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超弘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超弘字如幻
姓刘氏惠安人也。
父佑官潮州府学教授,家世儒素。
生而聪迈,髫齿能文,手不伫虑。
十九为诸生,屡试冠其曹,受知赏于黄相国石斋,才学重于时。
年二十七,婴剧疾。
知四大匪坚,生死事大。
偶读《维摩诘经》,益信有宗门向上诣,遂有绝尘之思。
喜从方外游,值雪峰亘,往还黄檗,道出惠安,邂逅瞻拜,便蒙激发,于是矢志皈㐆,尚羁俗缘,荏苒岁月,世情愈澹。
明季丧乱,清兵入关,天下改革,颁令薙发。
乃慨然辞父母,舍妻子,就平山寺从彻际脱白。
然戎马满郊,所在糜沸,久之,途径稍通,乃卷裓趋漳,依亘师于南山寺,止于侍寮,痛下钳锤,多有省悟。
亘所居泉之招庆、延福会城之芙蓉、雪峰皆执侍左右,殷勤十载。
拈颂机答,无爽玄旨。
一日,亘问:“檐前雨声点,点滴向何处?
”众所酬对,俱未契。
曰:“否则,落在师鼻孔里。
”亘首肯之。
丁酉岁,随之庆城,竟授以衣拂。
戊戌春,归温陵,不常厥居,盘桓山水间,笠杖萧然久之。
出主灵应,寺无香储,恒苦不给,因自持钵,以资饘粥。
乙己,霞舒苏家诸檀樾,延居杨梅山雪峰院,亦真觉禅师旧刹也。
衲子数辈,刀耕火种,暇则为说大义,道望蔚然。
雪峰二里许,有慧泉古基。
壬子,苏君尔源创建精蓝,迎居之,从此逍遥两寺。
与名流达者,诗偈书疏往来,酬答十有四载。
戊午,年已七十四矣。
知期将至,谓其徒曰:“晓露春霜,光阴无几,可预建一卵塔,身后毋为尔”累。
”即启土督役,复自撰铭。
中夏工就,每言中示意,不久于世。
至十月初,始有疾,众进药食,则郤之曰:“世缘已尽,食无益也。
”客至则执留之曰:“相见无多日,吾当与子诀。
”笑言不衰,二十日沐浴更衣,吉祥而逝。
寿七十四,三十二,著述甚富,今所传者,《瘦集》八卷,及《语录》二卷。
释明方
明方字石雨俗姓陈氏,世居平湖泖上。
又云嘉善人,少负不羁,后悔悟为僧参云门付断拂子一枝,自号断拂子,嗣为洞宗三十三代。
继谒黄檗有禅师
归,主显圣,又主宝寿龙门东塔,后居佛日寺,有《雪蕉集》。
释万如
万如禅师语云。
身心一如。
身外无馀。
人间天上。
本无所拘。
即此物。
非他物。
南北东西毫不差。
千圣从来同一脉。
若也向外苦驰求。
奔到驴年恐未歇。
回光反照无多子。
黄檗棒头曾漏泄。
知音须是个中人。
不是知音莫饶舌。
德山入门便棒。
临济入门便喝。
截断诸方烂
指出当人活泼泼。
贵乎直下便承当。
佛祖直教眼里屑。
直指本分一句。
作么生道。
夜半碧云笼古殿。
天明海岸迸金乌。
释景隆明 1393年7月12日 — ?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宗厥旨。
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烧了。
何处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禅无净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禅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禅。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禅有净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六祖
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沩山曰。
有句无句。
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亦悟。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悟。
聊为庶几。
岂可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禅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禅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禅。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
汝学他用心。
晦堂和尚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参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参禅。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参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参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参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悟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悟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禅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释道超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超字云外姓李氏安平人也。
生有夙根,幼怀高志。
当辞亲入山日,家人为具牲醴饯别,蹙然曰:“既欲出尘,当除腥秽,如此俗习,尚不能远,何论他耶?
