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葛仁美
字无怀
举人初授同知抚州,署府事,却𣙜税例金,有政声。
历迁广西按察副使
所治浔、宁、太、思诸郡,土司梗服不常,公防驭周密,俱奉约束,恪修贡如期,吏民安之。
以年老致政,寿终于家。
所著《有四书悟言》、《周易要言》、《徵信辩异二录》、《无怀集》诸书。
杨元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滁州人
世习儒。
初从朱元璋渡江。
陶安等更番掌簿书文字。
前后十余年,以练达政体,思虑周密太祖所知。
应天府,卒于官。
陈宜明 141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泰和人字公宜号静轩
正统七年进士
工科给事中
历官兵部侍郎
为人和厚周密,不作意近名,然亦未曾偾事。
赴偏头关防,闻母丧奔归,道病,卒于清宁,年六十。
有《静轩集》。
吴弘业明至南明 1565 — 1652
维基
吴弘业(1565年—1652年10月31日)字富有别号玉麓云南澄江府河阳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吴弘业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进士,获授铜梁知县
天启元年(1621年)奢崇明反叛明朝,他守住铜梁城;之后迁任工科给事中,又转为吏科,上疏贵州叛乱虽然已经整顿,剿灭或招抚需要周密谨慎决定。
吴弘业历任户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上陈建昌屯田措施,推荐胡平表镇守建昌;升为礼科都给事中
崔呈秀魏忠贤专政,吴弘业上书《权奸去国疏》弹劾,又议论周应秋潘汝桢崔呈秀儿子崔铎的贪污行径;崇祯元年八月,累升为太仆寺管太常寺少卿事,因病归乡。
永历四年(1650年),他晋官刑部尚书,两年后(1652年)去世,虚龄八十八。
张廷拱明 1569 — 1633
维基
张廷拱(1569年—1633年)字尚宰号辅吾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福建乡试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初授怀宁县,清内使挟带私船,宽省运民夫。
丁艰,服除,补丰城,捐俸筑堤以利民。
迁安,编铺平法,辽左车马不疲奔命。
礼部主事天启中,皇帝大婚,奉使广东宣诏。
祠祭司郎中
时朝中多依附权珰,独廷拱正言谠论,非端人君子不与交游。
光禄寺丞大理寺右寺丞天启五年(1625年)削籍归。
庄烈帝即位,求旧赐环,二年复原官,以边才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召对称旨,帝顾近辅曰:『廷拱,福将也』。
至则给宗禄、恤饥军,修土堡、制火器,边计靡弗周密
警告猝至,御变投机,敌不能犯。
以焦劳成疾,及亟,谆谆谕戒诸将竭力报国,言不及私。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卒于官,年六十五,赐祭葬,谥「襄靖」。
释惟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惟安字云亭
读经中普门,喜其谊广大无碍,因自号“普门”。
姓奚氏郿人也。
幼失怙恃,不识生平,而志骨挺立,弗甘俗贱。
年约十岁,为人牧羊,迅雷夜半惊起,自愤消除卑念,投入空门。
年近二十薙发,受具,遍叩宗匠。
三十年中,往来少林、五台、大行、伏牛、补陀间,饥不言疲,患至不怖,昼夜精勤,鍜鍊周密,直至无可转处,必欲转得,如是努力,自疑自豁。
尝于元日,入山负薪,被风吹落,身心两无,前后际断,如月映澄潭,花明空镜。
虽青岩击竹,高峰落枕,无以过也。
独以未经明眼印可,不敢自信。
再上台山,谒空印,呈偈请益,一闻提惊,便破桶底。
洪钟既叩,靡不响应矣。
万历二十一年,立禅之夜,似梦初醒,觉黄山境象如在目前。
三十二年,行至新安,因缘所集,宰官居士,缁素道侣,信受归依,几及千人。
乃破雪寻奇,扪萝陟峭,得黄山之胜,恍与梦符,遂入开山,草创法海禅院
来者日众,糗粮乏绝,相与采苦饮水,亦不相离。
道价翔溢,声达禁苑,敕赐“慈光寺”额,及七级四面金像,并藏经,金书《法华经》、紫衣、金钵,赏赉有加。
天启三年,飞锡戾夫椒山祥符寺,山荒地僻,厨灶无烟,与众闭门,七日不火。
许居士鼎臣叩扉直入,见其道貌清峻,略无疲色,叹为华严不思议境界。
消冻饿想,俨然雪山麻麦也。
无何,以赐佛因缘,北至清源乘愿禅林,即安十年前所建也。
少傅蓼水朱公,相留结夏,亦自知迁化期近,即止憩焉。
天启五年六月十二日示寂,趺坐说偈曰:“处处西方地,我无西方心。
满目皆莲花,惟不见我身。
”合掌而逝。
僧腊五十馀载。
弟子辇骨黄山,造塔,寺后,白石凿凿,流水环绕。
许鼎臣为之铭。
徐弘祖明末清初 1586 — 1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6—1641 【介绍】: 常州府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又号霞逸
少时好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舆地方志、山海图经。
应试不得志,即向往问奇于名山大川,得贤母王夫人支持,从二十二岁起出游,至五十五岁滇南之行止,前后三十余年,足迹遍历南北直隶浙江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两广、云南贵州
在旅程中写日记,今存《徐霞客游记》六十余万言
写景入胜,于民情、风俗、物产、地形、地貌均有记载。
考察西南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周密,并探究其形成之所以然,其成就较德国地理学家早两百年以上。
