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9
【介绍】:
元明间山东安丘人。以经商遍历江淮南北。元至正间阻雪于颍州之老子集,见朱元璋僵卧草堆,掖至旅舍,为之治汤药、备衣履,厚其资斧,使附豆船返临淮。朱元璋起兵,以客礼待之,坚不入朝。洪武二年卒于应天。
维基
刘寅,字拱辰,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明朝初年官员。洪武三年,山西乡试中举。洪武四年(1371年),刘寅中式辛亥科吴伯宗榜进士。任兵部主事。累迁兵部侍郎,入乡贤祠。刘寅善于经文史书,著作有《三略直解》,对黄老之学进行参校,比较异同。乾隆《崞县志》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子艺,田汝成子。以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性放旷不羁,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至老愈豪放,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泉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
字仲鹄。性简默,所至必闭门扫席,意翛然人外。初为名诸生,数试有司,罢归,因薄游三楚间,常一吊赤壁,望观音岩瀑布,再泛大江,载酒上晴川阁,俯仰间发为楚声,一时词人诵之。巳北上蓟门,游长安诸公卿间,无所遇而归。年未五十,遂绝意进取。世居鹿沙草堂,种花浇药,与三桥李叟、周农半诸人相倡酬论诗,先辈谓:自济南、娄江诸公,以诗名世十馀家,若置吾仲鹄在座,不知谁当居左。又曰:仲鹄风格,高可远追白沙,近当少石。词家以为知言。仲鹄诗,余仅见何山人所选及楚游乌溪诸草,为文亦有法,惜未尽得其集读之。一日,余与客论里中诗,或云应仲鹄所作,亦无佳句。余不答,徐出所录村居诗数首,中有句曰:“春田雨足骑秧马,秋陇禽多缚草人。”又曰:“十亩桑閒贤者地,三家草市酒人天。”客大欣赏,以为得如此绝佳。余笑曰:此正应仲鹄句也。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有主宰。提撕话头。默默参究。于一切处无著无依。逆顺境界到手。便为蓦直行去。不起分别。不见有逆顺。不见有境界。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洞然了悟。直下承当。更进一步。了却向上一著。虚彻灵明。如金刚王宝剑。万物曷敢婴其锋。更说甚么世法佛法。烦恼菩提。透顶透底。举体全真。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捷径修行之要也。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是生死根。惟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虽然如是。若乃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佛性是自然之物。不属心思意解。若见恁么说。你便执个无心。又成大病。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总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未悟之时。如银山铁壁。今日也无无。明日也无无。一朝水到渠成。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只贵退步休心。切切要明生死大事。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忽尔一朝悬崖撒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如是现成。到此不可耽著味著。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复指乾坤行七步。只要群生正眼开。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明眼衲僧见不得。断人命脉只斯须。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悟彻之后。结角罗纹。杀著一锤。所谓末后一句也。言语说不到。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百丈再参马祖。马祖正用此机。临济再参黄檗。黄檗亦用此机。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真净和尚颂曰。丈夫当断不自断。兴化为人彻底汉。日后从他眼自开。棒了罚钱赶出院。此颂甚对机。汝今公案未明。如何明得此一著子。夙有灵根者。公案亦甚易明。不见临济凡问佛法。便被黄檗殴打。十分切当。后得大愚一句打发。洞明黄檗机用。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我亦不用摇唇动舌。只用殴打。再问再打。汝被我打得荒了。无计可施。无理可说。不得意中。忽然猛省。亦未可知。我虽不施棒喝。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独悟深旨。