”或为譬解强之,竟不食。
礼开元秋鉴为师,年二十入京师,依大功德寺祖渊,职藏三载,心迹皎然。
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
染疾还山,状甚沈瘵,祷于观世音,夜梦白衣授赤丸使呑之,惊寤而嘻。
是日,果有老人负囊至,疗之而愈。
一日,看《黄檗语录》殊有会心,憾无明眼提撕,莫由省觉。
复又自念,如来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乃思辟榖,唯钦水乐饥,一意参穷。
历十八日,而身心轻莹,如有悟入。
太守熊公以开元日壤,命掌院事,窜匿山谷,求之再四,始为一出。
及熊卒,乃复辞去。
参绝尘于秀林,尘问佛祖关要,即事酬答,辩若泻流,尘印可之,犹自以为未也。
乃谒泽忠于栖真,机缘符契,得无疑。
自尔归来,息影山阿,独处兀坐,千日为期。
明天顺壬午,开元缺席,推选未当,久悬不决,闻于郡丞孔公,孔命使持简请莅止,益深遁。
至成化甲午,翻然归院,为众说戒。
已而度夏天,立岩中,忽焉示疾。
临终书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邈焉中立,佛越祖。
本无生灭,何用指注。
击碎虚空,何处不遇。
要行便行,著甚分付。
”掷笔坐化,时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也。
茶毗窆灵骨旧塔,有《云外语录》一卷。
僧圆悟明末清初 1566 — 1642年7月7日
号密云
姓蒋
宜兴人
生即端严。
总角时。
念世无常。
勤持佛号。
偶见坛经。
宗门向上一路。
觉有入处。
凡山行及穿城历市。
咸事参究。
一日负薪过山。
触积薪而省。
禹门传。
演法龙池
往侍薙染。
阅三年。
每自勘心境对立。
以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语。
请益。
往往被诃。
抱愤成疾。
因闭关。
池过关前。
话及有心无心之旨。
师呈偈云。
心心即自心。
有无皆自心。
有无皆自心。
无心无自心。
池未许可。
又三年。
监院务。
奋发精进。
忽于铜官山顶。
悟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遂往觐龙池于都门。
池心折之。
因以无住法。
嘱师南游。
自双径。
两目。
天台
为诸名宿。
开发积疑。
莫不惊叹。
得未曾有。
迨池归。
叩师以扶持佛法。
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
池笑付拂。
未几。
池迁化。
师感法乳恩深。
心丧三年。
茕茕在疚。
触目注存。
大明万历丁巳
远涉匡衡
还息于天台通玄寺。
宗风大播。
次年应金请。
依荆榛。
餐葵藿。
龙象竞归之。
不踰时。
轮奂𨔛起。
悉具丛林规制。
食以万指。
凡师。
所过。
缁素瞻礼者。
喧填杂沓。
每至遮道不得行。
其山川阻隔。
从数千里外。
勤尺寸以请者。
师为之发蒙导滞。
一如亲承热棒。
而声教四讫。
崇祯庚午冬
黄檗归金
四方归依者益众。
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
司李黄元公
请住天童
天童山
巍冠五山
及到。
因洪水漂没。
丹崖翠璧之间。
遗构萧萧。
遂任缔造之役。
积十年。
台阁崇隆。
堂室复叠。
望之若云蒸霞郁。
瓢笠济济。
三倍金粟
师修列祖塔竟。
即有退藏之志。
一生开示。
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
落麈尾
而斩
拨开云雾。
其接引者。
自王公长者。
以至厮隶末流。
五比丘。
十弟子。
以及一阐提辈。
统以慈光摄受。
如偶成偈云。
十方世界恣横眠。
那管东西南北天。
惟我独尊全体现。
人来问著只粗拳。
其著述者。
为法證辨。
如钟声镜影。
不堕语言文字之障。
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
而一杖一拂。
飘然物外。
绝不作一住相。
崇祯辛巳
田太傅
皇贵妃田氏命。
躬赍紫衣入山。
祈师演法。
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
师以衰迈力却之。
是年七月之七日
示疾。
跏趺而逝。
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天童门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
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
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
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
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
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
已入都北来,觐之。
二祀而归,礼天台
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深相契结。
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
龙池且老,以衣付
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称中兴焉。
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
”盖金粟故千人井。
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
天童古刹,岁久荒芜,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
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
又以南都大报恩寺住持,以老病辞。
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
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奏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
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
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
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释如学明 ? — 1633年7月22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如学字无为晚号五峰
姓任氏临潼人
降生之辰,白光满室,与佛生同日,故莲胎含素,鹤骨出尘,有自来也。
年二十,恃怙并失,薙发五台,从天齐师观修净业,昼夕思维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决志行访。
始谒熊耳无言,即往圆戒于澄律师,依止律堂,勤披藏卷。
复遍游金刚台、虎跑、伏牛、终南,行力艰深,境界叠更,自得解释。
历抵黄檗匡庐、云门、径山,还至龙池密云悟,深契法旨,及从入天台通玄,亲承煆炼,屡临血捧,机不放过。
久之,入室请辞,握拂云:“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即分付汝。
即跃起云:“不要不要。
云:“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
”乃转身云:“今去也。
即付之,承受记别去。
后省金粟
崇祯辛未,来主大沩同庆,斩石诛茅,仅蔽风雪,从侣朋兴,宗绪丕振。
癸酉,出山将行化于五台,至金陵,为余集生中丞请说法祗陀林,吼声弘亮,四众惊服,东南望为大法幢。
无何,自期厌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
先以手书入山属法于养拙明使主沩山,示众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
可怜漆桶自狐疑。
