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崇裕元末明初 1304 — ?
崇裕
字约之
毗陵陈氏子。
其母。
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梦故。
冀徼灵释氏愈之。
命为沙弥
寻受具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观心为务。
元叟端公
又见佛慧义公
淬砺益力。
虽金墙铁壁。
必欲拓开乃已。
二公。
亦期师有立。
所以警发者甚至。
师急于求證。
复走中天竺山。
广智䜣公。
留侍十馀年。
尽得其道。
御史中丞张公起岩
广智云。
选佛场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
戒律精严。
言行不相背驰。
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
胁不沾席三十年矣。
张公深加奖叹。
师之声光。
自是日起丛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禅。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获悉达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师召工傅以黄金。
金迸裂。
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师道法精诚。
所感而致也。
寻迁九江圆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济德公
将示寂。
累青石为塔。
语其徒曰。
此塔若红。
即吾再来。
圆机旻公来镇法席。
塔果红色。
人异之。
公人号为古佛
其临终复尔。
悬记。
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
师入院之夕。
众僧梦公至。
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
人尤异之。
谓自旻公至师。
正踰三百之数。
其能动物。
盖不徒然也。
寺当菑毁之后。
师大兴土木。
幻出天宫。
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总戎江西
申弟子之礼。
暨我太祖兴隆释教。
善世院
命大浮屠统之。
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广利禅寺
寻被旨。
钟山法会。
而师居其首。
召至便殿。
问佛法大意。
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
因命师书天界寺额。
赐食上前。
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
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
此老人无机心。
诚善知识也。
师容貌魁梧。
日用之间。
服粗食粝。
一出于天性。
无所勉强。
每欲挝鼓而退。
为众所拥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详所终。
三会语。
各有录。
行世。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三十年不花,及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集庆金陵,召广智开山,复往依焉。
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僧智及元末明初 1311 — 1378
智及
字以中
苏之吴县顾氏子。
入海云院祝发。
受具戒。
闻贤首家讲法界观
往听之。
未及终章。
莞尔笑曰。
一真法界
圆同太虚。
但涉言辞。
即成剩法。
遂走建业
广智于龙翔。
微露文彩。
广智赏异之。
尤为闽国王清献公所敬。
有同袍屿上人者。
诃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负大法。
甘作诗骚奴仆乎。
无尽灯偈所谓。
黄叶飘飘者。
不知作何见解。
师舌禁不能答。
即归海云。
胸中如碍巨石。
踰月。
忽见秋叶吹坠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胜。
乃走径山
元叟
叟勘辩之。
师应对无滞。
遂命执侍。
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举师。
出世昌国隆教。
普慈
未几。
行省达识公
延主净慈。
兵燹之馀。
艰窘危厉。
人所不能堪。
师运量有方。
轨范峻整。
绰有承平遗风。
迁主双径。
皇明龙兴
诏。
有道硕僧集天界。
师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对。
赐还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书偈而逝。
其徒。
以遗骨藏山之阴。
分爪发归径山
于无等才公塔左瘗焉。
阅世六十八。
腊五十一。
师长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故所至百废具兴。
然处事达变。
接引后进。
又如春风时雨之物。
使人不自知。
帝师
以为贤。
锡师六字师号。
曰明辩正广慧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及字以中别号西麓,自题所居曰“愚庵”,姓顾氏吴人也。
广智于龙翔,微露文彩,广智大惊。
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
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何谓也?
智及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
虽喜不自胜,不取證明眼,恐涉偏执,乃走见径山,山勘之,智及应机不滞,遂命执侍。
久之,乃掌藏室。
元至正壬午,行院钦其道誉,推主昌国隆教,转普慈
未几,行省左丞达识公延主净慈,复请迁径山
一日,达识帖睦尔翩然来游,直趋方丈便问:“净名丈室,容三万二千狮子座,净慈丈室容多少?
