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当代
萍影词·序·彩毫偏与庶黎亲
作者:张结
蔡淑萍词家把其新编定的《萍影词》校样寄我,要我提意见并写一篇序言。我是从来没有也不敢为别人的作品写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见未必对,写成引导读者欣赏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谈未必恰当或甚至有误,那就变成误导了,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但作者说,近几年她常以新作见示,我也陆陆续续地在信中写过一些意见,有一些还是对的,鼓励我写出自己的想法。情不可却,只好勉强一试。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读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见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却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应聘到《中华诗词》杂志,主持日常的编务,而我担负部分刊物的终审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编出的稿件,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很多问题就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从2003年到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对稿件决定取舍和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中间还到不少地方采风和参加多次大赛的评奖,合作得一直很好。以后她回故乡成都定居时,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与斯民苦乐同”的诗句送她,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所想。她返乡后时常以新作见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见,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时反更频繁一些,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读初中时,就出现了虽在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以前、但已远远不是青萍之末的强风。由于她父亲的问题,作者也被视为“另类”,只是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勉强念到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回乡务农,一家人连最起码的衣食也无法保证。到“文革”初期,她又为谋生远赴新疆,却连一个“农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属队”,过的是“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风雪牧归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来”的日子。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亲得到平反,她才被批准为农工并“以工代教”当上中学教师,后来也才有机会学习写词。她的第一首词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诗友们的称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从此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在这首词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虽然也写到自己艰苦的生活、复杂的情绪,但更多地是把它升华到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对同样生存艰辛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上。像她的《八声甘州 冬夜》:
又一年逝水叹如斯,灯下漫销凝。纵窗前月淡,瓶中梅好,无奈凄清。一个钟儿小小,恨嘀嗒声声,只管催人老,不管伤情。 怅对素笺难写,是如烟旧事,如梦生平。便而今细数,碌碌事何成!想佳人、犹依修竹,待何时、共赏万山青?搴帘处、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阕写凄冷的心情,感情细腻婉转,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下片则从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应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是理想中的自我。作者写这种虽身处逆境或曾经遭受的苦难、却着眼于未来的例子还很多,如《蝶恋花 己巳中秋》中面对“黯淡云如叠”的如磐夜色,却相信也终于迎来了“天意应知怜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泻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温泉》中,面对“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的一片狼藉,仍宣言“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等等,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而正是这种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下去。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着力去写,却对同样遭际厄运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弱者怀着深切和强烈的同情。在《浣溪沙 悼少年刘永》中,作者为一个因饥饿难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殴打并最终被赶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发出了“此其人世乎?”的责问,并写下“底事群氓人作兽,无端江水碧成殷。深悲巨愤泪汍澜”的有异于她的其他词作风格的词句。这使我想起杜甫的《又呈吴郎》,对因难耐饥饿来打枣子充饥的邻家老妇,杜甫想到的是“不为困穷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劝吴郎不要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篱笆,最后发出了“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浩叹。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悼少年刘永》时有没有想到杜甫的诗,但这种深切的悲悯情怀和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亮点而绝不是暗点。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遥望故乡,写出了“月明千万里,乡思无穷已。不敢问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萨蛮 中秋》)那样魂牵梦绕、情思悱恻的词句,而在她离开新疆之后 ,却又视那片粗砺广袤的土地为第二故乡,充满“问缘何、乡愁难泯,待归时、塞上又情牵?深斟酒,向东风祝,春满天山”(《八声甘州 读〈军垦颂〉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她的亲情、友情以至遣怀寄兴、登临咏唱诸作也都情重于辞,读来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觉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积起来的,从而为读者所喜爱。
