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宠字履仁,更字履吉,吴人。以诸生贡入太学。有《雅宜山人集》十卷。
(《国宝新编》:王履吉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诗辞刻尚风骨,摆脱轻靡,陶熔李、杜,汰涤情文,既正体裁,复灭蹊径,可谓后来之高足。惜乎天不假年,进而未止,学士观其汗血可也。行书疏秀出尘,颇得晋法。
《胥台集》:山人诗才力雄阔,醉篇丽赡,去轻靡而就沈著,尚铺缀而略陶熔。又白雀》诸篇,与兴寄冲玄,思调清逸,遂窥陶、谢之堂,几入王、孟之室。
《甫田集》:王君风仪玉立,举止轩揭,读书石湖之上,偃息长林丰草间,含曛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
《绩吴先贤赞》:吴书学自宋克、祝允明逮王宠皆名得魏、晋法。宠所为诗与文徵明相若,而格少尚之。
《艺苑卮言》:王履吉诗如乡少年久游都会,风流详雅而不尽脱本来面目。又似扬州大宴,虽鲑珍水陆而时有宿味。
雅宜诗清警绝伦,无一点尘俗气,真所谓天上谪仙人也,所欠者沈著耳。
《六砚斋笔记》:王履吉不以画名,偶然兴到,随笔点染,深得大拟、云林墨外之趣。可见高人胸中无所不能。
《无声诗史》:雅宜山人书法出入晋、唐,持亦清新绝俗,作画仿黄子久,苍秀处不减徵仲。尝自题云:「远岸疏林斜日外,春风碧水草堂前。匡庐突兀开屏障,坐看银河一道悬。」
《明诗选》:李舒章曰:「履吉风华烨烨,自有骏骨。」陈卧子曰:「履吉中首山诗,追踪颜光禄。」
《列朝诗集》:王履吉初学于蔡九逵,其后游边、顾之间,浸浸改辕而北。
《明诗别裁》:履吉圭臬颜、谢,痕迹未融。然尔时吴中诗格以履吉为最。七言律亦颇沈郁,或者必以摹古短之何也。
《田按》:履吉五古步趋颜、谢,亦时希踪左、阮,固是吴中俊特。其《赠边太常》诗云:「中州两龙奋东鲁,一夙摩倾倒李何。」与边至矣。牧斋北辕之论,是履吉得力处,不得以此訾议。)
全粤诗·卷三三○
李时行(一五一四—一五六九),字少偕。番禺(今广州)人。少时曾读书于罗浮山青霞谷,自号青霞子。湛若水、黄佐倡学于东南,时行先后及其门。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中进士第,知浙江嘉兴县,叙绩擢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后因同官蜚语攻讦而辞官,遍游吴、越、燕、齐、楚、豫,与海内人豪结社联吟,抒心中峭拔激昂之气。南归后于广州西郊筑浮邱草堂读书,又于北城开小云林别业以托栖隐。卒年五十六。著有《驾部集》、《青霞漫稿》、《天求子》、《云巢子》、《癯瘉子》等。其文章发汉魏,古诗法颜谢,歌行法李杜,绝律取裁于沈宋王孟等诸大家。为南园后五先生之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有传。李时行诗,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南海吴氏诗雪轩刊本《李驾部前集》、《李驾部后集》、《青霞漫稿》为底本,参校清同治南海陈氏樵山草堂本《南园后五先生诗》。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颜延之云:「诗无九言。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仲洽之言,未可为据。」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