智及云:“一尘不立。
”丞相云:“与么觌体相违。
智及揭帘:“请丞相鉴。
”乃笑谢曰:“作家宗师,不劳再勘。
明洪武癸丑,诏有道硕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对,赐还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
戊午八月,忽示疾。
至九月四日,索笔书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气袭人如沈香,遗骨绀泽类青琉璃色,设利罗交辍于其上。
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阴,又分爪发归径山瘗焉。
释慧昙元末明初 ? — 1371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广智为开山住持,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主之。
每设法会,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其章
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严驭之。
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释辅良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辅良字用贞号介庵
姓范氏吴人也。
为文正十世孙,父伯和,母郑氏。
秉性慈祥,素怀善愿。
及诞,聪悟夙发,妙意天成。
见浮图书,跃然朗诵,若所故习。
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母曰:“是子骨格清耸,非世间法可缚,若使之学佛,必能弘大宗乘。
”父母方钟爱,未之信也。
里故多兰若,稍长,日与群童遨游其间,徘徊爱慕,终日不忍去。
父察其志,与相者言合,乃许之,从同里迎福院僧寿弥薙落。
及受戒具,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面墙可乎。
”去从北禅泽法师,习天台教观,所谓三乘十二分,研其精华,摄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
时士瞻杓主天平山白云寺
寺盖范氏所建,以奉先者。
数至其间,士瞻谓之曰:“教乘固当学,若沈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何不更衣,以事禅习乎?
曰:“吾将焉适?
”曰:“笑隐䜣主龙翔集庆,其道大被东南,缁白信从,如子归母。
朝廷嘉之,赐以‘广智全悟’之号。
汝何不往依之?
于是往见,即以全器法宝期之,问答之间,棒喝兼施,弦发箭驰,霆迅电扫,刹那顷,凡情顿丧,虽未至清净觉地,而所入正途,超然出于物表。
他日再有所问,应声若响。
曰:“得则得矣,终居第二义也。
益弗懈,久之,遂契其心法,云空川流,了无留碍。
掌藏钥于四明阿育王山,与石室瑛纵横叩击,石室极推誉之。
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出主嘉兴资圣寺,年才二十有六。
众颇易之,杀衣黜食,为修建计,崇基广构,文甓雕甍,金碧烨然,前后相照,往来观者,始皆信服。
十三年,迁越之天章,阅四寒暑,移杭之中天竺,倾向者益多,教且远敷。
会海寇兴乱,兵燹相仍,南北两山,名蓝梵宇,皆化于烈焰。
灵隐古称绝胜,乃寒烟白草,凄凉夕照之中,过者为之慨然。
康里公为江浙行省丞相,妙柬名僧,能任起废者莫为宜,命使居之。
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学侣。
虽凋零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
尝谓“达摩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
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
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贻素餐之愧。
岁月流电,汝等急自进修。
”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而入者。
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及治丧敛之事,顾谓左右曰:“明日巳时,吾将逝矣。
”及期,澡身端坐,书偈而灭。
明洪武四年六月十六日也,报年五十又五,僧夏四十。
龛留五日,顶有暖气。
阇维,设利罗珠圆玉皦,捧将盈升,弟子等以馀骨入归云塔中,于寺东偏瘗焉。
同门天界善世宗泐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云:“性简直,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
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相遇。
所造偈辞,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构。
举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
复以净土观门,苦海航舟,时兼修之,未尝少怠。
四坐道场,解结发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
盖道行无迹,妙极无象,求而即之,吻契本真。
未定之先,则万缘鼎沸。
发慧之后,则一性洞虚。
所谓不用其力,而无所不力。
则神器化于玄冥,而忠信发乎天光,而和粹外形,渊懿内朗。
造请之间,因言悬解,證不染不迁之域,泯差别次弟之门。
非上智宿植,恶至此乎。”
萧用道明 1358 — 14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8—1412 【介绍】: 江西泰和人字坦行
建文中举怀才抱德,授靖江王府长史,召入翰林
永乐初预修太祖实录,改右长史。
从王至桂林,作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箴献王
后以疾乞归,成祖怒,贬宣府鹞儿岭巡检卒。