在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实和细节上也要求真实(尽管作为文学创作,进行集中、想象和夸张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真心所感,再从中撷取带有典型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如实写出,往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我很喜欢她的《江城子 故乡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妇园中正种瓜。小娇娃,坐爬沙。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门的农村少妇,她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对刚购置了“解放”牌汽车因跑运输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实喜的感情,都跃然纸上。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却写了这样一首《长亭怨慢》:
问何事、真关情处?记得家山,惠风初度。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笔端词赋。祈父老、从今富。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词生动地写出了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下的一些农村的情景,眼前田间的“七旬翁妪”和空荡荡的学校,使作者对“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的故乡农村,产生了现实并不是那种“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是一个新的也是复杂的问题,无可讳言,它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级政府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强烈要求说出的话,则不仅反映了真貌,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忧思,也会有利于读者对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她当时的所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对作者的词风,有不少读者喜爱其婉约清新的一面,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早年生活的磨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她具有坚强甚至执著的性格,使我觉得她的作品总非婉约二字所能概括。如《水龙吟 梅花》的下片:
写尽暗香疏影,也难描,风流情味。桥边驿外,芳馨如故,岂为尘被?深院华堂,凡风吹上,自成清气。纵愚顽弄巧,斫残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闲适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虽曾饱经忧患却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至于“满目芳菲花共柳,谁护春光,不许阴霾骤?万里长江排远岫,涛声欲作风雷吼”(《蝶恋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长江黄河水,洗神州大地无污垢”(《金缕曲 吊无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满了胸怀祖国的大气,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内心,并没有给人以不自然或不协调之感。
这次出版的《萍影词》,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修改、增补的结果,虽沿袭了十多年前的原书名,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对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审订,而这一部分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词作;第三,是作为附录编入了作者的诗。关于前二者,读者会从审订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对其旧作近于苛刻的要求,从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断探索追求的努力。对于第三点即她的诗,也许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经看过,觉得还有一些想法要说。
作者写作诗的时间要晚一些,从她编定作品的时间看,是始于1996年,但从那时起,作者对诗的写作就付出不下于词的精力,本书所收的在几乎同一时期所写的诗甚至稍多于词,便是证明。在作者早期的诗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其中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荧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筑室坚牢竟未能!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它可以说是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自然流露。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迹面前,诗人会从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则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来可以减轻和今后应考虑如何避免的损失,首先是人的损失。这和作者“也为曾经多郁结,爱他豪放喊山声”(《晨登宜宾翠屏山》)中追求个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态,如听松间涧上风”(《灵芝湖听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在四川苍溪游览时,作者还写了“惜我今来春欲尽,一湾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诗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发怀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着对眼前“一湾瘦水”的沉思和忧虑。这一切,我们在作者的词中似乎都曾经看到,不过表现在词中更低回宛转,表现在诗中更明快深切罢了。因之作者的诗在本书中虽然只是作为附录刊出,我想无论对喜爱作者作品还是希望了解其整体创作的读者来说,都是有机的一部分。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开始时写到的担心。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作为“序言”,我想读者会在读后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以纠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错误。最后,拟以两首写读时所感的小词为此文作结:
浣溪沙 读《萍影词》有感
其一
廿载尘沙杂鬓丝,身何坎坷意何痴,倚声自学小山词。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时。情怀天下几人知?
