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宋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思可。太宗端拱初进士。授馆陶令。契丹扰边,太宗至河北,有言齐督粮草不足,将加之罪。齐曰:使虏闻此,将轻中国,以臣计之,粮可充十年。太宗悟而释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共城人。登进士第。为大理评事。年方三十挂冠,苏轼以为贤于陶渊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舒州桐城人。历官监兴国军管库,与太守论事不合,即和陶潜《归去来辞》而归隐,凡三十年。后宰相赵汝愚特荐之,终不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平江府吴县人,字子善,号海峰野逸。诸生。通经史诸子,绝意仕进,好游山水。宋亡,集杜甫诗句述天祥大节。性狷介,有志操,以伯夷、蒋诩、陶潜、司空图自况。有《海峰文编》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五代末,杜门避世,慕严光、陶潜之为人,无意功名。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州郡以绪应举,特授将仕郎、本军教授。
全宋文·卷一五七九
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潘希杰,字汉臣,江州德化(今江西九江)人,元丰间在世。见所撰《修靖节祠记》。(按:《记》云「予世居楚城」。考《元丰九域志》卷六江州德化县下云有楚城镇。宋德化县即晋之柴桑,乃陶渊明故里,则潘所云楚城即德化县楚城镇也。)
全宋诗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为著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复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为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一一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元丰二年第进士。初授澶州司户参军,转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五年,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出知齐州。绍圣中,坐党籍贬监信州酒税。徽宗立,召复著作佐郎,迁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后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崇宁间,蔡京为相,补之辞官还家,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大观四年,「党论」平,受召出知达州,旋改知泗州。寻卒,年五十八。补之工诗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七十卷、《琴趣外篇》六卷传世。见张耒《柯山集》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全宋诗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为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为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馀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著由门人魏衍编为《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为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为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全宋文·卷二六六四
陈师道(一○五二——一一○一),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十六,从曾巩受业,巩大器之。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元丰中,曾巩典五朝史事,荐其为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以苏轼等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苏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五十。师道高介有节,好学苦志,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又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见本集卷一五《御书记》,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后山诗注》卷首),《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全宋文·卷三九六八
冯楫(?——一一五二),字济川,号不动居士,遂宁(今四川遂宁)人。登政和八年进士第,宣和中为蜀州教授。建炎初,为秘书省正字,迁司勋员外郎,出知巴州。绍兴初,迁利州路提点刑狱,为枢密院计议官,历右司、工部员外郎,除宗正少卿。八年,因言者论其谄事张浚,以直秘阁出知剑州,复落职,以左朝奉大夫主管洪州玉龙观。行至镇江,召对称旨,复故官。九年,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给事中。后出知邛州,复知泸州,为泸南沿边安抚使,加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二年卒。著有《时议录》、《谏议录》、《临安录》等。楫性佞佛,遍参丛林,达五家宗派。晚年专意净业,作《西方礼》三卷、《弥陀忏》一集。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四、三七、四六、一三三、一五○、一六三,《乐邦文类》卷五释宗晓序楫《和渊明归去来兮辞》及雍正《四川通志》卷九等。