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
”依法阇维,塔于大沩,羊城陶汝鼐为之铭。
先是,崇祯戊辰有圆上座者,骑犊披榛,把晏坐,觇枯杏复芽之异。
年,大宗伯李公 腾芳来访白牛寻源黄木,与圆公一宿树下而去,属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记,胡子懋选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请,复官田三十馀亩供香积,咸钦聚石之风,颇忆画灰之语。
俄而至,才举南宗,遽还中印。
时有金铜瑞像,宫绣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内,诸方闻者莫不谓“大沩之山兴复有日也”。
释隆琦明末清初 1592 — 1673年4月3日
字隐元
福建东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龚氏。
生六岁。
父客于湘。
家产日耗。
难以攻读。
渐以耕樵为业。
每静夜与二三友。
坐卧松下。
仰观天河运转。
星月流辉。
谁系谁主。
缠度不忒。
心甚骇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与长兄欲定聘。
自思身为男子。
不知父之游踪。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将聘金为路用。
直往豫章
南京
宁波舟山
见族叔。
又至绍兴
经历一载。
囊已空。
随香船至南海
朝观音。
见佛地庄严。
一时凡念冰释。
遂发心持斋
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归闽省母。
母以为自天降下。
喜不自胜。
劝母奉斋归佛。
越明年。
归寂
鉴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从削发。
即发愿精修。
辛酉
绍兴显圣寺。
听涅槃经。
时闻本师费和尚之名。
因遍处参寻。
壬戌
鹦窝顶听法华。
冬在夹石碧云。
听楞严。
忽闻密老和尚
来应金
即往参见。
随问学人初入禅门。
未知做工夫。
求开示。
密云。
我这里无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卧便卧。
师云。
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师有省。
便拜云。
某甲会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师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师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师云。
今岁盐贵如米。
自此日常活泼泼地。
忽一日窗外风吹入。
寒毛卓竖。
通身白汗。
大彻底。
便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天下老和尚
情与无情。
尽在。
一毫头。
了了分明。
无二无别。
不可举似于人。
庚午春
黄檗本寺。
老和尚进山。
师同回寺。
辛未
众请住狮子岩
癸酉冬
马峰费和尚主席。
命师为西堂。
一日诸禅人颂百丈再参马祖
一喝三日耳聋。
黄檗闻之不觉吐舌因缘。
师亦颂云。
一声涂毒闻皆丧。
遍野髑髅没处藏。
三寸舌申安国剑。
千秋凛凛白如霜。
呈上。
费老人即圈出示众。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从上用不尽的。
顾师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师喝便出。
到方丈。
师礼拜。
老人举拂云。
汝且将去行持。
师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将为报恩那。
又打一拂。
便归寮。
甲戌回狮岩隐静。
丙子夏
本山请继黄檗法席。
却之不能。
岩下有侧石如舟。
俱以不平为叹。
师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龙天。
此去黄檗
吾道大行。
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归室次。
蚤徒良哉报云。
石已自平。
师乃名为自平石。
法通专使送大衣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开堂。
腊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为母说法。
说甚么法。
蓦竖拂云。
也只是这个。
今日山僧不动本际。
为诸父老谈禅。
谈甚么禅。
也只是这个。
这个又是个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场屋。
真诚不是小儿戏。
向个里消息得恰好去。
许汝入黄檗门。
黄檗人。
黄檗同条合命。
共气连枝。
不然。
尽是门外之绕汉。
要见黄檗毫毛也大难。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
姓林氏黄檗人也。
生有灵徵,幼志凝重。
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
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
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
闻密云居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
逮受黄檗请,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
隐安继主檗山本同,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
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
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
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
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
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
岛主欣迎,万象云拥。
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
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
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
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
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
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
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
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
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
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集》。
释亘信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亘信字行弥姓蔡氏,浯人也。
惟和,母李氏,梦大星入怀及诞,亘小字福星
年十二,闻山止安九族生天语,欣然慕之,欲报劬劳,白于母,母不听,后病热极危,许舍出家,即愈。
年十七,从止安薙发,尝见雪山书寿昌塔铭,知有宗门事,寻居漳之长泰石狮岩,偶值中秋止安到岩,方设饼煮茶,忽举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是同是别?