杨嗣昌明末 1588 — 1641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
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
葬桃源金厂溪。
杨嗣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
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山海关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
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
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
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
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
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
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
李自成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
嗣昌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
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
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
”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洛阳,烹福王朱常洵
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
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
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
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
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
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
王源昌
维基
王源昌字绍贻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人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湖广乡试亚魁,天启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进士,授礼部主事郎中,出知恒阳府,时中使监军,威权日肆,源昌抗不为礼,以清直闻。
崇祯七年任福建分巡漳南道佥事,改镇河南禹州,流冠陷洛阳,将窥禹,源昌饬练乡兵,防御周密,禹卒无患。
崇祯十三年参议佥事分巡大梁,时宗室怙宠骄恣,源昌涖任乃止。
时八年不登,岁旱人相食,大盗蜂起,设法赈济防御,郡赖以全。
布政司参政按察司副使,去任时,士民遮道哭送者百余里。
后起补江西按察司副使,值宗室骄恣,悉持法裁抑不少贷。
未几乞终养归,年九十卒。
王树仁,世其学行。
普安堂,下伍重乡山上,邑绅王源昌、朱霞远读书处,山左岩石壁立刻有“峰回路转”,字甚劲
释洪肇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洪肇字缙云
姓高氏蜀人也。
性质聪莹,思力敏卓。
髫龀之岁,芟染于凤凰寺,被甲律仪,下帷经阁。
年十六,参学南询,遍历讲席,受戒于憨山,听法于巢松、一雨、莲峰、二楞。
力修梵行,操持罔懈。
既而叹曰:“正法道要,唯在解脱。
拘滞文字,其能济乎?
”乃走少室,参学于无言。
方丈之室,侍立三载。
簟瓢之供,日常一食。
于是密参宗要,身心豁然,薝卜沁香,醐醍喻味。
乃摩顶受偈,依派传宗。
道法既明,有无俱彻。
辞杖履,飞锡吴门,会润州金山伽蓝乍谢,教钟中否,缙绅士子,佥契慈缘,稽首请赴。
卓锡之日,幡幢飞翔,白黑忭舞。
洪肇念本慈悲,心怀信义,权实安定,通观平等,斗尺无私,衣止一衲,檀施云委,悉充常住。
菩提之域,枳棘涤除,般若之杭,横流已济。
群情充洽,众志咸服,门徒赞诵,不绝于口。
以大彻堂宝志肇兴水陆之地,而像法久湮,前修未缵,乃造水陆变像六十四轴,备其仪文建水陆阁庋焉。
更于堂之前楹,创立准提阁,以奉香像。
建置周密,信施骈罗,精舍攸跻,度城斯感。
凡硕士令名,道枢鼎望,莫不响风参请,仰叩洪钟
应受融明,机对敏给。
奉仪形者,师子之威;凛戒说者,悦甘露之泽。
云雷拯其万数,药草溉其根茎。
共喻法因,均承善诱,镫传雨润,虚往实归,户外之屦,烂其满矣。
教内修,肃严外度,兴复三有,安喻四因,兼以创搆聿兴,勤劬过瘁,因仍成病,犹自振饰,乃太息曰:“吾性植虚恬,愿耽云壑,因缘大众,坠影尘劳。
虽日饭万人,创楹千舍,未足以益我性真。
曷若孤松片云,萧然静寄,无言自合,无相谁离哉。
崇祯五年,岁在壬申七月七日子夜,拈偈辞众,正目端身,日建辰晷,趺坐示灭。
年四十有七,腊三十有九。
明年四月九日,同衣福城谨护法体,归藏灵龛,建塔京口宝盖山
明潘一桂为作铭,追书本行,勒之贞珉,词曰:“大德名化,为天人师
舟筏三昧,镫巨毗尸。
慈云覆身,福河灌顶。
识解脱机,破烦恼阱。
兴慈运悲,万物调景。
往而不著,行而不永。
器为外假,形为烟聚。
随世生灭,我无去住。
慧光无尽,法身不迁。
塔树勿剪,永对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