次第传来。度人无限。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惟在具大手段。大善知识。生机活法点悟而已。昔因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六祖云。非风幡动。是汝心动。二僧皆得省悟。呜呼。二僧言是风动。是幡动。皆是凡心。六祖言非风动。非幡动。便悟佛心。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是汝心动。如是参去。忽然省悟。自知果然非风幡动。是我心动也。那时却来回报。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祭之以礼。孔子之教也。死而火化。安葬骨塔。释迦之教也。古今依教。莫不皆然。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父字显宗。号月潭处士。母金氏。余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虽以家居。参究不替。庚子岁。许令出家。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洪熙乙巳。给牒为僧。宣德二年。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六年。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遂同至矣。七年。往天目山礼高峰塔。憩锡一载。剋苦参究。忽有省会。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遂造之。剖露心法。懒云大喜。九年。灵隐先师圆寂矣。阇维。敛骨葬于本山。造骨塔。并塔院。奉祀有年。今老且病。死日在迩。思无馀地以葬遗骨。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葬骨塔。盖坟屋居之。待尽馀年。名其屋曰正传塔院。呜呼。生死一梦。骨塔奚为。盖表佛法流芳。灵踪不断。即幻明真。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幻身虽灭。佛性不迁。后之来者。见窣堵崚嶒。峰峦苍翠。鸟鸣乔木。泉潟幽岩。不驰外境。不执内心。尽忘爱恶。陶然泰和。始知法界为身。虚空为口。万象为舌。昼夜说禅。未常间歇。于此见得明。透得彻。如醉复醒。廓然领悟。便见佛祖不曾涅槃。老僧不曾圆寂。大圆镜中觌面相见。西来祖意两手分付。如古师嗣云门。青师嗣太阳。无前后。无去来。大千沙界。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懒云和尚。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即南极安禅师也。得临济正传二十世。师上溯天真。则无极源雪岩钦。前后嗣法亦无定规。前嗣后者。阿难嗣迦叶。后嗣前者。兴化嗣临济。理贯古今。诣实为至。铭曰。
廓周法界。空荡无涯。群灵升坠。恒无已时。佛祖垂应。为导为师。夙膺微幸。直斯化仪。不善弘道。随力所宜。卒于武林。骨窆山崖。窣堵奠安。山同寿期。以幻归幻。有为无为。成住坏空。斯道恒夷。正统九年春。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自宋末至于今日。师法不逮。参徒根器亦为下劣。变坏妙诀。死法传流。无绳自缚。本是活人。缚作死汉。做作规矩。提死话头。执倚偏邪。无由开悟。嗟夫。灵山会上别传心法。超出功用。大解脱法门也。要在妙悟。岂局规模。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不用参公案。先要识破此身。空花幻影。不越百年。安可溺于世情。埋没灵明觉性。随逐妄缘。汩没生死。六道循环。不能超出。既知此患。尽情放下。更不留心。惟令默自思惟。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因有幻身。此心存活。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只思此二句。其馀言语。知得便了。不须记忆。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忽然识得。自会做人。自知入道。至于此时。方参公案。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方到牢关。始为了事人也。涵养此道。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还垂方便接引后人。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永明大师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是则二法兼行耶。兼行。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必陷中间也。湖海弟兄浩浩商量。是非蜂起。乞师指决。去我碍膺。答曰。永明大师出此言时。无人反覆扣问。历代祖师在世。亦无人反覆扣问。故无辨明也。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未常发问。