭诟骂。
公惭见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决耳。
骂岂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骂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声曰。
泐潭果是死语。
献偈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以路为雠。
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辞去。
时季三十五。
游方广后洞。
泉大道
同夏
凡圣不测。
而机辩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脱类汾州
厚自爱。
明年荆州
乃与悦会于金銮。
相视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识慈明
是秋北还。
独入泐潭。
澄公旧好尽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号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谓曰。
吾住山久。
无补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郡将雅知公名。
从立之请。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来。
审提唱之语。
有曰。
智海无性。
因觉妄以成凡。
觉妄元虚。
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
同安无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
澄为不怿。
俄闻嗣石霜
泐潭法侣多弃去。
归宗
火一夕而烬。
坐抵狱。
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释。
吏之横逆。
公没齿未尝言。
黄檗结庵于溪上。
名曰积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将老焉。
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
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
相与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虽优游厌饫。
固以为有馀者。
至则怃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
尝问其故。
公曰。
父严则子孝。
今来之训。
后日之范也。
譬诸地尔。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将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与之俱。
困而极于九困之下。
吾亦与之俱。
伎之穷。
则妄尽而自释也。
又曰。
姁之妪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无言。
得乎。
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
问学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
目为三关。
脱有詶者。
公无可否。
敛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问其故。
公曰。
已过关者。
掉臂径去。
安知有关吏。
从吏问可否。
此未透关者也。
住黄龙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马祖
百丈大智
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
馔四祖惠日两专使。
会罢越。
跏趺寝室前。
大众环拥。
良久而化。
前一日说偈。
七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或云。
阅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
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
赞曰。
山谷论临济宗旨曰。
如汉高之收韩信
附耳语而封王
即卧内而夺印。
伪游云梦。
而缚以力士
绐贺陈狶。
而斩之钟室。
汉高无杀人剑。
韩信心亦不死。
宗师接人。
病多如此。
临济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钳锤付在嫡子亲孙。
予观黄龙。
以三关语。
锻尽圣凡。
盖所谓嫡子亲孙。
本色钳锤者也。
释惟清北宋 ? — 1117
禅师名惟清
字觉天
号灵源叟
南州武宁陈氏。
方垂髫上学。
日诵数千言。
吾伊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
见之。
引手熟视之。
大惊曰。
菰蒲中有此儿耶。
告其父母。
听出家从之。
师事戒律师
年十七为大僧。
延恩院耆宿法安
见本色人。
上谒愿留就学。
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寻常沟壑耳。
岂能藏哉。
黄龙宝觉心禅师
是汝之师。
亟行毋后。
时公至黄龙。
泯泯与众作息。
问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诸佛前曰。
倘有省发。
愿尽形寿。
以法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阅玄沙语。
倦而倚壁。
起经行。
步促遗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宝觉
宝觉曰。
从缘入者永无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悦致散乱。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风神洞冰雪。
而趣识卓绝流辈。
龙图徐禧德占
太史黄庭坚鲁直
皆师友之。
其见宝觉
得记莂。
乃公为之地。
宝觉钟爱。
至忘其为师。
议论商略。
如交友。
诸方号侍者
赵州文远。
南院守廓。
张丞相商英
奉使江西
高其为人。
厚礼致。
以居洪州观音。
不赴。
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请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趋之。
其盛不减圆通。
在法云长芦时。
宝觉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迁公居黄龙。
不辞而往。
未几宝觉殁。
即移疾居昭默堂
颓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标致。
摩云昂霄。
余时以法门昆弟。
预闻其论。
曰。
今之学者。
未脱生死。
病在什么处。
在偷未死耳。
然非其罪。
为师者之罪也。
汉高帝
韩信而杀之。
虽曰死。
果死乎。
古之学者。
言下脱生死。
效在什么处。
在偷已死。
然非学者自能尔。
实为师者。
钳锤妙密也。
梁武帝大殿
侯景不动声气。
而景之已枯竭。
无馀矣。
诸方所说。
非不美丽。
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类如此。
闲居十五年。
天下禅学者。
知而亲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争亲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声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诚。
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罢掩房。
遣呼以栖首座至。
叙说决别。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顶。
侍者为净发讫。
安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
