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蔡清明 1453 — 1508
维基
蔡清(1453年—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今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人,成化己卯解元,甲辰进士
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
成化十三年(1477年)福建己卯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
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甲辰进士,任礼部祠祭司主事
王恕看重他的才能,将其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
后母丧丁忧归乡,之后复除,任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后改南京文选郎中,因父丧归乡。
弘治十八年,担任江西提学副使,与宁王朱宸濠发生争议,被诬陷罢免。
当时刘瑾知道遭受天下人非议,借用宋朝蔡京杨时的故事,起用蔡清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然而任命刚抵达蔡清已经去世。
杨应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建安人
嘉靖十年举人
有《闽学源流》,载杨时以下至蔡清一百九十五人。
高攀龙明 1562 — 1626
维基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云从改字存之号景逸直隶无锡(今江苏)人,东林党领袖同进士出身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应天乡试,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赵用贤之事上疏指责首辅王锡爵,又与户部郎中杨应宿互相攻击,谪揭阳县典史,回乡家居近三十年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与顾宪成等人于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明熹宗即位,起用为光禄寺丞,官至左都御史
在铲除外戚、权贵及浙党方从哲的斗争中发挥很大作用。
又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恢复征商。
天启四年(1624年),因为揭露魏忠贤党人崔呈秀贪秽而被罢官,再归故里。
天启六年魏忠贤命人伪造织造太监李实的奏本,诬告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七人贪污白银十馀万两,高攀龙从容不迫,先去拜谒宋儒杨中立宇,而后跳水自沈而死,其自尽之处即为今“高子止水”。
林宰明末清初 1573 — 1666
维基
林宰(1573年8月24日—1666年)字德衡号平华
福建漳浦县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
林宰自幼勤奋好学,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常州府无锡县知县
无锡顾宪成方革职归里,倡修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林宰知府欧阳东凤均支持,并为之捐款。
不久,升吏部主事,再升郎中,外任四川按察使
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反,次年攻打成都
林宰布政使朱燮元周著巡按薛敷政分守四门,并又密召石砫土司秦良玉提兵来救,解成都之围。
朱燮元因功升巡抚林宰布政使
不久,升太仆寺卿、南京兵部左侍郎,以父母年老,上疏请求归养。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捕杀东林党人,毁天下书院,发现林宰曾为东林书院撰写碑记,削其职。
崇祯元年(1628年)恢复。
隆武元年(1645年),起林宰兵部尚书,因已近九旬,未赴任。
清康熙初卒于家,享寿94岁。
杨正奇
维基
杨正奇别号问亭,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军籍。
曾祖杨晊。
杨时中。
杨燧
母卫氏。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进士天启五年十月,升兵部武选司郎中杨正奇四川按察司副使
崇祯四年三月山西巡抚宋统殷以分守冀南道参政王国相患病,请将分巡副使杨正奇改补,章下所司。
杨正奇山西左参政
杨嗣昌明末 1588 — 1641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
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
葬桃源金厂溪。
杨嗣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
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山海关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
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
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
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
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
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
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
李自成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
嗣昌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
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
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
”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洛阳,烹福王朱常洵
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
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
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
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
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
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