懡㦬含糊。迨今五百年矣。子发此问。大哉问也。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道德智眼皆所不逮。安能答此言乎。强答之。恐不契佛祖之心。反罹罪咎。然有问无答。亦非道也。勉赴来意。随力言之。子当裁择。执守参禅。提个话头。自谓守静工夫。更无别事。念佛往生。寅夕礼诵。皆所不行。此谓有禅无净土也。此等参禅亦非正气。是为守死话头。不异土木瓦石。坐此病者十有八九。莫之能救。禅是活意。如水上葫芦。捺著便转。活鱍鱍地。故云参祖师活意。不参死句。如此参禅。不轻念佛往生之道。寅夕礼诵亦所遵行。左之右之无不是道。雪峰作典座。杨岐作监寺。籍身劳动。内力参禅。永明参韶国师之禅。大弘念佛之道。所谓内圆而外方。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此谓有禅有净土也。辄以俚言免塞子问。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传灯录里。教人修行者。皆言亲近明师。时时闻法。或念佛。或数息。或尸观。或居阿阑若。闲淡性情。剋求妙悟。自从拈花示众。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南岳禅师参六祖。祖曰。什么物。与么来。岳大悟。乃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疏山闻沩山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疏山卖布单作路费。三千里外直造沩山。扣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大笑而已。疏山不契。发愤而去。行到明招。言及于此。明招曰。却使沩山笑转新。疏山大悟。大慧亦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圆悟答云。相随来也。大慧亦悟。有僧问一老宿。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宿云。恶。其僧大悟。雪峰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古人坐立不安。切切求悟。岂肯死坐关房。守株度日。唐有大梅。宋有和庵主。闲静馀情。养道而已。唐宋之时。皆无坐关之说。元时生出计较。设个关房。安坐待悟。至今仿效也。汝既如是精进用心。切切求悟。聊为庶几。岂可安坐关房。现成衣食。自在过时。而况张道伴。李道伴。张施主。李施主。常来相望。各入关房。闲话半日。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灵源居昭默堂。高峰坐死关。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不似今人茫然而坐。古人不舍分寸光阴。不废剪爪之工。舍身命而求妙悟也。今恐虚消信施。空丧光阴。带果招因。难以逃避。由是老僧如是苦口。若契汝心。留为警觉。或不契心。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皆欲辨明。且夫义学中人。读书经。教文义。玄义岂不过汝百倍。尚不能一一辨明。不能窥测禅宗公案。汝欲辩明。何异入海算沙。禅宗厥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如何是禅。答云碌砖。如何是道。答云木头。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思惟之心安在何处。一悟之后。万法皆明。何待辨论。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嵬。东西南北无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通此消息。令汝会意。前者见汝多于人事。故写书来。令汝自省。又恐汝独执于坐。困在昏钝。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令汝学他用心。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峰曰。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复回云峰。峰已迁化。复回黄龙。途中遇雪。阻于一寺。无师参扣。便看传灯录。偶然揭开。看见僧问多福。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云。一茎两茎斜。僧云不会。福云。三茎四茎曲。晦堂大悟。觉华严参圆悟。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发愤出门。行到一寺。忽然大悟。古人如是坐立不安。磨心擦腹。挨拶出来。岂是安然自在。守待自悟。观汝来书。知汝不会参禅。不闻真正开发。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良可惜哉。老僧寄书。令汝师于古人。莫师今人。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遇见信心铭證道歌。一看之后。超然省会。从此发心。力求出家。参见南极老和尚。古拙老和尚。