其二
边雁衔秋入远云,沙原绿野斗诗新,当时赞誉自纷纷。 四纪悲欢成旧梦,一编珠玉记前痕。彩毫偏与庶黎亲。
己丑冬日于北京
捞月集·序
《捞月集序》 作者:熊盛元
津沽谷君海鹰,习医信佛,性耽吟咏。观其所作,立意遣辞,皆戛戛独造,鲜有抗手。其诗清旷,其词绵邈,得司空表圣“超诣”之境,所谓“少有道气,终与俗违”、“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是也。其所以将诗词集命名为“捞月”者,盖其戊申降世,生肖属猴也。夫“猴子捞月”,虽为动画电影之名,而其典实出《法苑珠林·愚戆·杂痴部》,略谓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至一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诸猕猴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曰:“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诸猕猴即如主语,辗转相捉。未几,树枝断折,一切猕猴皆堕井中。海鹰君以此名集,实蕴佛家动念辄妄、认有皆空之理,转觉山谷道人《沁园春》所叹“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汤义仍《还魂记·冥誓》所谓“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皆似未达一间。何则?以其情执太重,一如树神讥讽猕猴之偈所云“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月”也。由此可知,“捞月”一名,不惟已悟物象皆如幻影,起念尽为虚妄,亦隐含释氏三生因果之旨也。
《捞月集》中,时有宣说佛理之作,而所拈之境,则极烟水迷离之致。如 “明波蜕影碧参差,又是春光欲尽时。柳尚沈迷甘堕絮,花方彻悟拚离枝。耽禅孤阁餐霞早,爱月连宵入梦迟。廿载情丝今已竭,冰心只付片云知”(《暮春杂咏》)、“碧藕漙珠露,红蕉绾客襟。一年萍迹枉追寻,风撷辋川清韵,高柳付蝉吟。 欲借观花眼,来修逝水心。劫尘狂处叩青禽。几度魂迷,几度怨痕深。几度梦醒回首,天外响瑶琴”(《喝火令·乙酉生辰》)、“绝世琼姿难自处,隐向深宵,怕见蛾眉妒。卜得尘缘叹一缕,空劳星月题朱户。 天意何由悭会遇,谱倦残更,仙韵无人顾。玉骨支离眠瀣露,为谁痴守香如故”(《蝶恋花·昙花》)、“腊尾欣逢二度春,谁怜新岁守空尘?从知天道酬人道,一种炎凉共喜嗔”(《丙戌岁末立春 》)、“漫听寒蝉断续吟,些微幽思透商音。丁宁客羽还留梦,检点青痕莫染金。 云有态,水无心,水光云影两交侵。高天几许清凉意,却向红尘细细寻”(《鹧鸪天·早秋》)、“乞得冰轮作玉梭,鬘天织就忘情罗。恩经怨纬千千结,了却三生梦几多”(《无题十首》之九)……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诗语、禅理,毕竟是二非一,未可等同。钱默存先生《谈艺录》阐之曰:“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自广;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胡元瑞《诗薮·杂编》卷五比为‘达摩西来’者,端在乎此”,妙哉此语。细品海鹰君诗词,似对此颇有妙悟也。兹举其五律《雪》诗,试作笺释:
雪
点罢罗浮靥,遥闻郢客歌。光潜心鉴月,香冷梦凝柯。
一色齐三界,千身證六和。从风随意住,天地起沈疴。
首句典出《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与语,但觉芳香袭人。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罗浮靥”,代指梅花,暗逗“雪”字。高启《梅花九首》:“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此境也。次句则用宋玉《对楚王问》之典:“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亦点“雪”字。两句盖谓己以梅点额,与时下俗艳迥异,一如阳春白雪之曲和者寥寥也。第三句孤迥高寒,化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韦处厚《葫芦沼》 “疏凿徒为巧,园洼自可澄。倒花纷错绣,鉴月静涵冰”、连文凤《题湿洞》“洞门深锁碧泉寒,控寒玉壶冰雪贮”等句无痕。“光潜”,指雪内外莹洁,而又韬光晦迹;“心鉴月”之“月”,非惟中天之月,亦隐喻真理、真善美及自性等……此句境界略似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可见襟怀高洁。