贤劫第四尊。
释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孙惟清
虽从本觉应缘出生。
而了缘即空。
初无自性。
氏族亲里。
莫得而详。
但以正因一念。
为所宗承
是厕释迦之远孙。
其号灵源叟
据自了因。
所了妙性。
名字中
示称谓耳。
临济无位真人。
傅大士王类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
唯證乃知。
馀莫能测者欤。
所以六祖让和尚
什么处来。
嵩山来。
曰。
什么物恁么来。
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曰。
还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曰。
即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兹盖独标净法身。
以遵教外别传之宗。
而拣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
谓若解通报化。
而不顿见法身。
则滞污染缘。
乖护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腾后裔。
则有云门偃
奋雄音绝唱于国中。
临济玄
振大用大机。
于天下。
皆得正传。
世咸宗奉。
惟清临济
九世祖也。
宗教衰丧。
其未尽绝灭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实。
顾适当危寄。
而朝露身缘。
势迫晞坠。
因力病释俗从真。
叙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当用依禀观究。
即不违先圣法门。
而自见深益。
慎勿随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为铭志。
张饰说。
以浼吾。
至嘱至嘱。
因自所叙。
曰无生常住真归诰。
且系之以铭。
铭曰。
无涯湛海。
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
曷浮曷休。
广莫汉。
歘生片云。
有无起灭。
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
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
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长船高。
公遗言。
藏骨石于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旧。
不敢违其诫。
赐号佛寿
枢密邓公
洵武请也。
赞曰。
初灵源讣至。
读其自作志铭。
叹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为之词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净净身忽衰飒。
生死鹘崙谁劈破。
披露梦中根境法。
无生塔成自作铭。
人言无亏宁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安得离色声。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长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负大法心。
乞与丛林照古今。
王文昌北宋
全宋文·卷三八七八
王文昌钦宗时人。
靖康二年被围于汴,尝致书遍告在京贵戚官吏士庶。
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四。
又有王文昌徐州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宣和间撰《高皇记》,见光绪丰县志》。
未知是否同一人,今姑将此二文并录于此。
释法道北宋 1086 — 1147
永道
顺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
及传圆顿戒法元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赐椹衣。
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大师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上书曰。
自古佛法。
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
魏太武崔浩
灭佛法。
未三四年。
竟赤族。
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
灭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贬死。
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
赵归真。
李德裕
灭佛法。
一年
归真诛。
德裕窜死。
宣宗
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译经试僧。
大兴佛法。
成宪具在。
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为惊世之举。
陛下。
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监可观者。
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
而违祖宗之乎。
书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从容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诸僧自为之。
皆子为其父。
臣为其君。
以祈福报恩耳。
今大毁之。
适足以动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为之少回。
未几。
灵素事败。
放归赐死于道。
复教。
师量移近郡。
寻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禅院。
赐名法道
以旌护法。
师之谪道州也。
郡守僚属。
皆先梦佛像枷入城。
既而师至。
皆善待之。
时军民多病。
师咒水饮之。
无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
师既还。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东京留守宗泽承制
命师住左街天清寺
宣教郎总管司
参谋军事
为国行法。
护佑军旅。
师往淮颖。
劝化豪右。
出粮助国。
军赖以济。
后奉诏随驾。
陪议军国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师力辞。
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一日上从容谓师曰。
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
朕为师去此黥涅。
对曰。
上皇御墨不忍毁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强。
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故事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
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论辩。
卒获改正。
绍兴五年
大旱。
诏师入内祈雨。
结坛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鲜鲫。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悦。
赐金钵。
上以国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纳清閒钱。
师致书于省部
极论其非。
伤大体而阻善化
言虽不行。
势亦少戢。
绍兴十七年秋
说偈。
端坐而化。
阇维。
舍利无数。
塔于九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