行机。号简堂。台州杨氏子。风姿挺特。才压儒林。年二十五弃妻孥。学出世法。晚见此庵。密有契證。入番阳筦山。单丁住十七年。尝值隆冬。雨雪连作。饘粥不继。师如不闻见。有颂云。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谓人曰。某犹未稳在。住山岂吾事耶。一日偶看斫树倒地。忽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未几。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将行。即欣然曳杖而去。登座说法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缁白惊异。法席因兹大振。自圆通移国清。退居景星岩。与给事吴芾。为方外友。淳熙五年。自景星赴隐静。吴。和渊明诗十三篇。送其行。深致恋恋之情。冀师早归同逸老也。师清明夷坦。衲子稍有诖误。蔽护保惜。以成其德。尝言。人谁无过。在改之为美。住筦山。日常下山。闻路傍哀泣声。师恻然询之。一家寒疾。仅亡两口。贫无敛具。特就市贷棺葬之。乡人感叹不已。侍郎李椿年。谓士大夫曰。吾乡机老。有道衲子也。加以慈惠及物。筦山安能久处乎。平生以道自适。不急荣名。赴圆通请。随身唯拄杖草履而已。见者。色庄意解。九江守林叔达。目之曰。此佛法中津梁也。其去就。真得前辈体格。故殁之日。虽走使致力。为之涕下。
全宋诗
金朋说,字希传,号碧岩,休宁(今属安徽)人。曾从朱熹学。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有《碧岩诗集》二卷,明万历间裔孙金袍曾刊刻。事见本集卷首宋范宽、明金大绶序。 金朋说诗,以清抄《碧岩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明显舛误酌作校正。
全宋诗
王阮(?~一二○八),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县(本集《和渊明归去来辞》序)。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改知抚州。宁宗庆元初韩侂胄当政,闻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诱以美官,王对毕即出关,侂胄怒,批旨予奉祠,于是归隐庐山。嘉定元年卒。有《义丰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传。 王阮诗,以宋淳祐三年王旦刻《义丰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又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诗
许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荐除诸军审计,迁宗正簿。十五年,为拾遗。光宗受禅,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绍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东路运判兼提刑,以事贬知庐州。召除大理少卿。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谄事韩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兼参政。韩败,降两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有文集三十卷及《涉斋课藁》九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许纶《涉斋集》,辑为许纶《涉斋集》十八卷(按纶为及之子,集中卷二有《纶子效靖节止酒体赋筠斋余亦和而勉之》可證。纶当为及之诗的编集者,《永乐大典》误署为作者,今订正)。《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许及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涉斋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如净禅师。字长翁。奇逸有远大志。受可印于足庵。不屑肥遁。广诸方便经。其笑詈者。皆脱略成器。故尝开会浙江左右。六坐名坊。而净慈天童最久焉。其升座曰。有问有答。矢尿狼藉。于是眉毛庆快。鼻孔轩昂。直得大地平沉。虚空迸裂。正当恁么时。且与宏智古佛相见。竖拂云。相见已了。合谈何事。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开炉打圆相。召众曰。个是天童火炉。近前则烧杀。退后则冻杀。忽有汉出来道。作么生。㘞火炉动也。又曰。螟蛉子殪而逢蜾。祝之曰。类我类我。天童门下莫有类我者么。万里不挂片云。天地一团猛火。又曰。陆修静陶渊明文殊普贤。作圆相云。咦一款具呈。且道凭谁批判。若是孔夫子吾无隐乎。尔有觉禅者。亲依年久。夜分请决于净。净曰。我困倦旦去。明日为你说。觉念日月蹉跎。含涕而出。露立待旦。整威仪入室。净怜之。乃上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翼。堪笑乌梅咬铁钉。觉傍失声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净便喝。识者称净险要。颇类云门。其缜密实如洞山。但未见禀承何人。或间请曰。师唱道多年。名满丛林。高足已阐化。方得法源委。乞明指示。净良久笑曰。涅槃堂里向汝道(有本云。涅槃堂里看)。又示众曰。古人大雪满长安。天童卖却者心肝。无神通菩萨猛劈。一椎千手眼大悲。捏怪多端还会么。狮子教儿迷子诀。老婆心切不相瞒。净年六十六。忽命侍者设香案。声鼓集众。拈香嗣足庵焉。其语曰。如净行脚四十馀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足庵大和尚。足庵名智鉴。鉴法嗣天童珏。珏嗣长芦清了。了字真歇。乃丹霞子淳入室之子也。是净为青原下十七世之正裔。初足庵鉴公为儿时。母与洗手痬。执鉴手曰。好似个甚么。鉴曰。似佛手。亲殁。即从长芦真歇禅师得度。珏首座器其进止端庄。以方便示鉴。鉴即隐象山。屏绝诸缘。一钁为伍。廓达玄旨。复就珏。珏可其见处。鉴住后。以枯淡集方来。晚年徙居雪窦座下。明眼衲子皓首相依。如净以柏子话请益鉴。鉴本色策之。净乃领悟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𨁝跳。松罗亮格笑掀腾。鉴曰。老成持重为人天眼。声光暴耀非我所望。净既受记莂。乃重其师训。半生开化。不邀虚名。又疾时辈冒称越继。故临末际。方示法源。乃召众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𨁝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奄然长往。
赞曰。丹霞大隆洞宗之后。而冒滥之弊。骎骎有矣。长翁举措风规无。乃涂毒鼓不容侧耳。抑识法者惧乎。但其入理深谈。不滞玄微。真洞下狞龙。而云行雨施。讵可量哉。
全宋文·卷七七八五
傅实之,字庄父,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宝庆二年进士,授袁州分宜簿。淳祐中官承事郎,学者称南斋先生。著有《春秋幼学记》、《南斋集》。见所撰《重修陶靖节祠记》,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一、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
全宋诗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