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中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中。
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善学
自号古庭
生儒家马氏。
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
凡清凉大疏钞。
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
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
遐迩嗜学之子。
敛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获一见为快。
虽老师宿学。
亦推之为人望。
别传教公。
无言宣公
后主报恩之席。
皆欲摄受师为弟子。
师笑曰。
吾得法于宝觉
忍背之乎。
力拒不听。
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寻还东林隐居。
掌教者尊师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强主阳山之大慈。
师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专家。
以殊户异轨。
为高理之所在。
辄翻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
吾宗法界还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
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华。
虽累入法华三昧。
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
又从灵光敏。
传贤首教。
露光天台之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
吾徒可专守一门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
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龙兴
师将大弘贤首之教。
以续物慧命
虽当俭岁。
躬分卫以食众。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赋违期。
当徙虔州
有司知师专任讲道。
欲与辩析之。
师曰。
吾为主僧。
法当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请行。
或让师为迂。
师曰。
宿业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师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胜衣。
戒检精严。
护持三业。
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
法衣不离体。
三藏诸文。
未尝释手。
虽盎无斗储。
处之裕如。
谦恭自牧。
竖子来见。
亦无墯容。
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数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罢云。
见诸著述者。
咸有可观。
法华问答若干篇。
法华随品赞三十篇。
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
及诗文。
并行于世。
宋文宪公曰。
于诸宗之文。
颇尝习读。
每病台衡贤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会而融贯之。
恨鲜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
于是。
发不及见之叹。
其为贤者追慕。
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
释季善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然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深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