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一一往见。所有开发。皆不中意。我自主张。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用心参究。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忝与上古相合。不与今时雷同。我期望汝成个法器。不可平常过了。汝今抖擞精神。自著精彩。参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返究自己。力要省会是归何处。拌舍此身。默做迟钝工夫。一生用心去。终有悟日。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古人则不然。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如是容易。岂不快哉。古人用心苦切。一团精彩悟将出来。不是拘缚身体。呆呆兀坐。昏茫过日。此上所言多说禅病。脱得禅病。庶可悟道。古云。千魔万难转惺惺。直须精进切心。庶有悟日。
袾宏曰。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
维基
薄彦徽,字舜美,山西阳曲县(今太原)人。山西乡试第二十九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进士第三甲第六十七名。授四川道监察御史。武宗宠信太监刘瑾,以道士崔志端任尚书,贬大学士刘健、户部尚书韩文等,京师为之语曰:“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彦徽数次上疏劾崔志端,有直声。被杖打后除名,不久卒。
法祥。字瑞光。越州嵊县周氏子。有出世志。随季父宦游入京。见笑岩于柳巷。岩观其根。示以念佛法门。师颔之。居顷南还。弃妻子薙发。入栖霞谒素庵法师。虽居讲肆。而念佛无间。又参遍融。融所示。与笑岩同。繇五台入伏牛。契机于柏松和尚。留住石室中。吊影木食者三年。一日趺坐。雪积满林。火绝衣湿。松往视。击磬出其定。因示之曰。轻安小寂。非是歇场。若耽着此境。即堕偏空。且行脚去。逢南即止矣。遂飘然而行。遍历楚蜀之境。铲落知见。独存孤明。后游南岳。忽忆柏松别时之语。有终焉之志。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自是放下身心。一志念佛。募豆四十八石。一豆一佛。净念相继。以至终身。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十方衲子争归之。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居恒诫诸弟子曰。汝剃除须发。不知有生死事大。但倚墙靠壁。业识茫茫。唤作甚么。岂非吾佛所呵。衲衣在空閒。假名阿练若。不专心净业。大限到来。将何抵对阎老子乎。闻者无不感泣。师虽绝意人世。而当世诸君子。闻其风者。莫不景仰。如方伯刘公。直指史公。学宪伍公。仪部曾公。囧卿蔡公。少保郭公。大行宋公。皆倾心皈向。就师问道。招致之则不往也。郡丞卢公。祀庙。点失期者。罚米三十馀石。送师。师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敛众怨耶。竟不受。闻者叹服。师接纳往来。不择臧否。一味平等慈悲。荆襄大盗。贾二唐九等七人捕急。投师求活。师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众作务。及捕官至。虽识其为盗。第见师慈心蔼然。又闻念佛感动。乃解腰缠三金。设供而去。其盗亦化。为苦行僧。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不发化主。不结外援。不设方丈。不用侍者。一龛于佛殿左。危坐念佛其中。不安库房。笥无长物。灭之日。简之惟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尝以糠饼充餐。或有投之地者。师拾取。煨而啖之。行必荷锄。见遗秽必以土掩之。将化命首座领众。念佛趺坐。诫众曰。无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言讫。合掌而逝。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阅世七十有九。僧腊四十有三。停龛七日。颜色不变。弟子奉全身。塔于峰之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浦城人,字元曦,号存敬。隆庆二年进士。授祁门知县,迁户科给事中,累官分巡淮徐道。尝以老子在亳,庄子在濠梁,管子在颍,淮南子在寿春,编《中都四子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新城人,字山仲,号三谷。工草书。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光州知州,善断狱。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传如,本名兴如,字介山,亦作戒山,姓顾氏,武原人。母梦金甲神推车上堂,遂举子。童时往僧舍,见《棱严经》,恍如宿习,归白母矢愿出家。投杭之昭庆,礼镜湖为师,其祖大慈曰:“予尝梦慈恩窥基尊者过吾家,此子相貌奇伟,殆类之。”名之曰兴如,谓能兴佛道也。