“香冷梦凝柯”,语极轻灵,谓梦随雪花凝于梅柯冷香之中,似从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与林逋《梅花》三首“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技”化出。此联仍扣住“雪”,不即不离,且曲曲传出冷怀幽抱。第五句中 “一色”者,雪之本色,一白茫茫也,亦即孔子所谓“素以为绚”(《论语·八佾》)。“三界”者,就俗世而言,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就解脱而论,乃指断界、离界、灭界;而就无差别境界观之,则法界、心界、众生界也。句中著一“齐”字,最见妙悟,盖谓但得心地如雪,不染尘滓,便可證得如如,而入一真法界也。此句虽侧重说理,而仍不离“雪”字。第六句就扣题论,“千身”乃从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而来;而就阐理看,则蕴《大宝积经》“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之意。“六和”者,儒家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李九龄《寒梅词》云:“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以此扣“雪”,又藉以阐明佛理,盖佛家“六和”,乃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此联由一己转写众生,自度度人,立意高远正大,最见菩萨心肠。第七句“从风”,随风也,亦即“因风”,典出《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王凝之妻,即谢道韫。此又暗扣“雪”字,章法细密。“随意”,语出《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雪本无踪,随风飘洒,“随意任情,唯心所适”四字,恰可状之。末句承前,谓末法时代,天地皆病,况芸芸众生耶?但能“随意任情,唯心所适”,祛妄去执,證取“六和”,则“沉疴”自起矣。海鹰本以医为业,又耽佛法儒道,故以“起沉疴”煞尾也。前七句皆咏雪,惟于卒章显志,弥见其发心之大,济世之殷也。元遗山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此之谓也。
海鹰于诗词一道,别有会心。尝函告我曰:“十几年前的多愁善感并未完全泯灭,只是因阅历与见解的丰富能随时化解。从前如汹涌澎湃、连绵不绝的潮水般的情绪波动,而今只如一阵拂面的轻风。所以也不能说那些感情丰富的诗词所反映的不是现在的我,确切地说,应为我现在的一些瞬间。瞬间过后,另一个我取而代之。”此虽其一己体会,而可藉以窥探旷古诗心,诚可谓片言尽释千年惑者也。其于杜诗,颇赏“两个黄鹂鸣翠柳”,谓“我就喜欢那样的置身世外的风格”,而最赏“王维的辋川诸诗”,以其“空灵超脱”也。故欲明其诗词旨意,当从“置身世外”、“空灵超脱”八字著眼,方能体会个中真趣也。其词则守律甚严,所填慢词,一字不苟,于四声吃紧处把握尤准。如《三姝媚》:“虚棂晨雾掩。望茫茫华都,梦沈神黯。万木萧疏,任日烘星琢,雪皴霜点。绿萼重来,香暗度、空庭尘槛。解事风轻,閒曳琼枝,恍闻鱼梵。 多劫情丝难忏。甚散落天花,逗襟成魇?慧业兰因,竟托根萍絮,影消痕淡。谱涩朱弦,惭未有、禅心如剑。记取笙歌酣处,波深浪险。”自注云:“此调二句领字后连用四平声,末二字去上声,木、萼、落、业、涩等处需入声,连仄处尽量分上去、入去。”盖参照梅溪、梦窗同调词定律也。其实海鹰倚声非仅侧重声律,更追求立意高远。即如此词,上片写清晨梦醒,推窗望远,大雾迷漫。在万木萧疏中,绿萼梅却送来暗香,缭绕于空庭曲槛。梅本与禅有不解之缘,故依稀听到木鱼梵呗之声也。下片意脉不断,以“多劫情丝”过度到忏情。天花沾襟,结习未消也;絮果兰因,业缘太重也。此自叹亦慨世人结习太重、刚强难化也。所可憾者,无犀利禅剑断其尘根,只能漫拂瑶琴,冀其觉悟耳。一结自警并告诫世人:万勿沉溺尘海之中,否则必涉“波深浪险”,而万劫不复也。全词寄寓禅理而不枯窘,诚非易易。
老杜诗云:“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纵观海鹰《捞月》一集,题材似不宽阔,古风亦付阙如。所作虽美如兰苕翡翠,而终乏掣鲸碧海气象,盖其每孤窗自守,不好出游,故笔路眼界,犹未臻恢弘之境也。苏子由云:“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海鹰君春秋尚富,倘能于博览万卷之馀,更行万里之路,则他日之造诣,未可限量也。海鹰君勉乎哉!
二00九年十二月廿八日,岁次己丑畅月,剑邑熊盛元草于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