竟日思惟,“欲云同,机用各别;若云别,道岂有二?
”终未能决。
一日,负米登山,忽忘身世,成一偈曰:“行住原非我,棒喝不是他。
一筐云门饼,好下赵州茶。
”方知古人真参实悟,语不我欺,乃发足游
首造鼓山,叩博山无异,令看父母未生前语,顿起疑情,值狮林师出,因询林曰:“适来所问是何意旨?
”林曰:“一块石,一块砖,两相撞。
”乃从结茅于芙蓉山,居顷之,复回鼓山受具,时年二十四。
八月解制,乃还温陵掩关于葵山牛眠室,昼夜提撕。
二七不眠 ,亦不依倚。
后闻密云晤开堂于黄檗,以书乞示,即取来书转语作复云:“但见横尸遍野,即便知恩有地。
”亘已爽然若失,已而复掩关于南安圭峰报亲寺之东庵。
曾忆僧传晤以“薰风自南来”语,勘验学者,思之未得。
六月扫地关中,汗下沾衣,忽尔清风徐来,举体庆快,乃怕掌曰:“好个出身处,时人不知,时人一知,汗透满衣。
”适金粟费隐继席黄檗,乃驰书陈其所见,答云:“未见有本分语,而通本分消息。
”遂启关直诣黄檗,问费曰:“昔临济会下,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一喝,僧问临济:还有宾主也无?
济云:宾主历然。
祇如两堂首座未下一喝时,还有宾主也无?
”费云:“两眼对两眼。
”礼之而退。
费问:“如何是汝本分句?
”亘曰:“今日晴。
”费云:“我不问晴。
”再道:“昨日雨。
”费云:“汝自己亲切上何不道一句?
”亘举拳,费云:“离郤此手,别道一句。
”亘曰:“鼻孔大头垂。
”费肯之。
亘拟再进语,费连捧挥出,立于侍寮如卓地露柱,生平所得所悟,前后际断。
及结冬,费先垂语,举“古人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若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试向此处作一偈看?
”亘呈偈曰:“数载觅心不见心,承师捧下且翻身。
一生伎俩从斯丧,赢得条条一个人。
”自是机缘峻峭,当仁不让。
乙亥腊月八日,始付拂子,时年三十二。
崇祯九年温陵檀越请住南安大罗山栖隐禅院戊寅春,往金粟省费,复回黄檗隐元建兴大殿
壬午冬,费遣专使赍源流祖衣付之。
举示众云:“此是小僧生平,直不藏曲,须知当败阙处,正是得力处。
凑泊不上处,正是立地处。
久立。
”其自叙艰辛如此,有语录三卷。
德容明末清初
德容号费隐闽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开堂黄檗,历迁莲峰法通
崇祯戊寅,主席海盐金粟
复退居黄鹤峰,颜曰直指。
国朝顺治初木陈石奇二和尚请继席天童。
时拥众千馀。
参叩激扬,宗风大振。
杨廷鉴贻诗,有“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之句。
后居超果径山维摩尧峰
十八年示寂。
严年六十九。
著有《语录》及《渔樵挂瓢》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