后为真寂百松所器,易名传如,摩顶谓之曰:“三千界如是,传佛心镫以此准,子其勉之。”尝至嘉兴东塔翻阅藏经,沈居士继山随取般若部经一函,试令背诵,传如立诵数卷,继山惊服曰:“此神僧也。”东走鄮峰,礼阿育王设利二七日,设利放百宝光,光中涌见无数佛菩萨,一一皆身在其前瞻礼,向有碍胸之物,至是一时空荡,以此质于百松,松曰:“此普现色身三昧,是方便境,须修法华忏法,方不住此位。”及受具区冯公西溪安乐之请,修法华忏法六载,默證师言。尝从妙峰法师学天台教,与人谭论,口如悬河,辩者莫当。庚子入都,欲奏开昭庆戒坛,并请龙藏,与紫柏可公甚契。及妖书事起,如已南归,乃并逮如,如易服自诣县,县主曰:“何来自罹苦趣?”如曰:“解京游方也,坐狱住静也,受刑苦行也,就死舍身也,除此四法,何处更有安心法门?”赴京与可同就狱,刑部主政鲁史曾游西山佛寺,逢异僧语之曰:“吾教中有二大士,将以挂误入法网,公当主此案,幸左右之。”鲁问为谁,僧指庭柏及山示之。鲁心识已久,及阅谳辞,见紫柏、介山名,心感悟,竭力剖护,事得释。丙午,因经厂王太监奏请,得赐《大藏经》,赐金建阁。归构斋堂、寮舍,登坛讲演经论,愿力毕遂。癸亥驻锡塘栖大善寺,甲子还真寂,示微疾,更衣趺坐,说《金刚经》及《十六观》题毕,寂然而逝。世寿六十三,塔于瓶匋骆园,后迁本山卧牛石侧。所著有《法华抒海》、《棱严歇》、《棱严截流》、《老子芺》、《庄子参》若干卷。有《赠大善宾岳上人》,诗云:“江海足优游,尝虑风波恶。郊园可卜居,尘俗纷相错。动止皆畏途,何方堪著脚。但教身云飞,悠然自宾岳。”亦有感而言也。又真可圜中寄如诗云:“谁能念尔冲寒去,傀儡提携岂有神。长别莫谈身后愿,好从当下剖微尘。”盖如释,可犹未释故云。又冯梦祯与如书云:“洪钟不叩不鸣,公顷无俗事,吾几失公矣。蛣𧏙六即之说,敢不击节以副赏音。”见推当代名流如此。
维基
倪朝宾(1563年—1629年),字初源,号翼元,浙江萧山县桃源梅里(今属临浦镇)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官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恤刑广东,升员外、郎中。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接替薛藩任福建延平府知府一职。四十一年,升四川威茂道副使,以平寇功,迁陕西苑马寺卿,转陕西按察使,改湖广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年),廷议转布政使,为政敌所排挤,罢官归。颇好黄老家言,以寿卒于家。著有《桃源初集》。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禅,字本无,姓张氏,昆明人。幼孤失学,放骛不羁。稍长乃知自艾,从师授读,而天姿明敏,了解文义。偶游昆明,见池中青莲浮于水面,童冠数人皆弗之睹,始叹异焉。年十九,礼通海秀山妙空祝发,禀具于大方,得法于所庵,后栖鸡足,研穷经藏二十馀载。见道精深,默维心得,及所庵主席传衣,挈本偕往,同注《肇论》,口述笔授,议论飙举,一字未要,当仁不让。唯大事未明,中怀郁结,一日托钵洱海城中,忽闻谚语有“枕上思量千条路”者。胸中豁然冰释。明万历丁巳,沐公增题建悉檀寺,延之开山,工师求材叹无大木,山前龙潭古木参天,人莫敢近,每有樵采则雷电大作。禅至,作法持咒,述为文词以告山灵,躬操斤斧,率诸匠作,栋梁长材一时取足,神怪俱息,林谷幽静。沐公奏请大内藏经,时光宗御极,企禅道风,亦加敬仰,特旨颁赐,授秩为僧录左善世兼锡紫衣。所著有《楞严忏法》、《风响集》、《禅林佛事》、《因明论随解标释》及《老子玄览》,诗文偈颂若干卷。寂于崇祯壬申秋,三日前简约旧知,二众云集,殷殷䛡故,已而示疾,焚香拈偈曰:“盖天匝地本齐平,万象森罗极有情。旨在当人高著眼,波腾鼎沸见无生。”语毕而化。
维基
贺鼎,本姓符,父亡后,其母贺氏把他过寄给舅氏,遂改姓贺。字公调,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军籍。天启元年(1612年)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进士,授河南尉氏县知县,崇祯二年调永城县,进髦士而训之曰:吾欲于邑中建立书院,令诸生诵习其中,月试而日课之。乃求得太丘书院遗址,扩而大之。四年调任浙江武康县,八年擢兵部主事,晋郎中,升山西大同口北道右参议,以直忤时,被逮下狱,后获释,寻殁于京,年四十七。于氏女,金坛人,许字贺鼎为继室,鼎以谗系狱,恐不测,寄书辞婚,女不从,曰:义无再字。鼎父孟岩忧悸成疾,女请于父曰:舅老子不在侧,请归贺氏。父许之,后鼎狱释寻死,立后治丧皆有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嘉定人,初名泓,字研德,晚改名涵,号掌亭。明诸生。学问广博,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浮图老子之书,无不涉猎。卒年四十五。有《掌亭集》、《玉台金镜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太原人,字凤石。明天启举人。性刚鲠,中举后五十年,未尝入官府。御史荐之,辞不赴。清顺治四年,为知县筹画守城之计,以拒姜镶。有《原李耳载》、《石鼓考》、《从好集》、《本草目录》、《银杏园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