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清显”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宋朝
释心道南宋 1058 — 1129
禅师讳心道
眉州丹棱徐氏子。
出家。
三十得度。
成都从师。
受唯识论。
研覃者十年。
自以为至。
一日同门者诘之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森然。
心识安布。
师茫然不知所对。
尽弃所学去。
而之襄阳
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
亦自以为至。
周流江淮间。
舒州太平。
夜听佛鉴勤禅师小参举赵州话。
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大疑之。
又尽弃其所学。
专以禅寂为事。
一夕料理前语。
豁如梦觉。
亟趋丈室。
望而可之。
即分半座。
命以法施来者。
政和二年
襄阳游定夫以礼致师。
开法天宁万寿。
大别山
宣和初
鼎州文殊。
会有诏。
更释氏名。
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时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花冠。
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循时仪。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
聚会共酌。
迷仙酎同。
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乐。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越明年。
有旨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预谶。
法当有难。
较量年代。
适在此时。
僧改俗形。
更名字
妄生邪解。
𠜂削教乘。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
不忘佛嘱。
迩乃特颁明诏。
赐僧尼重新削发。
实谓寒灰再焰。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问讯。
只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
是一是二。
良久云。
春风也解嫌狼籍。
吹尽当年道教灰。
师于偈颂。
尤为精粹。
衲子雅传之。
赵州勘婆因缘颂曰。
三月春光上国游。
祥云瑞气𤨏龙楼。
亲从宣德门前过。
更问行人觅汴州
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
咸通已后咸通前。
法身向上法身边。
一对枯桩门外立。
千古万古摩青天。
法身该一切。
莫向净瓶边。
若不同床睡。
焉知被底穿。
建炎三年春
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
示其徒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忘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时逆贼钟相作难。
其徒欲奉师南奔者。
师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也。
何死之避。
以是春三月三日
遇害。
寿七十有二。
臈四十二。
塔于文殊之五髺峰。
师之接物机用。
得大自在。
虽老且病。
退处东堂。
有问道者
卧而与之言。
曾无勌色。
三坐道场皆小刹。
老屋数楹。
仅芘风雨。
土炉纸帐。
四壁萧然。
处之裕如也。
其徒不过数十辈。
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
以故师之名称焯焯。
佛鉴克家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